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融合发展的再认识
中评社╱题:对融合发展的再认识 作者:严志兰(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十九大报告提出“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惠台31条”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步,是大陆对台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迄今为止大陆为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而推出的最系统、最全面、最具体的政策措施。迄今为止,大陆已有近30个省、直辖市和县市区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贯彻中央“惠台31条”的实施细则,学界称中央与地方的诸多“惠台政策”构成了“涉台公共政策体系”。随着融合发展在大陆全面贯彻实施、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日渐凸显。
一、对融合发展意义的再认识
1.从和平发展角度看,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新思路、新思维;同时,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形成竞合关系,这是深入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抓手。
两岸融合发展的思想,是在深刻总结1979年以来将近四十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①,但面对2012年以来,特别是2016年5月以后两岸关系剧变,大陆对台和平发展政策迫切需要完善、深化和升级。具体来说,融合发展的提出,是希望通过贯彻融合发展的新政策来弥补并解决以前交流发展政策所面临的“瓶颈”②。比如,2012年以来,虽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历史阶段,但两岸之间国族认同继续撕裂;台独顽固势力抱持岛民心态,难以消除对大陆的各种偏见误解;台湾人民无感和平发展红利;大陆民间武统声渐起等问题影响和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年来,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诸多政策探索与实践效果得到两岸人民与学界的普遍认可,被认为是新时代推进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进程的新思路、新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中,“社会治理”主题浮现出来,开始成为联结两岸、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具体分析“社会治理”主题出现在2018年地方选举中的逻辑。笔者认为,韩国瑜意外出线胜出,至少推导出两个启示:
一是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新媒体在政治行销和政治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2014年柯文哲白色力量崛起时使用的新媒体手法稍有不同,在今年的台湾地区地方选举中,手机成为新媒体的主要载体。事实上,2017年是台湾2G网络退出市场、4G网络走向“吃到饱”的关键转折年份。随着4G网络普遍覆盖,4G价格大众化,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台湾民众最常使用的联网方式。据相关机构调查,截止到2017年9月底,台湾4G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169万人,台湾人平均每天看手机3小时以上。据《2017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数据,台湾网民主要上网方式为使用移动电信网络,占39.1%,是自2003年进行该调查以来首度超越ADSL(含ADSL+WLAN)/VDSL,移动上网已成为台湾人最常使用的连网方式③。
接下来要问的是,台湾民众上手机都看什么?据2018年2月台湾“资策会数位服务创新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4G行动生活使用行为调查》,台湾民众2017年第四季较前三年同期变化最大的是使用娱乐性活动,如影音、音乐、游戏的比例都有了很大提升,其中看影音上升最多,增加了19%④。据社交媒体营销公司We Are Scoial及其品牌管理服务提供商HootsuiteD的研究,到2017年底,台湾民众使用影音视频软件YouTube的排名已经快速上升到第二位,与第一位的脸书只差2%⑤。面对YouTube的追赶,脸书也不得不投放大量资源研发视频影音直播技术。随着台湾地区两个重要社交媒体影音化,台湾民众的社交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是“韩流”得以横空出世的土壤。动员得当,“空军”变“陆军”。但究其实质,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可以高效聚焦民意,甚至放大民意,取得爆发性效果。
第二,使用新媒体的是什么人呢?答案是:青年群体。根据台湾网络数据分析公司创市际公布的数据,年龄层越低,订阅YouTube的比例越高⑥。毫无行政资源的韩国瑜藉助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视觉化”的影音视频,传达他的政见,其中主打“北漂青年”,精准锁定目标群体,更可见新媒体政治营销的威力。
