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争端及其走势评析

中美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迅速崛起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

  中评社╱题:中美贸易争端及其走势评析 作者:姜跃春(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美贸易争端自发生以来,经历了疾风暴雨式升级和首脑会晤之后双方按下了“暂停键”的过程。中美贸易争端不会就此结束,分歧的常态化将是未来两国关系的主要表现。即便这次贸易纠纷得以平息,也可能是暂时的修正,美国全力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不会改变。这也决定了中美争端的长期性。因此未来中美经贸领域出现“部分脱钩”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中主要包括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美国在多边和区域自贸协定排斥中国等。这些问题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将存在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之中,因此未来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合作面,缩小和管控好分歧面,将是摆在两国之间的重要课题。在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仅不会被击垮,反而具有很大的战略空间。

  一、中美贸易争端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1、早有存在,集中出手。众所周知,中美贸易失衡是多年存在的客观现实,但由于中美贸易具有较强互补的结构性特征,也有我要买而你不卖的冷战思维干扰,以及还包括了他国中间品在中国组装出口的东亚新三角贸易等特点,因而这种失衡状态维持了多年,但此间围绕某些商品的301调查,时而出现。尤其是自2017年之后,美就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钢铝等产品发起232调查、对洗衣机与光伏产品发起201调查,并对洗衣机征收3年高达50%的保护性关税,对光伏产品征收4年高达30%的保护性关税。进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进入高频爆发期。3月9日,美宣布对进口钢和铝分别加增25%和10%的关税之后,先后对价值约340亿美元、160亿美元、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包括航空产品、高铁装备、新能源汽车和高技术产品等1300多个税项。在短时间内征收巨额关税,这在国际贸易摩擦史上实属罕见。

  2、迅速升级,影响广泛。中美贸易争端发生不久就迅速向高技术领域蔓延。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华“301”调查直指《中国制造2025》,征税清单也涉及《中国制造2025》中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高铁装备等高科技产业。201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限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2018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以及最新版本的《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A),这两项法案的生效将为中国赴美投资高科技行业以及从美进口高科技产品带来更大阻力。重点是AI技术、AI芯片、微处理技术、计算技术、机器人、量子计算等14项前沿技术。此外,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打击更为集中,继2018年4月中兴被指因违反伊朗及朝鲜的制裁禁令遭美方制裁后,美国亦于10月对中国芯片制造商福建晋华实施出口禁令,华为成为美国打击的重点对象。

  3、强调“公平”,志在必得。在战后美国自己构建的自由贸易体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的非对等性原则,《关贸总协议》的第24条也认可了违背对等性原则的关税同盟和自贸区,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不要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行为同发达国家完全对等。战后美国贸易政策中非对等性(或非对称性)原则基本持认同和包容性政策。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开始不断强调国际贸易中的“对等性”,认为美国在过去的国际贸易中始终是“吃亏者”的角色,今后美国将以一切“不吃亏”为原则,讨回美国利益的公正性。美国的言行清楚地表明,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已经不再想坚持现有的国际政经秩序,尤其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特朗普总统的攻击性语言更是十分露骨,他多次声称,WTO是最糟糕的国际经济组织,要么改革,要么废掉。①

