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杀入港铁 八达通未惊过

八达通在港铁车站独霸的日子即将过去。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电/2018年11月,港铁(066)公布批出合约予AlipayHK,为港铁在出闸机上提供二维码(QR Code)付费乘车服务,约2020年中起推出,届时全港91个港铁站都将设有二维码收费系统,乘客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方式入闸。换言之,不久之后八达通难再独霸港铁支付系统。面对二维码支付的冲击,八达通未来何去何从?八达通还有什么牌可以打? 

  自1997年9月开始,内有晶片的储值胶卡八达通,便成为港人生活的好帮手,最初港人用八达通搭地铁,嘟一声入闸,大大节省购车票及找赎的时间。后来使用八达通的地方越来越多,不仅便利港人日常生活,更成为当年全球领先的支付工具。港铁是八达通发源地,但当前连港铁都引入其他支付系列,可以说是香港支付市场的分水岭。

  “香港八达通超高使用率,是由交通工具付费需求带动起来的。”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说,因而其他支付系统想要打开香港支付市场,重点就在于交通层面能否开放八达通以外的移动支付。

  除了交通支付以外,根据八达通官方数据,目前全港有超过1.5万家服务供应商,旗下合计超过2.4万个零售点八达通付款。香港的便利店、超市,甚至大部分食肆都可以使用八达通直接付款,顾客只需要带一张八达通,基本上在香港畅通无阻。八达通在交通上的高渗透率,又带动了其在零售点上的高使用率。

  八达通过闸最快

  不过,在港铁引入二维码支付后,八达通在港铁的地盘又会否被攻破?八达通会否因此被弱化?

  庄太量认为:“除非港铁全面停用八达通,否则短期内未必有大影响。”港人早已习惯用八达通,而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感应这一系列操作相对较慢,特别在繁忙时间,其实很难操作。庄太量也坦言自己不会转用二维码支付来搭地铁。

  “香港的支付系统和社交网络是断开的。”庄太量表示。由于不存在微信等支付系统在内地社交加支付功能的整合需求,因此庄太量相信,二维码支付在香港不会成为常态。

  “电子支付的推广应该从年轻人开始,但中小学生无法开通信用卡,只可以用八达通。”因此他认为,即使港铁开通二维码支付,短期内亦很难改变香港的支付生态环境。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市场系客席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处长(推广及传讯)林邦源对此则有不同看法。林邦源是香港人,现时在深圳工作,经常往返两地。他表示,在深圳搭地铁,他会首选交通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交通卡在所有的地铁站都适用(深圳地铁站不是所有闸口都可以二维码支付);二是交通卡感应快速,而且成功率高,不会影响排在后面等待入闸的乘客。“因有时二维码不一定得,惊‘阻住地球转’。”他笑言。

  不过亦有例外,林邦源表示,因他有交通卡,同时亦有电子支付工具,所以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他作了一个假设,如果有些闸机安装了二维码支付系统,而一些只可以用八达通,而八达通的闸口大排长龙,他就会转而选择用二维码的闸口。

港铁引入二维码支付系统最方便内地旅客。

  定位小额支付难拓展

  “八达通今时今日仍然是非常方便的系统,不过这个系统主要针对小额支付。”香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协会会长朱伟标认为,八达通最大的限制就是其原本就是设计用作小额支付的,每次交易付款金额上限为港币1000元,只讲求快,“比现下新兴的支付工具,差不多用到极致了。”

  他续指,在网络银行推动下,香港储值支付工具(SVF)已经有十几个牌照,在金融体系网络化的过程中,八达通受到了冲击,因此去年八达通也开通了二维码付款。

  “本来八达通也想伸延至旗下手机支付工具:O!ePay,可惜在优惠和商户和用家的优惠都较少,未能达致想像中的效果。”他指出,现时八达通再发展有点局限,难以再大幅度拓展。

  现时,香港共有16家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根据金管局资料,2018年第二季末,储值支付工具总交易量约为15亿宗,较上一季上升5.6%,而总交易金额为410亿港元,较上一季上升5.2%。

  从数据可见,港人对储值工具的接受度正在上升,而在本港移动支付竞争中,主要持牌储值工具在香港各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如八达通主要在交通出行占有优势,本港电子钱包TNG则主攻外佣市场,Alipay HK、WeChat Pay和HKT Payment Limited旗下的Tap & GO则主要在零售购物、餐饮行业发力。

  “以我自身经验来看,香港的支付环境比较复杂。”朱伟标分析指,大额付款信用卡比较方便,小额则用八达通比较好,而手机第三方等新兴产品则游走在中间, 电子钱包扮演的两者(大额和小额支付)之间的生态链补充角色,不会直接取代八达通。他续指,从营销角度看,电子支付更多在于补充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体验。

  继港铁之后,九巴亦早前正式招标开发新收费系统,届时八达通或将再失一寸领域。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表示,面对移动支付的竞争,八达通的使用率或会减少,但不会完全消失。
  八达通根基深厚难动摇

  以目前的数据来看,八达通在香港仍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据八达通网站显示,现在于市面上流通的八达通卡已经超过3500万张,每天平均处理1500万宗交易,金额逾2.1亿元。以香港745万人口计算,人均至少约4.7张八达通,每天使用八达通交易约2次。

  而事实上,八达通面对激烈的支付竞争也不断向移动支付的方向发展。今年8月,八达通伙拍Wetaxi HK,推出手机预约的士平台和八达通缴付车资,以求从的士付费领域开始,为公司打开新局面。另外,今年9月,透过“快速支付系统”,八达通旗下的O!ePay亦可以与银行户口互相转帐,并进行付款及网上购物。

