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蓝不办绿 陈师孟:做坏事能找到绿的吗? 

陈师孟23日在“尖尾周记”坦言办蓝不办绿,而且意犹未尽。(照片:SM CHEN尖尾周记)

  中评社台北2月25日电/独派“监委”陈师孟上任以来常被外界批评“办蓝不办绿”,23日在他个人部落格“尖尾周记”发文表示,这种说法虽然是蓝媒体丑化挑拨的“小人步”,但也不能说完全乱讲,因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坏事的,除了“蓝的”还能找到一个“绿的”吗?因此他要引述孟子的话,办蓝不办绿是“吾不得已也!”

  陈师孟表示,结束“北院换法官”案,心头像落下一块大石头,因为立案之初凭的只是直觉,实情则混沌不明、众说纷纭,最后好在获得一位正直的法官提供关键证据,得以顺利结案,没有辜负朋友们的信任。自己之所以临老又投身政治、不知死活地接下“监委”任命,就是因为当初二次政党轮替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一群披着“司法羊皮”的“政治恶狼”,对陈水扁与扁朝政务官尽情追杀,令人无法装聋作哑、坐视不管。

  陈师孟也说,这次为扁案还原真相,证明当初换法官的确有政治干预,当然又坐实了“办蓝不办绿”,不过自己不但不怕,还有些意犹未尽。因此他也预告,未来一年半载,还会有不少“颜色鲜明”的案件陆续出笼,“蓝丁丁最好先打个预防针”。

  陈师孟尖尾周记全文如下:

  尖尾的“软肋”

  刚结束“北院换法官”案,心头像落下一块大石头,因为立案之初凭的只是直觉,实情则混沌不明、众说纷纭,最后好在获得一位正直的法官提供关键证据,得以顺利结案,没有辜负朋友们的信任。

  回顾去年此时所以临老又投身政治、不知死活地接下“监委”的任命,就是有见于十年前二次政党轮替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一群披着“司法羊皮”的“政治恶狼”,对陈水扁与多少扁朝政务官尽情追杀,令人无法装聋作哑、坐视不管。除非我白活了大半辈子、识人不明到了昏瞶的地步,否则这些绿营官员绝大多数应该都和我一样,当年不过是想在台湾被中国国民党高压统治半世纪之后、民主法治曙光乍现之际,尽力将台湾这片受尽“吞挞”的土地重建为一个正常国家。没有料到国民党旧势力复辟之后,竟然展开反扑,扁朝政务官无一留用固然是政党政治的常态,但布网搜捕、系讼系狱,则直追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可说到了野蛮的地步。

  这一年多来,蓝媒把尖尾形容为“办蓝不办绿”,虽然是丑化挑拨的小人步,但也不能说完全乱讲,因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坏事的,除了“蓝的”、你能找到一个“绿的”吗?所以套句孟老夫子的话:办蓝不办绿,“吾不得已也!”这次为扁案还原真相,证明政治干预,当然又坐实了“办蓝不办绿”,不过尖尾不但没有在怕、还有些意犹未尽;事实上,在未来一年半载,还会有不少“颜色鲜明”的案件陆续出笼,蓝丁丁最好先打个预防针。

  不过话说回来,政治性案件的平反虽然是尖尾的初衷,却不是尖尾的最爱;你去问问我太太就知道,尖尾其实是一个“面恶心善”的老好人,这些丑陋的政治斗争,实在有违尖尾温柔的本性。尖尾心中如果有所谓的“软肋”,那并不是被追杀的往昔绿营同僚,而是近来一些素眛平生的陈情民众,尤其是那些以“公家机关”为陈情对象的“老百姓”;他们让我不断想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比喻:“一个鸡蛋掷向一堵石墙,鸡蛋再错、石墙再对,我都站在鸡蛋这一边。”试想一个人奋不顾身要向政府讨回公道,光是挑战威权的勇气就值得佩服,不是吗?何况往往错的一方是握有公权力的政府。再退一步说,即使最后发现道理全在政府、过错全在人民,也只是给政府多了一次检讨反省的机会,有益而无损嘛。