  造成中美之间这种疾风暴雨式的贸易战的背景很复杂,但中国崛起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并集中爆发是不能不说的主要背景。具体来说,首先是极端重商主义的特朗普太“怪”。一是特朗普作为极具重商主义色彩的商业总统,不但把国际贸易看成是“零和游戏”,更奇怪的是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与他国进行的贸易均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美国一直在做亏本的生意。所以他发誓,要在任内实现彻底“纠错”,还美国一个“公道”的国际贸易。二是特朗普的多变性和神经质特征,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本来很有成果的谈判,隔夜他就变脸,让全世界各国发蒙。没有人能准确判断特朗普是说了做,还是做了说,是说了就要做,还是说了也不做。其次是特朗普周边的谋士太“偏”。特朗普周围的几个高参多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如白宫全国贸易委员会主任、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其代表作《致命中国》(《DEATHBYCHINA》)把中国看成是窃取了美国的现在和未来的国家。该书是特朗普最喜欢的20本书之一,特朗普攻击中国的重要依据主要来源于此书,也是此轮美国对华贸易战的主要“政策源”。再有是现任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是当年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操盘手,他率队进行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关于中国履行WTO承诺情况的报告》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华301调查报告等都是对华发动贸易战的主要依据。再次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中国改革开放40年,年均经济增长9.5%,整个中国社会实现了从穷到富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持续高增长,2001年超义大利,世界第六;2005、2006和2007,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世界排名五、四、三;2010年,中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之后中国这只“大鹏”还在继续飞翔,与世界老三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17年,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5倍以上。有预计认为,到2025年左右,中国GDP会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这样的发展速度让美国焦虑,主流看法均认为未来能够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已经出现,这个国家正是中国。

  二、中美贸易争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互为对方的最大交易伙伴,2018年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双方经济交织程度高,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伤害中美双方的经济利益,也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造成重大影响。③有研究报告显示,中美“贸易战”将使全球关税水平提高10%,2020年全球贸易额将萎缩3.7%,全球经济规模将缩小0.5%,经济损失可能高达4700亿美元。④而除直接影响外,保护主义上升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深远的负面效应,导致竞争减少,阻碍技术在全球的正常流动,劳动生产率下降,全球经济增长潜力受到削弱。

  (一)深度破坏全球产业链

  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不仅对中美两国经济造成伤害,也将使全球产业链遭到严重破坏。全球价值链构建了一个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公司,利用不同的工序和功能,实现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最终使用的体系。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有些国家专业化“生产”知识与研发,而另一些国家专业化于制造业,或者品牌行销。因此,一个产品的增加值不再是完全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整条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都可以分一杯羹。通过90年代开始的信息扩散和技术交流,国际生产变得细分和碎片化。单个国家不再负责整个生产流程,而更多是专业化地负责某一个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从不断增长的中间品国际贸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的生产与价值创造往往分布在多个国家,而这种全球化生产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就中国而言,它是贸易大国,但它更是加工大国,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依然占到一半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贸易盈余包含了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包括美国企业)的部分。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自然也会打击这些在华外国企业的利益,包括美国公司的利益。

  (二)严重冲击自由贸易体系

  特朗普政府全球治理观也突出“美国优先”特点,认为现有的以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方面亟待改革,希望重塑“自由且公平”的贸易体系,同时阻止WTO开启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程序,阻碍WTO正常运营。除此之外,美欧在自由贸易问题上的分歧也愈发突出,在2018年加拿大G7峰会上美欧围绕贸易问题进行激烈交锋,特朗普甚至不承认主张“自由、公平和互惠贸易”的联合公报,再次撼动自由贸易体系。从国际贸易体系来看,特朗普政府不断挑战WTO权威,阻止WTO开启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程序,阻碍WTO上诉机构正常运营,对战后西方国家自己建造起来的国际经济体系形成严重冲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很多产品都是不同国家的零部件共同完成,世界各国通过多年形成的产业链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便利化。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当前表现出来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强烈冲击,也给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贸易战”将使一些国家不得不抛弃WTO所宣导的多边贸易、自由贸易的国际规则,对自由贸易体制产生重创。

  (三)对中国经济影响将在今年集中爆发

  贸易战的结果一定是双输,这是国际贸易史上的“铁则”。中美贸易争端也将如此,去年下半年,中美贸易争端在中国金融市场反应明显,中国A股的三大股指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投资者因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前景深感担忧所致。此外,贸易战对我国外向型企业也将造成强烈冲击,出口下降引发的经济效益锐减,可能引发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大幅反弹,甚至可能导致银行业滑入新的不景气漩涡。从2018年最新统计数字看,尽管这一年中国对外出口并未出现明显下滑,似乎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影响有限,这是因为:一是贸易摩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贸易争端对我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体现出来。二是一些出口企业的“抢单”操作,很多出口企业为避开2019年美国对中国开征高额关税而提前出口,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透支”2019年出口的状况。这样一来,下年的统计基数将在更大的基数下进行,必然会导致下滑空间增大。可见,2019年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将全面爆发,对此需心中有数。

