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提七项文化教育政策 全面开放陆生
中评社台北3月5日电/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今日召开“文化教育大政策”记者会,提出七项文化教育大政策,主张教科书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纲,开放撰写。同时为解决台湾因少子化问题,导致高中、大学招生困难,全面开放陆生赴台求学,研究所则以承认大陆各大学学历的方式,扩大各校研究所可以招生的范围,来解决各校的生源问题。
已表态争取中国国民党2020提名的张亚中今天上午在孙文学校召开“文化教育大政策”记者会,主轴为:一、教科书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纲,开放撰写;二、公平简化高中与大学的入学程序;三、重视技职教育;四、解决少子化带来的教育困境;五、推动两岸文化共同体;六、公布七大文化教育政策。受邀出席者: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前北一女老师、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辅仁大学教授何思慎。
张亚中指出,文化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的根。从李登辉开始,以教改、本土化、多元化为名,进行的是一场文化“台独”的工作,台湾面临的是一场“去立国思想”、“去本国史”、“去中华文化”的文史浩刧。
张亚中说,他这十多年来一直在文化与教育工作上努力,希望能唤起民众、结合有识之士,共同捍卫应有国族认同。除了在建国百年的时候,自己出钱出力拍摄了一部六集,每集一个小时的《百年中国 迷悟之间》纪录片,在马英九任内,协助教科书的拨乱反正的神圣工作,但是由于马英九不能坚持理念,最后弃守,遗憾收场。近年来,孙文学校积极地弘扬本国史、中华文化及孙文思想,今年又出版了《中华文史哲丛书》。
以下是张亚中参选“总统”所提出的七项文化教育大政策:
一、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课纲的核心
“中华民国”政府目前的管辖范围虽只在台澎金马,但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不只主权范围涵盖全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其所承继的历史统绪也并未有丝毫中断,作为“中华民国”政府,当然必须本于此一事实,制定其文化教育政策,以符合“宪法”的相关规定。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也将是我所主政政府下文化教育政策的核心。
我必须指出,近年来,“我国”几任政府在历史与公民教育中,基本都已经放弃了政府在此一领域的应有责任,我必须改正此一现象。在“教育部”门,为了避免课纲问题沦为政治操作的工具,我将要求历史领域仅列出本国史与世界史两大部门各占一半,台湾史当然在本国史的范围内。本国史部分也仅要求必须包含“我国”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但不做任何细部规范,其余部分均交由书商撰写,教科书的选择权也完全交由各学校,由校方与家长自行决定。“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有义务依据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彼此配合制定相关政策,以其他可行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的历史文化教育。
在公民教育方面,近年来有关“我国”“宪法”的教育已经束之高阁,关于公民道德的教育,也完全抹煞了传统有关“礼义廉耻”的教育内涵。未来,我将要求“教育部”在订定相关课纲时,除了必须注意公民教育的现代内容,以及公民意识的提升外,也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在公民教育内涵上的平衡,并加强“宪法”的教育,以进一步凝聚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意识。
还记得多年前,大陆观光客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的确如此,这是因为台湾人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待人处世彬彬有礼。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有文化魅力、也不会有竞争力。我个人认为,台湾虽然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而中华文化是台湾多元文化的根。因此,我们不可以把中华文化这个根拿掉,去本国史、去中华文化会毁掉我们民族与文化的根。
二、教科书开放自由撰写
台湾目前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是又是一个认同分歧的社会,包括历史认同的分歧、身分认同的分歧,同婚、性平教育的分歧。现在的情形是,哪个党执政,就由哪个党来决定未来教科书的课纲,因此,这些社会的认同分歧无法解决,总是与政党的政治立场挂勾在一起。