二是向选民展示、证明社会治理能力,成为赢得选票的重要因素。作为地方性选举,主打地方政治议题当然是主轴。但在高雄的选举中,韩国瑜成功地提炼出“北漂青年”这一焦点群体,打出让“又老又穷”的高雄“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的口号,赢得了青年们的注意,成功地向主要目标群体营销了他的政治理念。韩国瑜治理能力的成功展现,同时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大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进步对台湾产生强大的对比度和磁吸力。岛内列车连续出轨、经济发展和就业比率持续低迷,相比之下,大陆在公共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让大陆的社会治理优势得到凸显。尤其是大陆“惠台31条”,向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全面开放大陆发展机遇,与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果实。作为绿营大本营的高雄,开始有感高雄的地方治理和发展与两岸关系并不是没有关系。韩国瑜在竞选政治营销中提出的高雄脱困方案,也隐含着将高雄的发展与大陆联系起来的潜台词。由此,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竞合关系就这样在韩国瑜的高雄竞选过程中出现了。
2.从和平统一角度看,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贯穿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过程始终,实质是大陆单方面启动和平统一实际行动。
十八大以来,大陆推行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融合发展的对台方针政策思路日渐清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主张,显示大陆对经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路径和进程已经有深刻的趋势认知、清晰的政策设计。融合发展就是大陆率先提出的推进和平发展新思维、新思路,拓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现实路径,提供了践行和平统一的有效方式。因此,融合发展是大陆率先提出、单方面启动的一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策创新。
为何是单向融合发展?这是由当前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性与紧迫性决定的。首先,两岸在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与社会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其次,台湾的大陆政策受政党轮替执政影响而不稳定,大陆的对台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2016年倾向“台独”的民进党再度上台,台当局不断限缩两岸交流交往空间,造成大陆地区的企业和民众来往于台湾地区,相对于台湾地区的企业和民众来往于大陆地区更为不便。再次,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文化民族认同持续撕裂,遏独促统工作的紧迫性凸显。2016年5月民进党执政台湾以来,台湾当局不仅拒绝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而且以柔性、渐进的方式推进所谓“国家正常化”,两岸关系已经在多个领域呈现对抗发展:一是两岸民意对抗(“天然统”与“天然独”的对抗);二是两岸政党对抗(共产党与民进党的对抗);三是两岸路线对抗(统一与独立的对抗);四是两岸政策对抗(融合与分离的对抗);五是两岸国际对抗(争夺国际空间的对抗);六是两岸军事对抗(两岸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显然,当前两岸关系的对抗性发展,必将构成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与困境,阻碍两岸整体层面的双向融合发展。⑦在此背景下,大陆单方面率先行动,推动台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单向融入到大陆的经济和社会之中,体现大陆为推进和平统一而应有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当然,两岸融合发展在当前虽然具有单向性,但并不是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等⑧。
“惠台31条”推出后,其实践意义更加深远。学者指出,“惠台31条”突破了过去的“界线跨越”的思维,确立了“界线模糊”的新思维,将“同等待遇”原则同时用于大陆台胞和岛内台胞⑨。这里“同等待遇”主要是指身份认定、就学就业资格、生活福利、医疗、社会保障、人员往来制度等,“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同等待遇’,就是台胞来大陆,就如同大陆居民从北京到上海一样方便,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同等”⑩。大陆对台融合发展思维的多元维度中,除了经贸交流与融合得到持续推动,还增加了促进台胞在大陆生活便利与融合的诸多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大多集中在社会领域,涉及到求职就业、租房购房、就医就学、办理信用卡、公共文化、交通与旅游服务、驾照更换、社区参与等内容。其中,涉及到台胞社区融合的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见表1),一是向台胞提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或开放社区就业岗位;二是向台胞提供定居大陆社区便利条件;三是向台胞提供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机会。惠台政策保障了台胞融入社区的五项权力:即城市社区(管理、活动)参与权、社区公共服务享受权、(公租房)社区居住权、(提供住房公积金)商品房购买权和乡村建设参与权。中央和地方这些惠台政策措施的出台,展现了大陆各地接纳包容台胞,谋求“共享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同时也表明了大陆中央和地方上下一致,寻求两岸“心灵契合”,推动“和平发展”的诚意。
简言之,“惠台31条”意味着大陆方面将统一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统一之前处理,将统一之后推动的政策提前到统一之前实行,这种“统一置前”与“吸纳式统一”在历史上分裂国家的统一模式中系前所未有的首创。
(表1:中央和部分省市惠台政策中促进台胞社区融合的内容)
3.从民族复兴角度看,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通过系统性公共政策,将大大提升常驻大陆台胞在当地的社会融入程度,这将为中国大陆从一个迁移人口输出大国向迁移人口输入大国转变提供治理经验。