陈师孟。(中评社 资料照)

  今天周末补班,尖尾随“监察院”“外交国情委员会”的几位委员,到“外交部”设立的“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去做业务巡查,尖尾主要的任务是为一个“台湾国际合作人员联谊会”讨公道。联谊会会员都曾是1960到1980年代颇负盛名的“农耕队”与“医疗团”成员;那时候他们被政府派驻到非洲、中南美洲、与中南半岛一些低度开发的“友邦”国家,把台湾精湛的农耕与医疗技术亲身传授给当地人民,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这些队员都不是正式驻外人员,但站在第一线深入蛮荒、前进沼泽,不辱使命,为台湾赢得了外国人民的友谊,也维系了外交承认,是台湾在联合国里扺抗中国 30年的功臣。但他们因此付出的代价不小:且不说他们必须抛下妻小、只身在海外工作的辛苦,客观环境而言,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卫生环境不佳,各种特殊的风土疾病、寄生虫、传染病、肝炎、疟疾、黄热病、河川盲等都是不小的威胁;另一方面,治安环境也远不如台湾,抢刼、车祸都曾发生,有时还会遇到内战兵变,财物受到重大损失。整体而论,生活状况比起正式驻外人员辛苦多多。

  令人心酸的是,当台湾逐渐丧失“友邦”之际,这些人也落叶归根、相继回来,却发现由于社会变迁巨大,要再开创第二春几无可能。更糟的是,有些队员由于每日服药防止疟疾,导致内脏多重器官受损,成为贫病交加的家庭负担。这时候他们转而寻求政府协助,却多次吃了闭门羹,再透过“立委”向“外交部”陈情,总算有了回应:重病每人补助五千元,两次为限,丧葬费补助三万元,其他免谈,原因是政府没有“法源”可以补助。难怪他们的感受是:“我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政府对我们是‘用过就丢’”。算起来每人到头来只值三万伍?所有 150位会员加起来也不过 $500多万。我想起“庆祝“中华民国”一百年”时,“文建会”为了拍马屁,编制了一部《梦想家》舞台剧,好像只演出两场,狂烧 $2.58亿。这就是政府的依法行政与分配正义?

  政府当真对他们没有责任吗?他们在陈情信里提到两件事,简直难以置信:第一、赴非洲工作人员自1964年底起,政府就向中央信托局为他们投保,每人每年保费四千元,但是他们却从未被告知,直到前几年,联谊会才在“外交部”的一份公文上无意间发现。也因此许多人在驻地感染重病、车祸受伤、兵灾被刼,却无人获得理赔;“外交部”虽反驳:“符合要件者均已依规定理赔”,但却无法举出任一实例,岂不怪哉。其次、1985年国合会前身“海外会”曾核定一份〈在国内期间生活补助支给规定〉,这些团员一旦奉准返国不再续派者,可依其在外服务年资一次计发生活补助,少则2个月薪资、最多12个月。但这件事也是无人知悉,直到“外交部”在公文上露出“马脚”,当然同样无人领取过。“外交部”表示:“年代久远、凭证销毁”,也无法提出领取的实例。两项重要的“福利”措施,都是时过境迁才曝光,岂有此理。

  去年底,联谊会在年度会员大会上,慎重其事决议把这个陈情案交到尖尾手上,或许不是偶然的。我想起念初中时,在糖厂任职的先父就曾经到当时的南越去指导农耕队,我还存有他和李国鼎先生及南越吴廷琰“总统”的合照。另外先父也曾去到非洲,协助一位农耕队长车祸死亡的善后。所以能够为这些人提供一些帮忙,先父应该会得安慰。

陈师孟23日在“尖尾周记”坦言办蓝不办绿,而且意犹未尽。(照片:SM CHEN尖尾周记)

  中评社台北2月25日电/独派“监委”陈师孟上任以来常被外界批评“办蓝不办绿”,23日在他个人部落格“尖尾周记”发文表示,这种说法虽然是蓝媒体丑化挑拨的“小人步”,但也不能说完全乱讲,因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坏事的,除了“蓝的”还能找到一个“绿的”吗?因此他要引述孟子的话,办蓝不办绿是“吾不得已也!”