  三、对中美贸易争端未来走势的研判

  (一)中美贸易争端近期可能会按下“暂停键”但不是“终止键”

  今年伊始,中美两国贸易磋商在北京举行,这是两国首脑在阿根廷会晤之后的首次“对表”,这次磋商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进展顺利,中美双方将朝着进一步扩大共识的方向发展,如果进展不顺,也会在未来两个月的重要窗口期争取最大的公约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美贸易争端不会就此结束,分歧的常态化将是未来两国关系的主要表现。这是因为:首先,美方认为中美贸易中的“不公平”之处很多:这里既包括了严重失衡的双方贸易形态,也包括所谓中国未能完全履行入世承诺,长期侵犯美企业知识产权,中国在多个领域实施产业政策造成了国际市场扭曲,如:中国限制国外的市场准入,政府补贴的《中国制造2025》计画在未来占有国际市场多少份额,政府长期补贴出口商品,使大量商品低价进入美国,伤害美制造业及就业。还包括国有企业主导的商业模式导致近年来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伤害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生产者。对这些所谓的“不公平”,中方不可能全部认同,所以要全面解决这些看法差异需要时间。

  第二,中美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迅速崛起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因此美国将用当年对付日本、德国贸易的经验对付中国,不仅持续时间会很长、波及领域也会很多、打压对手的手段也将是多种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这次贸易纠纷得以平息,也可能是暂时的修正,美国全力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不会改变。这也决定了中美争端的长期性。

  第三,中美贸易问题源于双方比较优势、经济结构差异和全球产业分工等深层因素,这种经济结构的差异绝不是可以通过“贸易战”能够得以改变的。即便是改变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高科技之争是中美贸易争端的核心所在

  科技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杠杆。从机械革命到信息革命,人类社会靠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不断向前。在世界科学转移过程中,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提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时,就可以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并认为历史上的5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平均维持时间为80年左右。⑤按照这规律,2000年前后,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地位将受到新兴势力的挑战,而这一挑战者正是中国。尽管在高科技领域总体上美国远超中国,但在部分领域里,中国表现出来大有赶超美国的势头,所以处于维护全球领先地位和国家安全考虑,美国将尽一切努力,保持在科技领域对中国领先10年到20年的优势。近些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科学技术,引发美国关注和警惕。作为即将到来的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5G技术,是当前各科技大国竞争的焦点。目前中国华为的Polar、美国高通的LDPC,以及欧洲法国企业的Turbo编码方案正就5G的规格标准展开激烈竞争,若成功打击华为发展5G技术,最大得益者相信会是美国高通。美国近期更呼吁盟友避免使用华为的电讯设备。现时澳、纽已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英国电信集团(BTGroup)、日本政府及其三大手机营运商亦弃用华为。

  (三)中美争端将向多领域、全方位方向扩展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2017年年末和2018年年初发布的一系列国家级报告中,均明确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为此未来美国对华政策将从过去的合作为主、竞争为辅,转变为竞争为主、合作为辅。具体而言,除经贸领域将对华采取更加严格的限制和打压之外,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进行制约:

  一是在高科技领域对华实施严控政策。通过“长臂管辖”会直接威胁中国企业行为。所谓“长臂管辖”即无论发生地在何处,任何人只要满足了“最小联系”(只要和美国发生了任何联系,哪怕仅仅是电话、邮件或银行转帐)美国都具有管辖权(判罪),中国所有企业都会面临中兴式的危险。

  第二,在中美文化教育科技交流以及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敏感战略问题上,不时敲打中国,以施加压力。如,美国正在讨论及偶尔出现的对中国学者和学生的限制。