解决这些认同纠纷的最好方法,就是政府从教科书上退位,把争议交由社会自己来解决。因此,我主张,为缓和社会争议,在所有社会学课的课纲必须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来心纲领的原则下,“教育部”不设立场,十二年国教之公民,社会、历史、语言等课程及教科书,开放让社会自由撰写。学校要使用哪本课本,由家长与学校共同决定。政府可以协助出版教科书的业者,在出版社要求下,“教育部”委由专业学科循公开方式组成公正中立的专业审查委员会进行检视其史实是否正确。
三、公平简化入学程序
教改以来,入学方式复杂多变,学校忙于应变,家长全神戒备,学生则为因应各种变革带来的“补习”而疲于奔命。但是,学生程度、国家竞争力、国民所得均未提升,入学的公平现象受到质疑,社经地位优势家庭的小孩较之中低者在入学时更有利。
我主张改善高中与大学的入学程序。在高中入学方面,入学要有公平的评量,第一阶段就采“七级分”比序,(如北北基)让孩子的努力能被看见。我主张入学方式要简单明白,现有的15种超额比序项目必须大幅删减,现有的15个就学区的入学方式也要力求一致。
在大学入学方面,现在大学入学考试有“学测”与“指考”两种,入学管道则有繁星、申请、分发等。学测1月考完后,学生就忙于落点分析、申请、面试等事宜,高三下学期根本无心上课。我主张民国111年(西元2022年)起,大学入学可以有两次考试,但申请分发一次完成。学生应该拥有进入自己理想科系的最大弹性,以厚植自己的竞争力,也厚植国力。民国111年前则减少繁星、申请名额,增加指考入学比率至7成以上,让大部分没有特殊性向或能力的学生,可以安心读书,准备考试分发。
四、大考命题方向要强调专业能力
近年大考命题强调素养与跨领域,一味强调阅读能力,却忽视学科专业能力的评鉴,使教学现场的高中老师深感惶惑,无法掌握教学方向。例如108学测国文科试题,42题选择题中34题考的是阅读能力。聪明的学生即使上课打混,但能准确掌握语意逻辑就能赢取高分。中等的学生虽然苦读不懈,却发现题目都是没看过的内容。国文科本具备语文、文学、文化三层次,后两者尤其是台湾国文教学的强项。如今偏重语文,不考国学常识、文学史、文化教材,不但影响学生学习态度,更弱化学生竞争力。其他各科也有类似状况。
我主张大考命题必须重视学科专业,不可一味追求创新,错误引导高中教学与评量。
五、积极解决目前的招生困境
近年来随着少子化问题的快速恶化,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学校都已经面临了重大的经营困境。在中小学的部分,我们看到了偏乡地区学校乃至私校、职校迁校、关门,流浪教师、教师中年失业的困境越发严重,眼看这一浪潮也已经开始冲击大学,若不迅谋解决之道,必将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必将严重冲击整体的教育发展。
针对此一困境,在国中小学的部分,受冲击开始得最早,近年朝小班小校调整的因应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的问题比较轻,比较严重的是偏乡问题,政府必须投入更多资源,以解决偏乡儿童就学的交通、住宿问题。至于私立国中小学、私立高中职校若实在无法经营,政府应循立法途径,以较优惠条件协助私校董事会处分校地。
此外应以特殊辅导转业的方式,协助众多流浪教师以及中年失业教师尽速转业,以充分运用其原有之专长。同时,应检讨调整国家师资培育政策,除尽速解决目前师资培育方式的诸多问题外,也能解决师资供需失调的情形。
大学部分有鉴于目前许多院校招生的困难,以及因招生困难所导致的教学品质下降情形,同时为因应在未来十年间恐有30至60所大学将倒闭的困境,我将采取“增员、转型、退场”等以下三个途径作法:
在“增员”部分,我将迅速与大陆有关部门协商,以解除所有限制条件,就学待遇比照本地学生等方式,全面开放陆生赴台求学,每年自大陆引进高中、大学适龄学生,在高中部分以至少足以满足各校招生缺额的方式引进,大学部分则以将本地生大学录取率降至九成为原则的方式引进学生,研究所则以承认大陆各大学学历的方式,扩大各校研究所可以招生的范围,来解决各校的生源问题,当生源问题得以解决,各校的招生、教师面临裁员困境以及教学品质下降的问题,也就应该迎刃而解。针对仍有经营困难的学挍,进行转型或退场辅导。
六、调整台湾高等教育结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与科技潮流的新型态技职体系。并开绿灯奖励及委托大企业经营技职教育。
教改20几年来广设大学、轻忽技职,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经济学家马凯不假辞色批评说:教改错误后果是非常严重,已让台湾陷入亡国危机,台湾传统的撤职教育系统完全几乎完全毁灭。应师法德国,重建职教体系,鼓励现有普通大学转型为职教专校,发展符合经济发展与科技潮流的新型态技职体系,并协助与全球企业接轨,为全球培育技职人材。在经营方面,政府要开绿灯奖励及委托大企业经营技职教育。
七、推动两岸成立文化共同体
文化是民族的基础,更是两岸最大的共同交集所在。有鉴于对岸也正在努力提倡传统文化,我也将积极寻求与对岸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文化共同体”,双方可在中华文化教育上偕同努力。我也相信,藉由我们数十年积极振兴中华文化的优越软实力,适用透过两岸交㳘合作,建立文化共同体,共同引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现代化。
