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严防欺骗公款文化滋生
欺骗公款的形式五花八门,但较为普遍的是设立空壳公司,骗取政府发放的津贴以及承包合同。诈骗者也不分社会阶层。在政府推出社保援助计划优惠卡及建国一代卡后,一些家庭医生及牙医在向政府索偿时,报大数或作假账。另一方面,诈骗者不仅是团伙,也包括个人。在政府推出技能创前程补助金计划后,有些国人在没有报读任何课程或受训的情况下,谎称已经报读某个课程,以骗取政府的津贴。
欺骗公款的行为,不仅是盗窃政府的钱,而且也颠覆了政策的原有宗旨,从而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然而,每当政府在推出新的补贴计划时,总有人会钻空子以牟取个人利益。令人更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普及化让一些人互传信息及传授钻空子的技巧,以欺骗公款。随着政府推出越来越多的补贴计划,我们有必要提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欺骗心理滋生。
社论说,我们在反贪腐的工作上,享有很好的口碑。国人普遍上认同“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原则。同样的,要避免欺骗公款文化的出现,我们或许可从加强培养国人“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心理素质下手。
首先,不敢骗意味着加大欺骗公款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法律以及道德的惩罚。法律不仅是确保诈骗者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而且也应该对其他人起一定的警惕与威慑力量。政府的钱相当一部分来自纳税人,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是纳税人,缴付直接的个人所得税或是间接的消费税。因此,骗取政府的钱就是骗取大众的钱。这个道德认知的内化,比法律约束力更为有效。
此外,加强检测系统以及审计,可提早发现欺诈事件,以减少损失,并让有意诈骗者知难而退。在精深局4000万元骗案发生后,教育部长王乙康表示,政府将利用数据分析发掘不寻常的津贴申请。大数据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资料,对欺骗公款的行为可发挥阻吓作用。
第三,不想骗意味着社会普遍上不容忍欺骗公款的行为,更不以“骗政府钱”为荣。人们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欺骗心理,主要是把公款视为政府的钱,殊不知政府的钱也是所有纳税人的钱。公款的损失,意味着税收可能会提高,或者原本可以用来帮助个人或企业的钱少了,从而影响公众的利益。国人若能从大处着眼,培养不想骗的心理,那么欺骗公款的文化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欺骗公款的文化一旦形成,将摧毁社会的信任关系,并颠覆政策的原有宗旨。随着更多补贴计划的出台,我们必须通过法律以及道德的力量,严防欺骗公款的文化生根。
欺骗公款的形式五花八门,但较为普遍的是设立空壳公司,骗取政府发放的津贴以及承包合同。诈骗者也不分社会阶层。在政府推出社保援助计划优惠卡及建国一代卡后,一些家庭医生及牙医在向政府索偿时,报大数或作假账。另一方面,诈骗者不仅是团伙,也包括个人。在政府推出技能创前程补助金计划后,有些国人在没有报读任何课程或受训的情况下,谎称已经报读某个课程,以骗取政府的津贴。
欺骗公款的行为,不仅是盗窃政府的钱,而且也颠覆了政策的原有宗旨,从而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然而,每当政府在推出新的补贴计划时,总有人会钻空子以牟取个人利益。令人更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普及化让一些人互传信息及传授钻空子的技巧,以欺骗公款。随着政府推出越来越多的补贴计划,我们有必要提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欺骗心理滋生。
社论说,我们在反贪腐的工作上,享有很好的口碑。国人普遍上认同“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原则。同样的,要避免欺骗公款文化的出现,我们或许可从加强培养国人“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心理素质下手。
首先,不敢骗意味着加大欺骗公款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法律以及道德的惩罚。法律不仅是确保诈骗者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而且也应该对其他人起一定的警惕与威慑力量。政府的钱相当一部分来自纳税人,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是纳税人,缴付直接的个人所得税或是间接的消费税。因此,骗取政府的钱就是骗取大众的钱。这个道德认知的内化,比法律约束力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