  第三,美开始有计划、不间断地塑造孤立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如日前刚刚签署的《美墨加协议》中明确规定了成员国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经贸活动的限制。

  第四,美国力推“无中国”5G布局。在美中政治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将迫使美国的盟友选边站,积极推动其全球盟友与合作伙伴警惕华为。最近美、日、澳对华为的安全性争议逐渐蔓延到欧洲,包括法、德等都采取举措检视华为。

  (四)“部分脱钩”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

  中美贸易争端在两国首脑阿根廷共识之后的90天里,经过多轮交锋,双方相互征税的状态可能结束,但因在某些结构性改革问题上争议续存,并在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因此未来中美经贸领域出现“部分脱钩”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中主要包括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美国在多边和区域自贸协定排斥中国等。这些问题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将存在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之中,因此未来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合作面,缩小和管控好分歧面,将是摆在两国之间的重要课题。

  四、中国经济“底气”与对策思考

  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是2018年全球形势的突出事件。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全球性震动也是近年国际形势中所罕见的。在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经济不仅不会被击垮,反而会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实现更健康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的“底气”有能力稳住阵脚。一是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即便有所放缓也是我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预期之中的良性回档,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高品质”发展的快车道。二是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贸易依存度已从2006年的64%下降到2017年的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约10%下降到2017年的1.3%,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中国经济体量显着增加,对美市场的依赖下降。2017年中国GDP达12.24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63.2%。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5056.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例仅4.13%。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6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25415亿元,占中国GDP的3.42%;2017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29103亿元,仅占中国GDP的3.52%。四是中美贸易的特点之一是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中有相当部分是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即使加征10%的关税后进口商仍然有利润空间,不大会终止进口。2018年秋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会采购的美国客商达11929人,同比增长7.85%。⑥

  (二)维护中美经贸合作的平稳发展符合双方利益。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有必要更加主动地思考如何处理与老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是中美关系的常态,但中美不应做对手,更需当伙伴,中美经贸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出现摩擦是正常的,需要双方通过理性对话来解决。美国几家知名民调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超过了50%,达到了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摒弃“零和”博弈陈旧观念,积极推进两国广泛领域的对适合作,是中美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中美双方应在能源、农产品、医疗、高科技产品、金融等领域加强贸易合作,特别在农产品领域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这既可以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品质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也有利于美方削减贸易赤字。与此同时,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稳定有利的贸易环境,加强与不同经济体和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建设,强化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建设,发展与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多边贸易关系,推动建立多边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加速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提升高端工业制造能力是中长期目标。中美贸易争端暴露出我很大的问题是,中国的工业体系还有相当的脆弱部分。美国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立竿见影一箭“休克”,说明中国在某些领域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事实上,目前中国除了人工智慧(AI)、超级电脑、航天、生物科技等少数几个领域世界排位领先之外,总体上说中国工业缺少核心技术,尤其是原创性技术。只求大,只求全是远远不够的,过去40年是中国追求速度的时段,那么未来中国必须转向,变求速度为品质,变求大而全为高精尖。加快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全球技术领先、品牌影响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回顾大国崛起历程,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一定是中高端产业的崛起,仅仅靠中低端参与国际竞争很难具有可持续性。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是确保中国崛起的迫切之路。此外,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少说多做”,埋头苦干至关重要。美之所以对我“工业制造2025”下死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说我在此规划中预期届时将占有世界多少份额,美认为这一举措不仅“动了他的蛋糕”,也将对其技术领先优势形成威胁。拿尚未实现的梦想“吓唬人”对我有害无利。

  (四)深化改革加速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对接世界的战略需要。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比较深入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未来世界经济两大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二是以规则为导向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构建之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美之战是“改革之战”,这个改革包括对内、对外两方面,国内是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简政放权。“小政府、大企业”始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只有不断地减少行政干预,把有关经济运行方面的事务,越来越多地交给市场,才能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二是改善营商环境。中美贸易争端的负面影响将在今年集中表现出来,如何留住并继续吸引海外资本,这对当下的中国经济非常重要。三是通过财政补贴和减税等政策调整,增加中小企业活力和国民个人收入,扩大中国内需市场,对冲外部市场的局部收缩。四是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自主科技研发,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和动力。