  陈师孟表示,结束“北院换法官”案,心头像落下一块大石头,因为立案之初凭的只是直觉,实情则混沌不明、众说纷纭,最后好在获得一位正直的法官提供关键证据,得以顺利结案,没有辜负朋友们的信任。自己之所以临老又投身政治、不知死活地接下“监委”任命,就是因为当初二次政党轮替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一群披着“司法羊皮”的“政治恶狼”,对陈水扁与扁朝政务官尽情追杀,令人无法装聋作哑、坐视不管。

  陈师孟也说,这次为扁案还原真相,证明当初换法官的确有政治干预,当然又坐实了“办蓝不办绿”,不过自己不但不怕,还有些意犹未尽。因此他也预告,未来一年半载,还会有不少“颜色鲜明”的案件陆续出笼,“蓝丁丁最好先打个预防针”。

  陈师孟尖尾周记全文如下:

  尖尾的“软肋”

  刚结束“北院换法官”案,心头像落下一块大石头,因为立案之初凭的只是直觉,实情则混沌不明、众说纷纭,最后好在获得一位正直的法官提供关键证据,得以顺利结案,没有辜负朋友们的信任。

  回顾去年此时所以临老又投身政治、不知死活地接下“监委”的任命,就是有见于十年前二次政党轮替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一群披着“司法羊皮”的“政治恶狼”,对陈水扁与多少扁朝政务官尽情追杀,令人无法装聋作哑、坐视不管。除非我白活了大半辈子、识人不明到了昏瞶的地步,否则这些绿营官员绝大多数应该都和我一样,当年不过是想在台湾被中国国民党高压统治半世纪之后、民主法治曙光乍现之际,尽力将台湾这片受尽“吞挞”的土地重建为一个正常国家。没有料到国民党旧势力复辟之后,竟然展开反扑,扁朝政务官无一留用固然是政党政治的常态,但布网搜捕、系讼系狱,则直追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可说到了野蛮的地步。

  这一年多来,蓝媒把尖尾形容为“办蓝不办绿”,虽然是丑化挑拨的小人步,但也不能说完全乱讲,因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坏事的,除了“蓝的”、你能找到一个“绿的”吗?所以套句孟老夫子的话:办蓝不办绿,“吾不得已也!”这次为扁案还原真相,证明政治干预,当然又坐实了“办蓝不办绿”,不过尖尾不但没有在怕、还有些意犹未尽;事实上,在未来一年半载,还会有不少“颜色鲜明”的案件陆续出笼,蓝丁丁最好先打个预防针。

  不过话说回来,政治性案件的平反虽然是尖尾的初衷,却不是尖尾的最爱;你去问问我太太就知道,尖尾其实是一个“面恶心善”的老好人,这些丑陋的政治斗争,实在有违尖尾温柔的本性。尖尾心中如果有所谓的“软肋”,那并不是被追杀的往昔绿营同僚,而是近来一些素眛平生的陈情民众,尤其是那些以“公家机关”为陈情对象的“老百姓”;他们让我不断想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比喻:“一个鸡蛋掷向一堵石墙,鸡蛋再错、石墙再对,我都站在鸡蛋这一边。”试想一个人奋不顾身要向政府讨回公道,光是挑战威权的勇气就值得佩服,不是吗?何况往往错的一方是握有公权力的政府。再退一步说,即使最后发现道理全在政府、过错全在人民,也只是给政府多了一次检讨反省的机会,有益而无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