笔者自2009年开始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做大陆台商的社会适应研究,彼时提出大陆台商群体规模有不断增长之势,“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看,这也是近代历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以主动的姿态吸引、接纳外来的迁移人口……由此将带来的各种外来人口适应与融合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是所有迁移人口及作为移入地的中国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⑪。大陆的融合发展,特别是“惠台31条”从很大程度上回应了这些问题带来的挑战。有学者认为,这有助于改变以往台胞生活圈游离于当地主流社会、“自成一体、抱团取暖”、难以真正融入在地的问题,将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长远看将推动岛内那些被选举利益绑架或“台独”执念绑架的政治势力转变立场,⑫目前“积极现实主义”正在成为新时代对台工作的主流思想。⑬两岸学界普遍认为,大陆惠台政策相较以往对台政策开放力度更大、政策执行力更强、利益惠及面更广、利益分配更公平。同时,贯彻融合发展将对涉台领域政策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系统化研究推动涉台公共政策,建立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由此,对台工作更多地从政策宣示阶段发展到执行操作层面;从局部惠台、间接惠台走向直接全方位惠台,这将在推动两岸民间融合中发挥引领性作用。此外,惠台措施的出台将两岸民间参访、座谈、联谊的交往模式向日常性、体验性、融入性的生活共同体模式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的社会生活圈。大陆对台融合发展思维政策的提出及贯彻落实,已经取得较好政策效果。据岛内民调结果显示,愿意让子女到大陆念书的人由2016年的三成二增为2017年的三成八,一成二民众愿意搬到大陆定居,也比2016年增加五个百分点,两者都创八年来新高点。⑭过半数的网友表示会想要去大陆就学、就业、创业或生活。⑮
特别是,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以两岸青年为主要受惠群体,着眼于培养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构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截止2018年初,大陆为台湾青年提供各类实习、就业岗位逾12000个,截止2018年9月底,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或示范点达76个,在大陆实习就业创业台湾青年超过1万名。向台湾同胞开放134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因此,两岸若重启对抗老路,未来台湾受害力度最大的将是台湾的年轻人。
二、以理解两岸社会治理模式差异为出发点,探索两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隔空较量,已经成为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只有大陆越来越展示出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与优越性,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才会越来越强大。大陆提出融合发展,则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维,意味深长,意义深远。而两岸之所以能走上融合发展之路,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奋斗目标。
两岸融合发展对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顺序推进。两岸在社会领域的交流互动应贯穿于两岸经济与政治领域交流过程的始终,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后,两岸社会领域的交流互动日渐绵密,不少现实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这使得两岸社会交流合作一度成为两岸关系的热点。两岸社会关系与两岸经济与政治关系之间的互相作用力越来越明显,三者之间形成互相影响之势。
1.两岸社会交流是推动两岸深度交流、融合发展的切入点。
以“一国两制,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为旨归,大陆在对台工作方面,提出了不少促进台胞在大陆更好生活与融入的政策措施。但是,也出现了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政策暂时无法落实的问题,削弱了大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政策效果。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在推进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去应对解决。两岸交流如果一直在低维度、低层次徘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就会遭遇更多的挫折,走更多的弯路。当前阶段,尤其需要从两岸社会交流着手,将两岸交流推向高维度、深层次,走两岸融合发展之路,提升广大台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参与感、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
2.深入推进两岸社会交流,要从理解两岸社会治理模式差异为出发点。
