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台湾乡亲 朝鲜族奉上民族特色美食
中评社沈阳2月26日电(记者 海涵)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一行于25日下午来到了沈阳市和平区西塔街道安图社区。安图社区东至西塔街,西至哈尔滨路,南至市府大路,北至珲春北路,是沈阳市朝鲜族居民最多的社区。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台湾朋友,朝鲜族东道主们拿出了看家的特色美食——打糕和米酒。
来自台湾的朋友们虽然不知道何为打糕,但却很愿意试新。据了解,打糕是朝鲜族风味面食。旧时农历三月祭祀时以之供神。其做法很考究,主要是用糯米或黄米以水淘洗净,黄豆炒熟磨细备用。将糯米煮成饭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略捣之成泥状,倒于事先备好的石板上,再以木榔头蘸水将其打成面饼;边打,边以人从旁拨之,使其厚薄均匀,打好后上撒豆面食用。第一次打出者称“擦台糕”,一般不用作供神;第二次以后打出者因石板面已乾净方可用之。
“糯软粘柔,芳香浓郁,”被问及打糕的味道如何,一位台湾朋友如是说。现场摆放的打糕无论是形态、还是口味都多种多样。就形态而言,有圆形的、有长条形的;有白色的、黑色的和彩色的。就口味而言,有豆沙、芝麻、山楂、菠萝、花生、草莓等。
据朝鲜族朋友介绍,打糕里加入豆沙等美味可口的作料,包成半月的形状,然后放入铺着松针的蒸笼里蒸制而成。人们在制作打糕时还会加入南瓜或者是蒿子秆,使打糕变成了黄色或绿色,连色素都是纯天然的,非常健康,有补血养胃的效果。
吃的有了,喝的也必不可少。在安图社区,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一行品尝到了最为地道的米酒。有人曾这样评价朝鲜族米酒,“尝过朝鲜族米酒的人,都对它念念不忘。在阵阵酒香的袭击下,任你是何等的钢筋铁骨,怕是都要酥麻的。”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据介绍,朝鲜族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一年四季喜米酒,年节和接待来客更是必备的饮料,现在已成为日常饮用和招待亲朋好友的首选美食。米酒,还被朝鲜族人称为“麻格里”,以糯米饭酿成。朝鲜族米酒的制作方法很独特,要求也很高。其主要原料有糯米、大米。所以也称之为糯米酒。朝鲜族米酒是选用上等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米酒。如做成50公斤米酒,要先将2公斤玉米发出3厘米长的芽子,再晒干碾碎,以599多克糯米面磨成糊状,把碾碎的玉米芽和在一起做成曲坯,置于热炕上发酵3~4天后阴干。做酒时,把12.5公斤糯米上笼蒸成饭,凉后拌上碎酒曲,装在坛子里,严封坛口,放在热炕上,一中星期以后,便芳香四溢了。打开坛盖,面上可出现一层清汤,米粒完全沉淀了。即说明明米酒已酿成。饮用时,须兑入3倍清水,搅拌均匀后,滤去酒渣即可。其口味香甜醇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米酒作为朝鲜族特色美食,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中评社沈阳2月26日电(记者 海涵)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一行于25日下午来到了沈阳市和平区西塔街道安图社区。安图社区东至西塔街,西至哈尔滨路,南至市府大路,北至珲春北路,是沈阳市朝鲜族居民最多的社区。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台湾朋友,朝鲜族东道主们拿出了看家的特色美食——打糕和米酒。
来自台湾的朋友们虽然不知道何为打糕,但却很愿意试新。据了解,打糕是朝鲜族风味面食。旧时农历三月祭祀时以之供神。其做法很考究,主要是用糯米或黄米以水淘洗净,黄豆炒熟磨细备用。将糯米煮成饭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略捣之成泥状,倒于事先备好的石板上,再以木榔头蘸水将其打成面饼;边打,边以人从旁拨之,使其厚薄均匀,打好后上撒豆面食用。第一次打出者称“擦台糕”,一般不用作供神;第二次以后打出者因石板面已乾净方可用之。
“糯软粘柔,芳香浓郁,”被问及打糕的味道如何,一位台湾朋友如是说。现场摆放的打糕无论是形态、还是口味都多种多样。就形态而言,有圆形的、有长条形的;有白色的、黑色的和彩色的。就口味而言,有豆沙、芝麻、山楂、菠萝、花生、草莓等。
据朝鲜族朋友介绍,打糕里加入豆沙等美味可口的作料,包成半月的形状,然后放入铺着松针的蒸笼里蒸制而成。人们在制作打糕时还会加入南瓜或者是蒿子秆,使打糕变成了黄色或绿色,连色素都是纯天然的,非常健康,有补血养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