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了哪些体制机制“藩篱”
由于土地、环保等方面的压力,近几年一批北京医药生产企业外迁。但药品生产有其特殊性,要实行属地管理。如果从北京搬到河北,药企就要在河北重新申请审批,审批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还要重新报批药号,这让很多北京的药企犯了难。
2016年7月,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始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名称、注册地址不变,产品批准文号不转移,仍由北京药监部门监管。这就形成了“生产在河北、监管在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这个产业园也成了北京与河北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
在此过程中,北京和河北两地相关部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破除体制机制藩篱,80余家北京医药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滩,现在已经成为百余家京津等地药企集聚、千亿级的医药产业集群。”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白雷说。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影响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推动建立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和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北京约150公里。为了实现北京市和天津市对科技园的共建共管,科技园领导小组由北京、天津两市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统筹科技园创新发展的重大事务。科技园管委会则设双主任,分别由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和滨海新区区长担任。
威努特是一家来自北京中关村的公司,目前已经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户。负责人王方立说,通过北京和天津双方的共建共管,员工的落户、医疗、教育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企业也在天津开辟了新的市场。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两年多来,已经注册企业941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达到240余家。“北京和天津两地敞开胸怀,让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结出累累硕果。”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说。
在京津冀腹地,北京通州、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的协同发展,正在成为一小片“试验田”,三地在协同中被简称为“通武廊”。通武廊的协同,是从人才一体化开始的。目前,三地已经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28张,持卡人在通武廊三地间流动,可参照学历、职称等通用标准进行分层级等同化互认,享受通武廊三地相应的人才政策。
三地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签订通武廊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运转协调的区域人才沟通机制,推进人才信息的互联互通。
京津冀协同发展5年间,如何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曾经是一道难题,但现在正在被慢慢破解,实现从“三国演义”到“桃园三结义”。
(来源:新华网)
由于土地、环保等方面的压力,近几年一批北京医药生产企业外迁。但药品生产有其特殊性,要实行属地管理。如果从北京搬到河北,药企就要在河北重新申请审批,审批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还要重新报批药号,这让很多北京的药企犯了难。
2016年7月,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始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名称、注册地址不变,产品批准文号不转移,仍由北京药监部门监管。这就形成了“生产在河北、监管在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这个产业园也成了北京与河北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
在此过程中,北京和河北两地相关部门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破除体制机制藩篱,80余家北京医药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滩,现在已经成为百余家京津等地药企集聚、千亿级的医药产业集群。”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白雷说。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影响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推动建立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和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北京约150公里。为了实现北京市和天津市对科技园的共建共管,科技园领导小组由北京、天津两市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统筹科技园创新发展的重大事务。科技园管委会则设双主任,分别由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和滨海新区区长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