  其次在对外开放层面,一是要给出相关行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时间表,特别是对“入世”时曾经承诺过的行业,既是解决国内行业垄断经营问题的需要,也是让世界瞭解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体现。二是拿出让“竞争中立”原则尽快落地的具体方案,这既是外方认为我企业始终在参与“不公平竞争”的问题所在,也是制约我参与亚太地区高水平自贸区协议的关键所在。三是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利用中日关系转圜的时机,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尽早达成。四是通过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开放和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扩大我对外经济交往,加强和固化与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五是关于WTO改革,西方国家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协调改革方案,重点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身份,以及“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问题。我应积极准备方案,以防被动。

  有名家称,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存在“修昔底德陷阱”,也有人认为,这一陷阱只是人为所致,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各国之间相互关系的不断加深,与时俱进的中美两国,应该找到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注释:

  ①(英)“特朗普威胁要让美国退出WTO”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9214?archive#adchannelID=5000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成员国GDP统计资料,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网站https://www.imf.org/external/chinese/index.htm

  ③《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中国政府网2018年9月24日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38292/1638292.htm

  ④新华社华盛顿3月12日电新华网2018年3月13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4788383330103929&wfr=spider&for=pc

  ⑤董光璧知识创新环境相关的历史检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科学》2015年1期https://wenku.baidu.com/view/77ba091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7.html

  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网站2018年10月16日http://www.cantonfair.org.cn/html/cantonfair/cn/info/2012-10/21240.s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3月号,总第255期)

中美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迅速崛起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

  中评社╱题:中美贸易争端及其走势评析 作者:姜跃春(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美贸易争端自发生以来,经历了疾风暴雨式升级和首脑会晤之后双方按下了“暂停键”的过程。中美贸易争端不会就此结束,分歧的常态化将是未来两国关系的主要表现。即便这次贸易纠纷得以平息,也可能是暂时的修正,美国全力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不会改变。这也决定了中美争端的长期性。因此未来中美经贸领域出现“部分脱钩”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中主要包括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美国在多边和区域自贸协定排斥中国等。这些问题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将存在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之中,因此未来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合作面,缩小和管控好分歧面,将是摆在两国之间的重要课题。在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仅不会被击垮,反而具有很大的战略空间。

  一、中美贸易争端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1、早有存在,集中出手。众所周知,中美贸易失衡是多年存在的客观现实,但由于中美贸易具有较强互补的结构性特征,也有我要买而你不卖的冷战思维干扰,以及还包括了他国中间品在中国组装出口的东亚新三角贸易等特点,因而这种失衡状态维持了多年,但此间围绕某些商品的301调查,时而出现。尤其是自2017年之后,美就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钢铝等产品发起232调查、对洗衣机与光伏产品发起201调查,并对洗衣机征收3年高达50%的保护性关税,对光伏产品征收4年高达30%的保护性关税。进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进入高频爆发期。3月9日,美宣布对进口钢和铝分别加增25%和10%的关税之后,先后对价值约340亿美元、160亿美元、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包括航空产品、高铁装备、新能源汽车和高技术产品等1300多个税项。在短时间内征收巨额关税,这在国际贸易摩擦史上实属罕见。

  2、迅速升级,影响广泛。中美贸易争端发生不久就迅速向高技术领域蔓延。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华“301”调查直指《中国制造2025》,征税清单也涉及《中国制造2025》中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高铁装备等高科技产业。201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限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2018年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以及最新版本的《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A),这两项法案的生效将为中国赴美投资高科技行业以及从美进口高科技产品带来更大阻力。重点是AI技术、AI芯片、微处理技术、计算技术、机器人、量子计算等14项前沿技术。此外,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打击更为集中,继2018年4月中兴被指因违反伊朗及朝鲜的制裁禁令遭美方制裁后,美国亦于10月对中国芯片制造商福建晋华实施出口禁令,华为成为美国打击的重点对象。

