中评现场: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沪举行
中评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 秦正阳)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奉贤拉开帷幕,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实践操作、产业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更需要结合互联网、数字影像等技术手段,建构起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命记录模式,为两岸民间人文历史的保留与传承探索新道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晓东在致辞中表示,清明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节庆之一,每逢清明两岸同胞都要回乡扫墓、祭祀。其中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是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有着超越时空的巨大渗透力和历史传承力。他指出,上海与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也是台胞投资、创业、生活、就业的热土,接下来将充分发挥上海优势,加大沪台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与台湾同胞共同携手,一起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随着两岸先后进入城市化的历史阶段,传统的殡葬习俗、祭奠仪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发表了题为《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人生小电影”是一种新的、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收集逝者生前影像资料和家人口述来制作成影像化的人生传记,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制作手段,提升缅怀纪念的体验感,甚至将人生小电影与互联网数字化墓碑相结合。通过人生小电影将帮助生者走出哀伤和眼泪,在快乐和温馨的气氛中缅怀亲人。
陈世良指出,“人生小电影”记录的是个体的一生,但保存的是无形的文化价值。这也是一种生态保护的方式,传递着永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从浅层次来说,“人生小电影”改变的是传统的殡葬文化和祭奠仪式,从深层次来说,它改变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台北市前副市长李永萍发表了题为《中华文化复兴与文创赋能》的主旨演讲。她指出,文化是根源,文创是具体操作模式,以文创为手段能够将虚无缥缈的文化具象化、商品化、产业化。她以来自台南的“一定要成功”成功洋芋片为案例,说明依托文创可以实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帮助实体经济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提及清明文化创新,李永萍指出,自己对于人生小电影的创意非常认同,这不只具有产业方面的意义,更具有慎重追远、认祖归宗的精神意义。她忆及自己在当台北市文化局长时,曾推动小学生创意族谱比赛,鼓励小学生回溯家族源流。小学生们在制作家族树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祖先根源于中国大陆,文化认同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其创意亦得到充分发挥。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清明节的文化蕴含概括起来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不仅是“祭祖拜宗,慎终追远”,更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感悟。国家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清明节应该成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平台。
仲富兰认为,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要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防止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性节日。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来传承好清明节文化传统,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业产生巨大影响。
论坛当日上午,两岸嘉宾一同前往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青村老街等地踏青,并进行诗词创作活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亦会见了前来参会的台湾嘉宾。
据了解,此次“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众艺益百人文关怀协会共同主办。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于2011年始创,以“弘扬清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为宗旨,每年清明节前夕在两岸间举办,目前已举办七届。
中评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 秦正阳)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奉贤拉开帷幕,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实践操作、产业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更需要结合互联网、数字影像等技术手段,建构起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生命记录模式,为两岸民间人文历史的保留与传承探索新道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晓东在致辞中表示,清明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节庆之一,每逢清明两岸同胞都要回乡扫墓、祭祀。其中所蕴含的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是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有着超越时空的巨大渗透力和历史传承力。他指出,上海与台湾有着很深的渊源,也是台胞投资、创业、生活、就业的热土,接下来将充分发挥上海优势,加大沪台文化交流力度,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与台湾同胞共同携手,一起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随着两岸先后进入城市化的历史阶段,传统的殡葬习俗、祭奠仪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发表了题为《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人生小电影”是一种新的、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收集逝者生前影像资料和家人口述来制作成影像化的人生传记,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制作手段,提升缅怀纪念的体验感,甚至将人生小电影与互联网数字化墓碑相结合。通过人生小电影将帮助生者走出哀伤和眼泪,在快乐和温馨的气氛中缅怀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