  更深一层来说,除了市场因素,八达通还有情感优势。港铁是八达通的大股东,目前持有57.4%的股权,而政府又是港铁的大股东,所以某种程度上,八达通的收益其实将回归政府。同样情况下,若用AlipayHK搭港铁,收益则归私人公司。换言之若八达通有钱赚,钱又回归政府继而再回流于民生和城市建设。如果能想通这一层,或许将会成为市民的决定因素之一。
  “过江龙”优势大

  讲到香港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总离不开两条“过江龙”:Alipay HK和WeChat Pay。虽然八达通有地头虫优势,但林邦源认为,Alipay HK和WeChat Pay作为后来者,主要优势有两点。

  首先,“个个都有手机”。林邦源指出,对比起八达通,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使用不用安装读卡机。林邦源认为,安装八达通读卡器需要额外的手续和费用,是其中一些中小企抗拒八达通的原因之一。

  方便内地民众在港使用

  第二,林邦源认为,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市场潜力大。以早前推出的“转数快”为类比,林邦源认为,“转数快”是针对香港居民的平台,对于内地人并不适用。但论市场规模,内地比香港大得多,加上港珠澳大桥和高铁等平台开通后,内地人在港对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支付需求将更大。

  对于香港移动支付的发展,朱伟标认为香港金融业的发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香港金融体系比较开放,支付工具很完整。但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聚焦在镁光灯下,因此监管也比较严格。

  内地交通移动支付发展迅速
  二维码用于交通支付,在内地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已相当普及。到目前为止,微信和支付宝在扫码乘车领域已经覆盖了超过100个城市。

  深圳地铁四成客用扫码支付

  有数据显示,腾讯(700)的“乘车码”用户目前已经超过5000万。深圳地铁乘客扫码支付的比例为40%,日结算量达500万人次。而杭州地铁乘客扫码支付的比例更达到42%。

  对比起香港,内地的交通移动支付普及得更快,记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内地城市交通卡在购买行为上的使用率并不高。事实上,除了公共交通,内地城市的交通卡几乎只能在便利店消费,市民并没有养成以交通卡消费习惯,对其依赖自然不大。

  第二,内地城市的电子支付普及率相当高,许多年轻人几乎不带钱包出门,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消费活动。交通移动开通后,可以少带一张卡出门,让手机更加万能,他们自然也更加乐意。

  专家观点:
  庄太量:香港八达通的超高使用率,是由交通工具付费需求带动起来的。
  林邦源: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市场潜力大。
  朱伟标:电子钱包扮演着大额和小额支付之间的生态链补充角色。
  关焯照:八达通的使用率或会减少,但不会完全消失。(来源:香港商报)

八达通在港铁车站独霸的日子即将过去。

  中评社香港1月14日电/2018年11月,港铁(066)公布批出合约予AlipayHK,为港铁在出闸机上提供二维码(QR Code)付费乘车服务,约2020年中起推出,届时全港91个港铁站都将设有二维码收费系统,乘客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方式入闸。换言之,不久之后八达通难再独霸港铁支付系统。面对二维码支付的冲击,八达通未来何去何从?八达通还有什么牌可以打? 

  自1997年9月开始,内有晶片的储值胶卡八达通,便成为港人生活的好帮手,最初港人用八达通搭地铁,嘟一声入闸,大大节省购车票及找赎的时间。后来使用八达通的地方越来越多,不仅便利港人日常生活,更成为当年全球领先的支付工具。港铁是八达通发源地,但当前连港铁都引入其他支付系列,可以说是香港支付市场的分水岭。

  “香港八达通超高使用率,是由交通工具付费需求带动起来的。”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说,因而其他支付系统想要打开香港支付市场,重点就在于交通层面能否开放八达通以外的移动支付。

  除了交通支付以外,根据八达通官方数据,目前全港有超过1.5万家服务供应商,旗下合计超过2.4万个零售点八达通付款。香港的便利店、超市,甚至大部分食肆都可以使用八达通直接付款,顾客只需要带一张八达通,基本上在香港畅通无阻。八达通在交通上的高渗透率,又带动了其在零售点上的高使用率。

  八达通过闸最快

  不过,在港铁引入二维码支付后,八达通在港铁的地盘又会否被攻破?八达通会否因此被弱化?

  庄太量认为:“除非港铁全面停用八达通,否则短期内未必有大影响。”港人早已习惯用八达通,而拿出手机、打开二维码、感应这一系列操作相对较慢,特别在繁忙时间,其实很难操作。庄太量也坦言自己不会转用二维码支付来搭地铁。

  “香港的支付系统和社交网络是断开的。”庄太量表示。由于不存在微信等支付系统在内地社交加支付功能的整合需求,因此庄太量相信,二维码支付在香港不会成为常态。

  “电子支付的推广应该从年轻人开始,但中小学生无法开通信用卡,只可以用八达通。”因此他认为,即使港铁开通二维码支付,短期内亦很难改变香港的支付生态环境。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市场系客席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处长(推广及传讯)林邦源对此则有不同看法。林邦源是香港人,现时在深圳工作,经常往返两地。他表示,在深圳搭地铁,他会首选交通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交通卡在所有的地铁站都适用(深圳地铁站不是所有闸口都可以二维码支付);二是交通卡感应快速,而且成功率高,不会影响排在后面等待入闸的乘客。“因有时二维码不一定得,惊‘阻住地球转’。”他笑言。

  不过亦有例外,林邦源表示,因他有交通卡,同时亦有电子支付工具,所以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他作了一个假设,如果有些闸机安装了二维码支付系统,而一些只可以用八达通,而八达通的闸口大排长龙,他就会转而选择用二维码的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