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家园建设 陈丽丽提出十条路径
中评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海涵)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日前参加“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时指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应该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大特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枢纽区。为推进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她特别提出了十一条路径。
陈丽丽说,2019年3月10日习总书记出席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福建工作给予了科学指导,提出诸多新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5月22日,福建省委十届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提出了42条重要政策主张,架起了“能通先通”、“提升服务”、“文化连心”三个促融新桥,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奠基。深入思考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与落实路径,意义重大。
关于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陈丽丽说,一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典范,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全面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典范,将福建建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通过全媒体大众包装、数字化传播等形式,精彩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所塑造的稳定政局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体现的破解发展中社会普遍存在的制度难题的实践和进步;展示制度保障公共政策社会适应性和民众权利的能力及其在现代性上所体现的制度文明进步和发展中社会的文明发展趋向与规律。
二是,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陈丽丽表示,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问题是两岸关系研究和移民现象研究的交集。福建“第一家园”建设要依据社会移民的基本板块构成,着力从移居大陆台胞的族群识别、身份认同、社会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接纳等诸多层次展开细致调研,在此基础上推衍出福建“第一家园”社会生活圈建设设想,杜绝少数办事人员的不良情绪与不文明行为,发展成为跨界流动性的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与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
四是,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枢纽区。陈丽丽认为,福建“第一家园” 建设肩负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圣神使命。探索两岸融合新路就是要探索两岸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一个对两岸现状进行挑战与整合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它寻求的是两岸间各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状态,实现相互调和、和洽与融成一体,协同发展,最终促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互动融合的核心所在。文化交流落到实处,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闽南文化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闽南文化为重要纽带,可将福建“第一家园”建成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枢纽区,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特殊而重要作用。
福建应如何推动“第一家园”建设落实?陈丽丽提出了十一条路径——
第一,改善治理体制,推进福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陈丽丽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继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指向。要在第一家园建设发展规程中,积极探索两岸复归统一后达致的治理理念与治理状态,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解决更为重要、更为长远的治理台湾问题奠基。
第二,福建“第一家园”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融合层面,要积极探索,为构建具有更高权益弹性的国家制度建言献策,为化解两岸政治分歧与对立,“奠定基础、累积经验、增进共识”。
第三,引导广大台湾同胞从“经济觉悟”向全面“政治觉醒”提升转变,逐步培育和提升台湾民众的国家统一自生能力,为促使国家系统朝统一方向演化贡献福建才智与实践蓝本。
第五,建设双边性的跨关境的“厦漳泉金特别经济区”,突出台胞重要祖籍地漳泉地区的建设发展地位与作用,营造“第一家园”之闽南商文化圈,形成东南沿海发展高地。陈丽丽表示,台湾本省人原籍福建,绝大多数来自漳泉地区,是台胞重要“原乡”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漳泉地区建设突出出来,在对台工作中的战略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她建议充分考虑实施“厦漳泉金特别经济区”建设计划。推出更加优惠和有针对性的政策,举福建乃至全国之力、发挥其横跨海峡两岸纽带之优势,以祖国大陆市场为腹地、海外市场为辅助,努力将该区建成单边自主乃至双边性跨关境的“厦漳泉金特别经济区”,同时坚持智慧城市、大医疗健康产业链等特色发展方向,营造“第一家园”之闽南商文化圈,形成东南沿海发展高地,并借此积极探索两岸整体层面的双向融合发展新路,对台湾本岛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乃至政治虹吸效应,为促成由点及面解决台湾问题累积条件。
第六,制定与实施 “对台工作大福建计划” 。陈丽丽认为,主要设计利用对台工作便利,建议从国家统一的大战略背景出发,出台相关政策与发展规划,把福建定位为两岸各方面交流营运的中转中心,在涉台交流等方面形成覆盖福建周边及更远他省区的枢纽之地,也成为台湾通向大陆其他省区的枢纽之地相关方案。
第七,架起数字桥梁,续写两岸谱脉,发挥闽台姓氏族谱文化在“第一家园”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陈丽丽说,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互动融合的核心所在。文化交流落到实处,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族谱是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联系中华子孙的特殊密码。闽台两地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碟。习总书记指出,“台湾除了原住民,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血缘相亲,文源相同。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从利用、保护和提升现有闽台姓氏族谱文化资源目的出发,应用数字化多媒体传播技术,利用4K高清短视频节目、系列电子丛书、影视动画、3D裸眼视频、在线VR展示等互联网新媒体移动客户端传播手段,搭建线上线下各种电子传播平台, 开启闽台姓氏族谱数字化传播建设,推动两岸闽台姓氏族谱相互对接,向世人展示两岸同胞血溶于水、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亲缘关系,从中华文化根部明确台湾的归属方向,找到台湾的精神籍贯,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贡献才智。
第八,启动福建“第一家园”两岸大交通大通信工程推进工作。陈丽丽说,海陆空并举、经济社会人文交流全覆盖,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将福建省建成贯彻落实“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等“新四通”先行区、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平台。
第十,率先开展社会福利制度国家未来行动与公民生活质量提升试验示范。陈丽丽说,要率先探索社会福利制度国家未来行动方案与公民生活质量提升工程,建构福建“第一家园”国家福利、市场福利和社区福利体系三级建设目标和政策体系。在福建全域先行实验社区服务体系与社区福利水平提升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在福建发布的“提供更加符合台胞需求的社会保障。对在闽台胞参加“五险一金”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服务。在闽台胞凭台湾居民居住证,同等享受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基础上积极探讨两岸医药卫生领域的深入合作模式,力争尽快建立相对稳定的两岸健康保险制度对接机制,让台胞在大陆生活、工作、学习拥有良好的医疗健康保障。
中评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海涵)闽南师大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丽日前参加“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讨会时指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应该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大特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枢纽区。为推进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她特别提出了十一条路径。
陈丽丽说,2019年3月10日习总书记出席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福建工作给予了科学指导,提出诸多新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5月22日,福建省委十届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提出了42条重要政策主张,架起了“能通先通”、“提升服务”、“文化连心”三个促融新桥,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奠基。深入思考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与落实路径,意义重大。
关于福建“第一家园”建设定位,陈丽丽说,一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福建“第一家园”建设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典范,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全面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典范,将福建建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示范区。通过全媒体大众包装、数字化传播等形式,精彩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所塑造的稳定政局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体现的破解发展中社会普遍存在的制度难题的实践和进步;展示制度保障公共政策社会适应性和民众权利的能力及其在现代性上所体现的制度文明进步和发展中社会的文明发展趋向与规律。
二是,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陈丽丽表示,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问题是两岸关系研究和移民现象研究的交集。福建“第一家园”建设要依据社会移民的基本板块构成,着力从移居大陆台胞的族群识别、身份认同、社会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接纳等诸多层次展开细致调研,在此基础上推衍出福建“第一家园”社会生活圈建设设想,杜绝少数办事人员的不良情绪与不文明行为,发展成为跨界流动性的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与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