  3、强调“公平”,志在必得。在战后美国自己构建的自由贸易体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国家的非对等性原则,《关贸总协议》的第24条也认可了违背对等性原则的关税同盟和自贸区,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不要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行为同发达国家完全对等。战后美国贸易政策中非对等性(或非对称性)原则基本持认同和包容性政策。然而,特朗普上台后,开始不断强调国际贸易中的“对等性”,认为美国在过去的国际贸易中始终是“吃亏者”的角色,今后美国将以一切“不吃亏”为原则,讨回美国利益的公正性。美国的言行清楚地表明,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已经不再想坚持现有的国际政经秩序,尤其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特朗普总统的攻击性语言更是十分露骨,他多次声称,WTO是最糟糕的国际经济组织,要么改革,要么废掉。①

  造成中美之间这种疾风暴雨式的贸易战的背景很复杂,但中国崛起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并集中爆发是不能不说的主要背景。具体来说,首先是极端重商主义的特朗普太“怪”。一是特朗普作为极具重商主义色彩的商业总统,不但把国际贸易看成是“零和游戏”,更奇怪的是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与他国进行的贸易均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美国一直在做亏本的生意。所以他发誓,要在任内实现彻底“纠错”,还美国一个“公道”的国际贸易。二是特朗普的多变性和神经质特征,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本来很有成果的谈判,隔夜他就变脸,让全世界各国发蒙。没有人能准确判断特朗普是说了做,还是做了说,是说了就要做,还是说了也不做。其次是特朗普周边的谋士太“偏”。特朗普周围的几个高参多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如白宫全国贸易委员会主任、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其代表作《致命中国》(《DEATHBYCHINA》)把中国看成是窃取了美国的现在和未来的国家。该书是特朗普最喜欢的20本书之一,特朗普攻击中国的重要依据主要来源于此书,也是此轮美国对华贸易战的主要“政策源”。再有是现任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是当年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操盘手,他率队进行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关于中国履行WTO承诺情况的报告》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华301调查报告等都是对华发动贸易战的主要依据。再次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中国改革开放40年,年均经济增长9.5%,整个中国社会实现了从穷到富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持续高增长,2001年超义大利,世界第六;2005、2006和2007,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世界排名五、四、三;2010年,中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②之后中国这只“大鹏”还在继续飞翔,与世界老三的差距越来越大,到2017年,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5倍以上。有预计认为,到2025年左右,中国GDP会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这样的发展速度让美国焦虑,主流看法均认为未来能够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已经出现,这个国家正是中国。

  二、中美贸易争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互为对方的最大交易伙伴,2018年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双方经济交织程度高,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伤害中美双方的经济利益,也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造成重大影响。③有研究报告显示,中美“贸易战”将使全球关税水平提高10%,2020年全球贸易额将萎缩3.7%,全球经济规模将缩小0.5%,经济损失可能高达4700亿美元。④而除直接影响外,保护主义上升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深远的负面效应,导致竞争减少,阻碍技术在全球的正常流动,劳动生产率下降,全球经济增长潜力受到削弱。

  (一)深度破坏全球产业链

  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不仅对中美两国经济造成伤害,也将使全球产业链遭到严重破坏。全球价值链构建了一个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公司,利用不同的工序和功能,实现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最终使用的体系。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有些国家专业化“生产”知识与研发,而另一些国家专业化于制造业,或者品牌行销。因此,一个产品的增加值不再是完全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整条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都可以分一杯羹。通过90年代开始的信息扩散和技术交流,国际生产变得细分和碎片化。单个国家不再负责整个生产流程,而更多是专业化地负责某一个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从不断增长的中间品国际贸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产品的生产与价值创造往往分布在多个国家,而这种全球化生产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就中国而言,它是贸易大国,但它更是加工大国,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依然占到一半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贸易盈余包含了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包括美国企业)的部分。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自然也会打击这些在华外国企业的利益,包括美国公司的利益。