两岸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都面临现代社会治理的挑战,公共政策体系及其政策绩效就是观察与分析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应该说,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互有短长。台湾社会浓厚的志工文化,让台湾岛这块美丽友善的土地,成为宜居、宜游之地。这一特质不仅是台湾社会治理体系塑造的结果,也得到两岸人民的普遍赞誉。但2018年以来,台湾屡有发生普悠玛列车脱轨及其他公共交通事件,也暴露出台湾社会治理的短板。简单来说,两岸由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差异,在社区福利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大陆在公共交通与互联网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绩效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治理优势;台湾在社区福利实践与推广方面令人印象深刻。可以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创新大陆对台工作的公共政策思路。比如营造亲台的社区生活环境,就有助于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融合发展。
三、突出两岸融合发展的福建特色,深入推动闽台深度融合
在贯彻中央对台融合发展政策方面,福建有特殊优势,亦应形成两岸融合发展的福建特色。两岸融合发展的福建目标,可以比其他省份定得更高、更超前。比如,在不断缩小闽台经济差距的同时,适时将缩小闽台社会发展程度差距作为主要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提升福建人民及在闽常住台胞的社会生活舒适程度;不断提高福建地域性社会的社会文明程度,实现闽台社会文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率先让台胞,尤其是台湾青年在福建“愿意来”、“留得住”、“同发展”。要将闽台社会深度交流与融合发展置于两岸关系大环境下来规划、思考。对于在推动闽台社会关系发展实践中已经成熟的项目和方面,要及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制度化提升。
当前阶段推动闽台深度融合发展,有两个较为成熟的领域。
1.强化闽台在社区治理领域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台胞在福建各地深度介入当地社区生活,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政策创新不断涌现。在台胞参与福建社区治理方面,就有参与城市社区治理⑯、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以及福建各类企业中台干集中企业的两岸融合文化建设这三种类型。另外,大陆提出“惠台31条”后,台湾青年参与闽台经济交流的渠道持续拓宽,形成台湾青年赴福建就业创业的热潮。台湾青年登陆福建就业创业,首先接触的就是福建各地城市社区,因此,可以利用福建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工系统,辅导台湾青年首先融入当地社区生活。
2.扩大闽台在民生领域的交流合作。
一方面,引导、支持台湾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到大陆寻找更多的发挥空间,惠及更多的两岸民众。比如,深入推进闽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交流合作、以治理城市拥堵为目标的闽台公共交通政策体系交流合作、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为目标的闽台志愿文化(或志工文化)建设机制交流等。另一方面,也寻找、开放大陆特别是福建在社会民生方面的优势领域,服务于台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推动闽台气象科学交流合作、闽台抗灾防灾交流合作等。
注释:
①郭震远:《落实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思想的探讨》[J].《中国评论》2017年12月号。
②王英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问题刍议》[J].《中国评论》2018年1月号。
③《台湾社交应用蓬勃发展,新媒体将更深嵌入民众生活》[EB/OL].[2018-12-14].http://wemedia.ifeng.com/93067942/wemedia.shtml
④《调查:台湾近三成民众每日花5小时上网喜欢手机上追剧》,2018-02-23,http://news.sina.com.cn/o/2018-02-23/doc-ifyrvnsw7751195.shtml
⑤转引自李仕燕:《社交媒体多元化对台湾政治发展的影响——兼谈“韩流”现象背后的网络经营资料》.载于北京市台办、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办:《“新时代视角下的祖国统一事业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11月。
⑥转引自李仕燕:《社交媒体多元化对台湾政治发展的影响——兼谈“韩流”现象背后的网络经营资料》.载于北京市台办、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办:《“新时代视角下的祖国统一事业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11月。
⑦唐永红:《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和平统一》,2018-07-10,http://www.crntt.com/doc/1051/1/2/8/105112850.html
⑧王伟男:《两岸融合发展解析》[J].《中国评论》2018年10月号。
⑨李秘:《两岸融合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评论》2018年6月号。
⑩《叶克冬:真正实现两岸同胞“同等待遇”》,2017-03-07,http://wap.huanqiu.com/r/MV8wXzEwMjcyNjI0XzEyNjJfMTQ4ODkzOTI0MA==
⑪严志兰:《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与社会认同研究:基于福建的田野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⑫吴宜:《惠台政策推动两岸实现“心灵契合”的统一》[J].《中国评论》2018年5月号。
⑬唐永红:《积极现实主义:新时代对台工作思想刍议》[J].《中国评论》2018年5月号。
