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存:解决南海问题 合作很重要
中评社博鳌3月29日电(记者 李娜 秦正阳)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29日上午在博鳌举行,本届分论坛主题是“亚太海上安全:合作、秩序与规则”。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在会上指出,如果没有合作来支撑,南海已经向好趋稳的趋势有可能被颠覆,所以合作非常重要,要把沿岸国的注意力吸引到合作方向来。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点,中国和南海沿岸国合作只能从低敏感、容易起步的领域开始。哪些领域是比较容易起步的?吴士存说,首先是渔业合作,因为在地区和双边渔业合作成功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沿海国合作的机制,这是比较可行的。一个方面,通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信息共享,还有海水养殖等等、现代渔业技术的交流、示范,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处于领先地位,向沿岸国转让这方面的技术,其实中非之间这个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以此来环节各国对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第二个方面逐步建立由沿岸国组成的南海渔业治理合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来建立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并且采取共同的管理和养护措施。虽然在南海的资源可捕量和实际资源量有各种不同说法,但一个普遍的共识,目前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危险,所以保护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应该说是当务之急。中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北纬12度以北海域实施夏季为时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休渔制度,现在只是中国单方面实施这个制度,其他沿岸国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把北纬15度以南的渔业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第二点合作的领域是海上执法领域,这也是当务之急。吴士存表示,随着现在南海沿岸国纷纷采取加强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加强他们主张的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控制,海上执法领域现在还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所以可否在北部湾执法合作以及中非之间开展的海上执法合作为借鉴,提升海上执法合作领域的层级,因为现在搞一个多边的执法领域的合作机制目前还有可能,可否从双边开始然后再过渡到多边领域,因为受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的争议,各国执法体制和力量差异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等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南海地区海上执法应该说是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也缺乏有效的区域执法合作机制,沟通平台和相应的协调机制。
他认为,南海沿岸国可以采取以事务性原则为指导,进行类似的船间互访、人员培训交流、能力建设等机制方面的合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共同关心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联合演练、积累互信然后再总结经验,逐步推动海上合作,提高它的层级。
第三个合作领域就是推动海洋治理领域的智库机制化的合作。吴士存认为,智库合作非常重要,它可以为推动区域海洋治理和规则制定提供智力支撑,然后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2016年印尼CSIS和中国南海研究院发起成立了一个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综治就是推动南海海上合作,应该说目前运作良好,已经有六个东盟国家的智库加入了我们这个机制,另外我们也有一些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发起了中国东盟海洋法律与治理研修班,我们通过申请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这是一个五年的项目,已经进行了四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培养了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130多名学员,其中来自东盟的有87个,今年还有最后一届,因为这个项目受到普遍的欢迎,在海洋治理领域,所以我们想这五年项目结束之后,我们想把这个项目继续进行下去,为海洋合作治理、培训和输送人才。
第四个领域,借助海南建设中国唯一的自由贸易港契机,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紧密。吴士存指出,东盟国家和海南地缘相近、人员相近,经济互补性也非常强,应该说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对外合作首选方向,另外中国东盟的发展为海南建设自贸港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升级版协定从去年已经生效了,我觉得海南可以充分利用享有的政策红利,以环南海游轮旅游构想我们正在推,同时打造一个中国东盟国家三小时飞行圈,现在海航已经开通了海南到东盟十国21个城市的所有航班,最远的城市新加坡、雅加达,新加坡也在三个半小时以内,所以三小时经济圈,海南背靠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9+11个城市,六千万人口,1.5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海南背靠大湾区,面向东盟,东南亚十个国家,六亿人口,经济总量是三万亿美元,我觉得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把中国的泛珠三角和东盟连接起来。
吴士存表示,和平稳定应该说是人心所向,互利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和东盟国家应该努力增进互信,相向而行,共同致力于海上合作机制的建设,塑造彼此认可和能够遵守的地区规则和秩序,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的融合,从而为中国东盟命运体建设保驾护航。
(后援记者:海涵 刘砺寒)
中评社博鳌3月29日电(记者 李娜 秦正阳)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29日上午在博鳌举行,本届分论坛主题是“亚太海上安全:合作、秩序与规则”。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在会上指出,如果没有合作来支撑,南海已经向好趋稳的趋势有可能被颠覆,所以合作非常重要,要把沿岸国的注意力吸引到合作方向来。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点,中国和南海沿岸国合作只能从低敏感、容易起步的领域开始。哪些领域是比较容易起步的?吴士存说,首先是渔业合作,因为在地区和双边渔业合作成功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沿海国合作的机制,这是比较可行的。一个方面,通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信息共享,还有海水养殖等等、现代渔业技术的交流、示范,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处于领先地位,向沿岸国转让这方面的技术,其实中非之间这个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以此来环节各国对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第二个方面逐步建立由沿岸国组成的南海渔业治理合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来建立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并且采取共同的管理和养护措施。虽然在南海的资源可捕量和实际资源量有各种不同说法,但一个普遍的共识,目前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危险,所以保护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应该说是当务之急。中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北纬12度以北海域实施夏季为时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休渔制度,现在只是中国单方面实施这个制度,其他沿岸国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把北纬15度以南的渔业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第二点合作的领域是海上执法领域,这也是当务之急。吴士存表示,随着现在南海沿岸国纷纷采取加强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加强他们主张的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控制,海上执法领域现在还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所以可否在北部湾执法合作以及中非之间开展的海上执法合作为借鉴,提升海上执法合作领域的层级,因为现在搞一个多边的执法领域的合作机制目前还有可能,可否从双边开始然后再过渡到多边领域,因为受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的争议,各国执法体制和力量差异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等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南海地区海上执法应该说是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也缺乏有效的区域执法合作机制,沟通平台和相应的协调机制。
他认为,南海沿岸国可以采取以事务性原则为指导,进行类似的船间互访、人员培训交流、能力建设等机制方面的合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共同关心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联合演练、积累互信然后再总结经验,逐步推动海上合作,提高它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