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两岸分治第七十年的分合本质与大势

  中评社香港2月14日电/大华网络报今天时评说,民国38年是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失败,“转进”而播迁来台的一年。从这一年的10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宣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叙事也改成了1949年,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则称之为中共“建政”。值此台海两岸分治迈向第七十个年头之际,分合之本质与大势,都需两岸重新理解与认识。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杜甫的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代则有人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可见七十年对人生来说是个新境界。两岸关系发展迄今迈向第七十年,在中国历史上也可称为“古来稀”。展望未来,期待两岸关系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进而也能开始写下新的篇章。

  回顾两岸关系的发展,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三十年两岸处在“冷战”的世界格局中,延续国、共内战的军事对抗,互争中国的正统地位。后四十年的前十五年,随着美国与中共政权建交,中共向美国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相应地改以“政治反攻”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策。

  1980年代后期,两岸开展了交流与互动,当时台湾具有的软实力,普遍受到大陆民众的钦羡,台湾人也还视大陆人民为“同胞”。但到了1994年3月底发生了“千岛湖事件”,两岸一家人的情感受到重大斲伤。此后,李登辉重新塑造两岸关系的本质,并逐步牵引台湾民众走到了另个方向。

  因此,七十年来的最后二十五年,台湾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已出现了质变,而愈来愈趋向于“偏安思想”。无论是“两国论”、“一中一台”或“台独”,乃至于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不统、不独、不武”和“维持现状”,本质上都是基于“偏安思想”。也因此,两岸不仅只是政治体制和意识型态之争,更还在源自一家人的认同感上趋向疏离。   时评续道,过去二十五年来,在台湾的政府当局对于中国大陆已失去“进取心”,在大陆政策上也改为被动的“守势”。尤其,民进党执政时期推动空洞化“中华民国”的政策,孕育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的“独立建国”环境,已让新一辈的台湾年轻人不再认同大陆为“故土”,从而也未和大陆人民产生“同胞感”。即使国民党重返执政时期,对此并未力图导正,使得民进党每一次的执政,都能够有效加宽两岸间的鸿沟。

  《苏格兰人如何发明现代世界》一书让我们了解,近代西方工业革命、自由民主思潮、科技医学等现代化的成就,源自于十八世纪被代称为England的“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或“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但其实开启英国现代化成就者,却多是苏格兰人。苏格兰在十七世纪前还只是西方的一个贫弱小国,十八世纪初和英格兰合并后,却能够主导英国的发展,甚至还影响了后来的美国。

  两岸关系走进了第七十个年头,双方应有更成熟的智慧,不采取短线操作的权谋,让两岸关系从今年起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对台湾而言,与其我们抱守偏安思想而故步自封,不如积极迎向和参与大陆事务,勇于挑战地为台湾找出发展的新契机和道路。   中评社香港2月14日电/大华网络报今天时评说,民国38年是国民政府在国共内战失败,“转进”而播迁来台的一年。从这一年的10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宣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叙事也改成了1949年,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则称之为中共“建政”。值此台海两岸分治迈向第七十个年头之际,分合之本质与大势,都需两岸重新理解与认识。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杜甫的诗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代则有人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可见七十年对人生来说是个新境界。两岸关系发展迄今迈向第七十年,在中国历史上也可称为“古来稀”。展望未来,期待两岸关系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进而也能开始写下新的篇章。

  回顾两岸关系的发展,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三十年两岸处在“冷战”的世界格局中,延续国、共内战的军事对抗,互争中国的正统地位。后四十年的前十五年,随着美国与中共政权建交,中共向美国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相应地改以“政治反攻”和“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策。

  1980年代后期,两岸开展了交流与互动,当时台湾具有的软实力,普遍受到大陆民众的钦羡,台湾人也还视大陆人民为“同胞”。但到了1994年3月底发生了“千岛湖事件”,两岸一家人的情感受到重大斲伤。此后,李登辉重新塑造两岸关系的本质,并逐步牵引台湾民众走到了另个方向。

  因此,七十年来的最后二十五年,台湾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已出现了质变,而愈来愈趋向于“偏安思想”。无论是“两国论”、“一中一台”或“台独”,乃至于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不统、不独、不武”和“维持现状”,本质上都是基于“偏安思想”。也因此,两岸不仅只是政治体制和意识型态之争,更还在源自一家人的认同感上趋向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