⑭联合报系民意调查中心、采访中心、大陆中心:《挺独的变少愿赴陆就业念书的冲新高》[N].《联合报》2017年11月20日。
⑮蓝淑芬、王致凯:《ET民调/68%网友认为惠台“可拉拢台湾人心”》,2018-03-08,ET新闻云,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308/1126540.htm
⑯严志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视角下的两岸社区交流合作研究》[J].《台湾研究》2017年第6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3月号,总第255期)
中评社╱题:对融合发展的再认识 作者:严志兰(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十九大报告提出“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惠台31条”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步,是大陆对台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迄今为止大陆为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而推出的最系统、最全面、最具体的政策措施。迄今为止,大陆已有近30个省、直辖市和县市区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贯彻中央“惠台31条”的实施细则,学界称中央与地方的诸多“惠台政策”构成了“涉台公共政策体系”。随着融合发展在大陆全面贯彻实施、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日渐凸显。
一、对融合发展意义的再认识
1.从和平发展角度看,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的新思路、新思维;同时,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形成竞合关系,这是深入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抓手。
两岸融合发展的思想,是在深刻总结1979年以来将近四十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①,但面对2012年以来,特别是2016年5月以后两岸关系剧变,大陆对台和平发展政策迫切需要完善、深化和升级。具体来说,融合发展的提出,是希望通过贯彻融合发展的新政策来弥补并解决以前交流发展政策所面临的“瓶颈”②。比如,2012年以来,虽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历史阶段,但两岸之间国族认同继续撕裂;台独顽固势力抱持岛民心态,难以消除对大陆的各种偏见误解;台湾人民无感和平发展红利;大陆民间武统声渐起等问题影响和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年来,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诸多政策探索与实践效果得到两岸人民与学界的普遍认可,被认为是新时代推进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进程的新思路、新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地方选举中,“社会治理”主题浮现出来,开始成为联结两岸、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具体分析“社会治理”主题出现在2018年地方选举中的逻辑。笔者认为,韩国瑜意外出线胜出,至少推导出两个启示:
一是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新媒体在政治行销和政治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2014年柯文哲白色力量崛起时使用的新媒体手法稍有不同,在今年的台湾地区地方选举中,手机成为新媒体的主要载体。事实上,2017年是台湾2G网络退出市场、4G网络走向“吃到饱”的关键转折年份。随着4G网络普遍覆盖,4G价格大众化,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台湾民众最常使用的联网方式。据相关机构调查,截止到2017年9月底,台湾4G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169万人,台湾人平均每天看手机3小时以上。据《2017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数据,台湾网民主要上网方式为使用移动电信网络,占39.1%,是自2003年进行该调查以来首度超越ADSL(含ADSL+WLAN)/VDSL,移动上网已成为台湾人最常使用的连网方式③。
接下来要问的是,台湾民众上手机都看什么?据2018年2月台湾“资策会数位服务创新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4G行动生活使用行为调查》,台湾民众2017年第四季较前三年同期变化最大的是使用娱乐性活动,如影音、音乐、游戏的比例都有了很大提升,其中看影音上升最多,增加了19%④。据社交媒体营销公司We Are Scoial及其品牌管理服务提供商HootsuiteD的研究,到2017年底,台湾民众使用影音视频软件YouTube的排名已经快速上升到第二位,与第一位的脸书只差2%⑤。面对YouTube的追赶,脸书也不得不投放大量资源研发视频影音直播技术。随着台湾地区两个重要社交媒体影音化,台湾民众的社交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是“韩流”得以横空出世的土壤。动员得当,“空军”变“陆军”。但究其实质,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可以高效聚焦民意,甚至放大民意,取得爆发性效果。
第二,使用新媒体的是什么人呢?答案是:青年群体。根据台湾网络数据分析公司创市际公布的数据,年龄层越低,订阅YouTube的比例越高⑥。毫无行政资源的韩国瑜藉助开放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视觉化”的影音视频,传达他的政见,其中主打“北漂青年”,精准锁定目标群体,更可见新媒体政治营销的威力。