中评社台北3月5日电/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今日召开“文化教育大政策”记者会,提出七项文化教育大政策,主张教科书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纲,开放撰写。同时为解决台湾因少子化问题,导致高中、大学招生困难,全面开放陆生赴台求学,研究所则以承认大陆各大学学历的方式,扩大各校研究所可以招生的范围,来解决各校的生源问题。
已表态争取中国国民党2020提名的张亚中今天上午在孙文学校召开“文化教育大政策”记者会,主轴为:一、教科书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纲,开放撰写;二、公平简化高中与大学的入学程序;三、重视技职教育;四、解决少子化带来的教育困境;五、推动两岸文化共同体;六、公布七大文化教育政策。受邀出席者: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前北一女老师、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辅仁大学教授何思慎。
张亚中指出,文化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的根。从李登辉开始,以教改、本土化、多元化为名,进行的是一场文化“台独”的工作,台湾面临的是一场“去立国思想”、“去本国史”、“去中华文化”的文史浩刧。
张亚中说,他这十多年来一直在文化与教育工作上努力,希望能唤起民众、结合有识之士,共同捍卫应有国族认同。除了在建国百年的时候,自己出钱出力拍摄了一部六集,每集一个小时的《百年中国 迷悟之间》纪录片,在马英九任内,协助教科书的拨乱反正的神圣工作,但是由于马英九不能坚持理念,最后弃守,遗憾收场。近年来,孙文学校积极地弘扬本国史、中华文化及孙文思想,今年又出版了《中华文史哲丛书》。
以下是张亚中参选“总统”所提出的七项文化教育大政策:
一、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课纲的核心
“中华民国”政府目前的管辖范围虽只在台澎金马,但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不只主权范围涵盖全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其所承继的历史统绪也并未有丝毫中断,作为“中华民国”政府,当然必须本于此一事实,制定其文化教育政策,以符合“宪法”的相关规定。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也将是我所主政政府下文化教育政策的核心。
我必须指出,近年来,“我国”几任政府在历史与公民教育中,基本都已经放弃了政府在此一领域的应有责任,我必须改正此一现象。在“教育部”门,为了避免课纲问题沦为政治操作的工具,我将要求历史领域仅列出本国史与世界史两大部门各占一半,台湾史当然在本国史的范围内。本国史部分也仅要求必须包含“我国”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但不做任何细部规范,其余部分均交由书商撰写,教科书的选择权也完全交由各学校,由校方与家长自行决定。“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有义务依据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彼此配合制定相关政策,以其他可行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的历史文化教育。
在公民教育方面,近年来有关“我国”“宪法”的教育已经束之高阁,关于公民道德的教育,也完全抹煞了传统有关“礼义廉耻”的教育内涵。未来,我将要求“教育部”在订定相关课纲时,除了必须注意公民教育的现代内容,以及公民意识的提升外,也必须注意中西方文化在公民教育内涵上的平衡,并加强“宪法”的教育,以进一步凝聚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意识。
还记得多年前,大陆观光客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的确如此,这是因为台湾人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待人处世彬彬有礼。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有文化魅力、也不会有竞争力。我个人认为,台湾虽然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而中华文化是台湾多元文化的根。因此,我们不可以把中华文化这个根拿掉,去本国史、去中华文化会毁掉我们民族与文化的根。
二、教科书开放自由撰写
台湾目前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但是又是一个认同分歧的社会,包括历史认同的分歧、身分认同的分歧,同婚、性平教育的分歧。现在的情形是,哪个党执政,就由哪个党来决定未来教科书的课纲,因此,这些社会的认同分歧无法解决,总是与政党的政治立场挂勾在一起。
解决这些认同纠纷的最好方法,就是政府从教科书上退位,把争议交由社会自己来解决。因此,我主张,为缓和社会争议,在所有社会学课的课纲必须以“宪法”、本国史、中华文化”为来心纲领的原则下,“教育部”不设立场,十二年国教之公民,社会、历史、语言等课程及教科书,开放让社会自由撰写。学校要使用哪本课本,由家长与学校共同决定。政府可以协助出版教科书的业者,在出版社要求下,“教育部”委由专业学科循公开方式组成公正中立的专业审查委员会进行检视其史实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