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对华手法非铁板 中美关系不必绝望
中评社华盛顿3月19日电(评论员余东晖)美国决策圈和精英阶层已经就更强硬地应对中国崛起达成了跨党派共识,但在具体操作手法上,各界依然存在很大分歧。人们不必过分夸大美国对华敌对的一致性,而放弃谋求美中继续接触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视兴风作浪的“脱钩”势力,正在将普通民众引向互相仇视的民粹深渊。
过去两年,在极端保守势力的鼓动之下,美中关系氛围急剧恶化。两年前人们刚开始辩论美国是否应当继续保持对华接触政策,今天几乎可以肯定,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已告一段落,现有的争论焦点围绕是更强硬地围堵和牵制中国,还是直接对抗中国并全面“脱钩”。形势的确不容乐观,连鲍尔森这样的温和派共和党“大佬”都在感叹,“经济铁幕”落下的可能性很大。
身在首都华盛顿这个政治中心,人们尤其能感受到这种悲观的氛围,但如果仔细观察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态与意识形态光谱,尤其是走出华盛顿的“环城路”(beltway),就会发现,人们或许不必对美中可能迈向“新冷战”甚至“热战”感到悲观绝望。
第三,政界与商界的对华思维并不相同,政界内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亦不相同。政界尤其是国会议员,在对华问题上表现强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比如在台湾问题上,国会议员经常会提出一些语出惊人的建议,甚至推动表达国会意愿的立法,但到了执行政策的行政部门,他们不得不考虑美中关系的现实,在“打擦边球”的问题上寻找时机,在触及红线的问题上谨慎回避。
20年前,美国商界是支持改善美中关系的主力军,而近年美中关系恶化,很多人归咎于商界不那么支持对华交好了,相反经常对中国提出抱怨,希望美国政府出面施压。然而在商言商,商人关切的是他们的经济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如果两国经济“脱钩”,美国商界在华利益就会被断送。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美国商界齐声反对,华尔街股市消极反应。
第四,美国联邦与地方对待中国冷热不一。身处政治中心华盛顿,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外交、安全关系,关注的是美中战略竞争愈演愈烈的残酷现实。决策圈或国关学界的精英,在两国关系恶化时,许多人为了政治正确,急于站队,以显示忠诚。当前“反华派”趾高气昂,“亲华派”噤若寒蝉。在此背景下,那些不改初衷、不忘初心的“知华派”发出理性的声音,更显难能可贵。
走出首都,走向地方,人们也许能感悟到,美中交往之密切已经根深蒂固,切断两国之间的联系,没那么容易!特别是那些与中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州和市,以及华人和中国留学生集中的地方,人民对于建立良好美中关系的热情犹存。笔者去年在美中贸易战高潮时去宾州采访上海-匹兹堡包机直航开通活动,对此感受尤深。
第五,政治人物与普通百姓的对华观感好坏有别。多个民调发现,美国精英对于中国的观感差于美国普通民众;在美中关系恶化时,美国民众的总体对华观感并未马上随之明显下滑。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缺乏公众的支持,与中国发生战争更是民众不可想象的灾难。除非美国民众愿意承受自身生活水平明显下降,他们不会支持与中国全面对抗和“脱钩”的政策。
应当警惕的是,极端保守派正在操弄民粹主义,随着美国大选年临近,“鞭打中国”势必蔚然成风,美国民众对华观感急剧恶化并非不可能。最新的盖洛普民调已发出警报:美国人对中国抱有好感的比例从去年53%的30年来最高水平,降到今年41%的7年来最低水平,一年骤降12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美国各界对华手法并非“铁板一块”;美国精英阶层对华战略和政策的辩论仍在进行;中美关系还没到令人绝望的时刻;中美建设性关系的“促进派”当有所作为。
中评社华盛顿3月19日电(评论员余东晖)美国决策圈和精英阶层已经就更强硬地应对中国崛起达成了跨党派共识,但在具体操作手法上,各界依然存在很大分歧。人们不必过分夸大美国对华敌对的一致性,而放弃谋求美中继续接触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视兴风作浪的“脱钩”势力,正在将普通民众引向互相仇视的民粹深渊。
过去两年,在极端保守势力的鼓动之下,美中关系氛围急剧恶化。两年前人们刚开始辩论美国是否应当继续保持对华接触政策,今天几乎可以肯定,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已告一段落,现有的争论焦点围绕是更强硬地围堵和牵制中国,还是直接对抗中国并全面“脱钩”。形势的确不容乐观,连鲍尔森这样的温和派共和党“大佬”都在感叹,“经济铁幕”落下的可能性很大。
身在首都华盛顿这个政治中心,人们尤其能感受到这种悲观的氛围,但如果仔细观察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态与意识形态光谱,尤其是走出华盛顿的“环城路”(beltway),就会发现,人们或许不必对美中可能迈向“新冷战”甚至“热战”感到悲观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