二是向选民展示、证明社会治理能力,成为赢得选票的重要因素。作为地方性选举,主打地方政治议题当然是主轴。但在高雄的选举中,韩国瑜成功地提炼出“北漂青年”这一焦点群体,打出让“又老又穷”的高雄“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的口号,赢得了青年们的注意,成功地向主要目标群体营销了他的政治理念。韩国瑜治理能力的成功展现,同时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大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进步对台湾产生强大的对比度和磁吸力。岛内列车连续出轨、经济发展和就业比率持续低迷,相比之下,大陆在公共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让大陆的社会治理优势得到凸显。尤其是大陆“惠台31条”,向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全面开放大陆发展机遇,与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果实。作为绿营大本营的高雄,开始有感高雄的地方治理和发展与两岸关系并不是没有关系。韩国瑜在竞选政治营销中提出的高雄脱困方案,也隐含着将高雄的发展与大陆联系起来的潜台词。由此,两岸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竞合关系就这样在韩国瑜的高雄竞选过程中出现了。
2.从和平统一角度看,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贯穿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过程始终,实质是大陆单方面启动和平统一实际行动。
十八大以来,大陆推行和平发展、和平统一、融合发展的对台方针政策思路日渐清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主张,显示大陆对经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路径和进程已经有深刻的趋势认知、清晰的政策设计。融合发展就是大陆率先提出的推进和平发展新思维、新思路,拓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现实路径,提供了践行和平统一的有效方式。因此,融合发展是大陆率先提出、单方面启动的一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策创新。
为何是单向融合发展?这是由当前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性与紧迫性决定的。首先,两岸在土地面积、经济总量、人口与社会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其次,台湾的大陆政策受政党轮替执政影响而不稳定,大陆的对台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2016年倾向“台独”的民进党再度上台,台当局不断限缩两岸交流交往空间,造成大陆地区的企业和民众来往于台湾地区,相对于台湾地区的企业和民众来往于大陆地区更为不便。再次,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文化民族认同持续撕裂,遏独促统工作的紧迫性凸显。2016年5月民进党执政台湾以来,台湾当局不仅拒绝接受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而且以柔性、渐进的方式推进所谓“国家正常化”,两岸关系已经在多个领域呈现对抗发展:一是两岸民意对抗(“天然统”与“天然独”的对抗);二是两岸政党对抗(共产党与民进党的对抗);三是两岸路线对抗(统一与独立的对抗);四是两岸政策对抗(融合与分离的对抗);五是两岸国际对抗(争夺国际空间的对抗);六是两岸军事对抗(两岸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显然,当前两岸关系的对抗性发展,必将构成两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与困境,阻碍两岸整体层面的双向融合发展。⑦在此背景下,大陆单方面率先行动,推动台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单向融入到大陆的经济和社会之中,体现大陆为推进和平统一而应有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当然,两岸融合发展在当前虽然具有单向性,但并不是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和身份认同等⑧。
“惠台31条”推出后,其实践意义更加深远。学者指出,“惠台31条”突破了过去的“界线跨越”的思维,确立了“界线模糊”的新思维,将“同等待遇”原则同时用于大陆台胞和岛内台胞⑨。这里“同等待遇”主要是指身份认定、就学就业资格、生活福利、医疗、社会保障、人员往来制度等,“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同等待遇’,就是台胞来大陆,就如同大陆居民从北京到上海一样方便,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同等”⑩。大陆对台融合发展思维的多元维度中,除了经贸交流与融合得到持续推动,还增加了促进台胞在大陆生活便利与融合的诸多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大多集中在社会领域,涉及到求职就业、租房购房、就医就学、办理信用卡、公共文化、交通与旅游服务、驾照更换、社区参与等内容。其中,涉及到台胞社区融合的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见表1),一是向台胞提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或开放社区就业岗位;二是向台胞提供定居大陆社区便利条件;三是向台胞提供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机会。惠台政策保障了台胞融入社区的五项权力:即城市社区(管理、活动)参与权、社区公共服务享受权、(公租房)社区居住权、(提供住房公积金)商品房购买权和乡村建设参与权。中央和地方这些惠台政策措施的出台,展现了大陆各地接纳包容台胞,谋求“共享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同时也表明了大陆中央和地方上下一致,寻求两岸“心灵契合”,推动“和平发展”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