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并无与中国为敌的华盛顿共识!
中评社华盛顿7月4日电(评论员余东晖)好久没有这么多人这么大胆地向美国极端鹰派与中国为敌的政策说不了!
100位美国学术界、外交界、军事界、商业界有份量的专家、学者和前官员7月3日通过《华盛顿邮报》联名发出致特朗普总统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呼吁美国不要与中国为敌,警告与中国全面对抗只会适得其反,自食其果。
过去一年多,随着美中战略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美中贸易战步步升级,美国对华必须强硬似乎在美国国内已成共识。美国外交学界风向大转,对华接触政策已然失败,新冷战铁幕徐徐降临的论调甚嚣尘上。
“弑龙者”手舞足蹈,“熊猫拥抱者”偃旗息鼓。一时间,学者不说几句对华强硬的话,似乎已难以立足。更有若干“亲华”学者,遭遇“反华”写手指名道姓的围攻。在美国学界,喊打喊杀之风盛行;说几句对华温和理性的话,似乎都成了政治不正确。提倡对华接触与合作的人缄默,鼓吹对华遏制与对抗的人张扬。此次公开信5位领衔者中的两位--董云裳和史文,就是这种不正常氛围的受害者。
在特朗普政府以举国之力对抗中国崛起的氛围中,不仅在经济上,鹰派决策者致力于对华脱钩,在人文交往方面,反华人士也是百般阻挠。不时传出特朗普政府高官视全体华人为间谍;中国留学生来美签证受限扩大;与中国有科研合作关系的华裔科学家遭整肃;中国人来美投资和旅游滑坡等负面消息。许多在美华人对麦卡锡主义会否卷土重来忧心忡忡。
虽然有人主张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应当进行公开的辩论,但零零星星,不成气候。业内人士发出联名公开信,在美国公共政策圈本不稀奇,但在美中关系严峻肃杀的氛围下,此番能有100位知名人士勇敢地联合发声,疾呼不能与中国为敌,实属难能可贵。对焦心于中美关系何去何从的人来说,读之如久旱逢甘霖,觉得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这封公开信的价值在于,即如它自己所述,美国并没有一个与中国全面为敌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它彰显了在美国,与中国为敌的理念尚未深得人心,对华温和理性派并非全面式微。这封公开信也凸显了美国社会保持多元、开放、包容的重要性。如此事关重大的政策变化,不能任由一小群人操纵而一意孤行,必须经过公开、充分、理性的辩论,做出谨慎、务实、客观的判断。它告诉人们,对华并非只有死扛硬撞狠堵一条路可走。
从这个角度看,这封公开信的出炉意义不小,至少它打破了不该有的沉默,唤醒了美国人的争辩意识,为美国对华政策调整辩论注入了动力。
不过,我们不应对这种公开信能否扭转美中关系恶化趋势的实际效果抱有过高的期待,更不要以为美国国内弥漫的对华强硬情绪开始烟消云散。
首先,这封联名信参与的大咖还不够多,尤其是那些有巨大影响力的政坛元老没有现身,将来可能重返执政的前高官也不多。其次,有人说这其实主要是民主党人在选举来临时对共和党极端政策的反扑,也有人说这只是建制派知识精英对于非主流统治者的抱怨而已。第三,即便是参与签名的人也不见得全都支持与中国为友,他们不认同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全面对抗手法,出发点在于如何更好地保护美国自身利益。
不管怎样,这不是从特朗普政府内部发出的反思之声,外部理性建议能否传导到更趋缩小的决策圈内?与中国更直接地展开竞争的共识在美国已经形成,但竞争未必要排斥合作,更不代表与中国为敌。在我行我素的特朗普面前,智库与学者的声音,经常只会被当做耳边风。可以预见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决策过程,依然深受鹰派策士影响。只有当他们尤其是特朗普自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挫折,感觉到痛,才有可能做出调整。
对于中国而言,要应对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好自己的事情。唯有改革开放,才能在美国试图堵上通往中国的一道门时,打开中外交往的另一扇窗;唯有改革开放,才能争取更多美国温和理性人士,继续促进美中交好;唯有改革开放,才能争取更多国际有识之士,在西方主宰话语权的世界里,为中国说公道话。唯有改革开放,才会壮大自身实力,这是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华为事件的走势,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评社华盛顿7月4日电(评论员余东晖)好久没有这么多人这么大胆地向美国极端鹰派与中国为敌的政策说不了!
100位美国学术界、外交界、军事界、商业界有份量的专家、学者和前官员7月3日通过《华盛顿邮报》联名发出致特朗普总统和国会议员的公开信,呼吁美国不要与中国为敌,警告与中国全面对抗只会适得其反,自食其果。
过去一年多,随着美中战略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美中贸易战步步升级,美国对华必须强硬似乎在美国国内已成共识。美国外交学界风向大转,对华接触政策已然失败,新冷战铁幕徐徐降临的论调甚嚣尘上。
“弑龙者”手舞足蹈,“熊猫拥抱者”偃旗息鼓。一时间,学者不说几句对华强硬的话,似乎已难以立足。更有若干“亲华”学者,遭遇“反华”写手指名道姓的围攻。在美国学界,喊打喊杀之风盛行;说几句对华温和理性的话,似乎都成了政治不正确。提倡对华接触与合作的人缄默,鼓吹对华遏制与对抗的人张扬。此次公开信5位领衔者中的两位--董云裳和史文,就是这种不正常氛围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