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四等火车站水泉站 这里的春运静悄悄
新华社报道,锦州到叶柏寿——4255/4256次绿皮暖心小火车开行44年,专门为沿途山区农民服务,水泉站是途经32个站中的一个四等小站,也是周围百余户村民走出大山的唯一的一个火车站。他们花两块钱就能到有上万人的三十家赶集,卖自己的山货和大棚里的蔬菜,再买回自己所需要的日用品,花三块钱就可以到凌源县城上学看病串亲戚。离车站不足百米的马杖子村村民更是把小站亲切地称为“咱们炕头边上的火车站。”
高德军2017年到这当站长,他告诉记者,小站经历了几代人,每个在岗的职工心中都牢记一句话:车站小责任一点都不小,旅客少感情一点都不差。
站牌静静地立在站台上,粉刷成红色的站房上水泉二字显得有些陈旧,“我们每天只为这一对列车办理客运业务,现在14点10分,再过半小时车就要进站了”。高德军带记者走进候车室,记者看到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四个座椅,深灰色的大理石地面被打扫得乾乾净净,墙角的便民服务箱里放着水杯、针线盒和一些常用药。
14点20分,第一批旅客来了,人还没进门就听到小女孩的笑声,小小的候车室顿时有了生气。拎着装着冻豆腐、蘑菇、大头菜的袋子,42岁的杜玉鹏带着父亲和女儿进到候车室,值班员张殿军赶紧上前帮忙接过东西,又搀扶老人坐好。“我这次专门从渖阳回来接我爸到城里过年,我就是从这个小站坐车出去闯荡的,出门在外每当想家就会想起这个家门口的小站。”杜玉鹏说。
14点40分,寂静的山谷里远远地响起了火车“呜呜呜”的笛声,一列挂有6节车厢的绿皮火车向小站缓缓驶来。高德军和助理值班员郭凤军身着整齐的制服,在寒风中站得笔直,手中挥舞小旗指引列车进站停车。
14点42分,车门打开,5名旅客走下车,8名乘客依次上车。
在出站口,张殿军和出站的旅客很熟悉地打着招呼。住在北山沟的李庆红带着儿女和外甥去东营子给父亲过生日,在北京工作9年的女儿盖姗姗告诉记者说:“这么多年,没想到小站还有,票价也一直都没有变,太神奇了。”
高德军说,春运期间,与其他承担繁重春运任务的大火车站相比,水泉站就是一个小小角色,但是站里的每个人都在尽职尽责,哪怕只有一个旅客,也一定要让他感受到回家的温暖。
14点44分,伴随着汽笛声响起,4256次列车离开小站沿着山谷逐渐远去。
新华社报道,锦州到叶柏寿——4255/4256次绿皮暖心小火车开行44年,专门为沿途山区农民服务,水泉站是途经32个站中的一个四等小站,也是周围百余户村民走出大山的唯一的一个火车站。他们花两块钱就能到有上万人的三十家赶集,卖自己的山货和大棚里的蔬菜,再买回自己所需要的日用品,花三块钱就可以到凌源县城上学看病串亲戚。离车站不足百米的马杖子村村民更是把小站亲切地称为“咱们炕头边上的火车站。”
高德军2017年到这当站长,他告诉记者,小站经历了几代人,每个在岗的职工心中都牢记一句话:车站小责任一点都不小,旅客少感情一点都不差。
站牌静静地立在站台上,粉刷成红色的站房上水泉二字显得有些陈旧,“我们每天只为这一对列车办理客运业务,现在14点10分,再过半小时车就要进站了”。高德军带记者走进候车室,记者看到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四个座椅,深灰色的大理石地面被打扫得乾乾净净,墙角的便民服务箱里放着水杯、针线盒和一些常用药。
14点20分,第一批旅客来了,人还没进门就听到小女孩的笑声,小小的候车室顿时有了生气。拎着装着冻豆腐、蘑菇、大头菜的袋子,42岁的杜玉鹏带着父亲和女儿进到候车室,值班员张殿军赶紧上前帮忙接过东西,又搀扶老人坐好。“我这次专门从渖阳回来接我爸到城里过年,我就是从这个小站坐车出去闯荡的,出门在外每当想家就会想起这个家门口的小站。”杜玉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