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因城施策须把“房住不炒”挺在前头
2018年底以来,一些地方微调楼市调控政策。随著作出类似调整的地方增多,有人认为,楼市小幅“松绑”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未来不排除有些地方借“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的名义放松楼市调控力度。
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始自2016年9月30日,至今已近两年半,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调控之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快速上涨,很多城市涨幅高达两位数,个别城市甚至高达50%以上。这不仅加重了民众的购房负担,也加大了楼市泡沫和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两年多来,100多座城市陆续出台数百次调控措施,终于使房地产市场形势逐渐有了趋势性变化,主要特征就是销售和价格增幅均有明显回落,特别是一线城市终结了暴涨模式,环比和同比均呈现出各月微涨或微降或持平状态。
不过,随着房地产市场渐趋平稳,尤其是某些地方的房价略有回调,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认识,相关动态值得关注。一是多地调整了已经出台的调控措施;二是“可能会逐步松绑”的预期在业界很有代表性,并陆续传导至某些欲购房人群。一些地区调整的理由主要是:本地商品房供应较为充足,调控使价格下行、销售遇冷;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增速放缓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再次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个定位不仅是当下全国房地产调控必须坚持的,也是各地在“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只有长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调控才能收到实效并得以巩固,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地因城施策,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民众住房的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如果偏离了“房住不炒”定位,在放松调控措施的过程中,放弃或减轻对投资投机性购房的遏制,极有可能使两年多的调控成果前功尽弃,使房价再次进入上升通道,高房价进一步加剧楼市泡沫和金融风险。
所以说,各地对楼市因城施策必须把“房住不炒”定位挺在前头,并以此作为判断楼市形势、出台或调整相关政策的依据,认真评估各项调控措施,审慎出台调整政策,不向市场发出错误信号。
(来源:经济日报)
2018年底以来,一些地方微调楼市调控政策。随著作出类似调整的地方增多,有人认为,楼市小幅“松绑”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未来不排除有些地方借“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的名义放松楼市调控力度。
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始自2016年9月30日,至今已近两年半,目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调控之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快速上涨,很多城市涨幅高达两位数,个别城市甚至高达50%以上。这不仅加重了民众的购房负担,也加大了楼市泡沫和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两年多来,100多座城市陆续出台数百次调控措施,终于使房地产市场形势逐渐有了趋势性变化,主要特征就是销售和价格增幅均有明显回落,特别是一线城市终结了暴涨模式,环比和同比均呈现出各月微涨或微降或持平状态。
不过,随着房地产市场渐趋平稳,尤其是某些地方的房价略有回调,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认识,相关动态值得关注。一是多地调整了已经出台的调控措施;二是“可能会逐步松绑”的预期在业界很有代表性,并陆续传导至某些欲购房人群。一些地区调整的理由主要是:本地商品房供应较为充足,调控使价格下行、销售遇冷;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增速放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