  (二)严重冲击自由贸易体系

  特朗普政府全球治理观也突出“美国优先”特点,认为现有的以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方面亟待改革,希望重塑“自由且公平”的贸易体系,同时阻止WTO开启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程序,阻碍WTO正常运营。除此之外,美欧在自由贸易问题上的分歧也愈发突出,在2018年加拿大G7峰会上美欧围绕贸易问题进行激烈交锋,特朗普甚至不承认主张“自由、公平和互惠贸易”的联合公报,再次撼动自由贸易体系。从国际贸易体系来看,特朗普政府不断挑战WTO权威,阻止WTO开启上诉机构法官甄选程序,阻碍WTO上诉机构正常运营,对战后西方国家自己建造起来的国际经济体系形成严重冲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很多产品都是不同国家的零部件共同完成,世界各国通过多年形成的产业链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仅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便利化。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当前表现出来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强烈冲击,也给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贸易战”将使一些国家不得不抛弃WTO所宣导的多边贸易、自由贸易的国际规则,对自由贸易体制产生重创。

  (三)对中国经济影响将在今年集中爆发

  贸易战的结果一定是双输,这是国际贸易史上的“铁则”。中美贸易争端也将如此,去年下半年,中美贸易争端在中国金融市场反应明显,中国A股的三大股指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投资者因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前景深感担忧所致。此外,贸易战对我国外向型企业也将造成强烈冲击,出口下降引发的经济效益锐减,可能引发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大幅反弹,甚至可能导致银行业滑入新的不景气漩涡。从2018年最新统计数字看,尽管这一年中国对外出口并未出现明显下滑,似乎中美贸易争端对我影响有限,这是因为:一是贸易摩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贸易争端对我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体现出来。二是一些出口企业的“抢单”操作,很多出口企业为避开2019年美国对中国开征高额关税而提前出口,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透支”2019年出口的状况。这样一来,下年的统计基数将在更大的基数下进行,必然会导致下滑空间增大。可见,2019年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将全面爆发,对此需心中有数。

  三、对中美贸易争端未来走势的研判

  (一)中美贸易争端近期可能会按下“暂停键”但不是“终止键”

  今年伊始,中美两国贸易磋商在北京举行,这是两国首脑在阿根廷会晤之后的首次“对表”,这次磋商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进展顺利,中美双方将朝着进一步扩大共识的方向发展,如果进展不顺,也会在未来两个月的重要窗口期争取最大的公约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美贸易争端不会就此结束,分歧的常态化将是未来两国关系的主要表现。这是因为:首先,美方认为中美贸易中的“不公平”之处很多:这里既包括了严重失衡的双方贸易形态,也包括所谓中国未能完全履行入世承诺,长期侵犯美企业知识产权,中国在多个领域实施产业政策造成了国际市场扭曲,如:中国限制国外的市场准入,政府补贴的《中国制造2025》计画在未来占有国际市场多少份额,政府长期补贴出口商品,使大量商品低价进入美国,伤害美制造业及就业。还包括国有企业主导的商业模式导致近年来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伤害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生产者。对这些所谓的“不公平”,中方不可能全部认同,所以要全面解决这些看法差异需要时间。

  第二,中美贸易争端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迅速崛起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因此美国将用当年对付日本、德国贸易的经验对付中国,不仅持续时间会很长、波及领域也会很多、打压对手的手段也将是多种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这次贸易纠纷得以平息,也可能是暂时的修正,美国全力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不会改变。这也决定了中美争端的长期性。

  第三,中美贸易问题源于双方比较优势、经济结构差异和全球产业分工等深层因素,这种经济结构的差异绝不是可以通过“贸易战”能够得以改变的。即便是改变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