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建交四十年 下一步如何走?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重要且复杂。但我们以为,在现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大背景下,复杂的大国关系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清楚、明确的逻辑,那就是和平与发展。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我们深知世界和平得来不易,作为大国的公民,我们清楚一旦发生战争将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中美两国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认为,如若中美关系想长期接触、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中美应努力缩小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减少相互利益损害。
尽管中美互通已经走过四十年,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大部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态度还是有着固定化、模式化的思考。在普通美国人的认知里,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挑战个人自由的。因此他们觉得中国崛起会威胁美国人的自由,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对中国的担忧和恐惧。而普通中国人也自然对美国有一种“超级大国”、“霸道”以及“就是因为中国崛起了,所以美国看不顺眼,因此就要遏制、打压”的概念存在。中美是东西方两个全然不同的大国,意识形态差异必然存在,但若双方在判断对方言行上总是如此固定的话,就会陷入恶循环,错过一些细微的改变或是发展的可能性。
最近几年来,中美之间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已经众人皆知且不时被热炒,这就导致两国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偏向肯定这个概念。那我们何不跳脱出这个概念,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就很有可能是“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所主任葛小伟(Peter Hays Gries)曾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们都是“人”,我们最终都有作为“人”的共同挑战和诉求。人性是共通的,我们要一起努力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增进互相理解,而不是让差异被放大从而误导我们。走缩小中美意识形态差异的路,漫长而艰难,但若不真正迈出这一步,中美终究不会在一个调子上共同前行。
现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往返于中美两国,他们去旅游、去学习、去经商、去探亲访友。去年底,分别在美中两国上映的名叫《善良的天使》的纪录片,就聚焦了一些来往于中美之间民间交往的普通故事,也正因为这些故事,我们发现,尽管两国已经建交四十年,但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赤字”,特别是在中国日益发展的当下,无论是美国的精英阶层还是普通大众,对中国的了解都没有中国对美国的了解多。这样的信息赤字,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就必然导致中美两国在沟通中存在不断的摩擦和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美国应该有更多的“中国通”,中国也应该有更多的“美国通”,力求沟通对称,减少误判。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说,即使在和敌对国家打交道时,也可以建立信任,方法就是言出必行,言而有信。如果一方发现另一方总是能坦诚相待、兑现承诺,那即便利益并不一致,也能在某个方面互相信任,因为你从来没有误导我。况且,中美目前的关系并不能判定为“敌对国家”,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歪曲、误解甚至夸大、扭曲彼此的言行而不是去坦诚的沟通呢?
三、中美应共同追求和平,力争合作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无论是中国古代先贤富含哲理的话,还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都告诉我们,“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也都应该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还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处理,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安宁,才能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辟前进的道路。而中美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世界,中美好,世界才会好。
“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习近平主席的箴言是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指南针,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美合作是对双方最好的选择。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两国应该总结发展经验,落实达成的共识,稳定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的发展更好造福于两国人民和全世界。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重要且复杂。但我们以为,在现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大背景下,复杂的大国关系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清楚、明确的逻辑,那就是和平与发展。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我们深知世界和平得来不易,作为大国的公民,我们清楚一旦发生战争将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中美两国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我们认为,如若中美关系想长期接触、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中美应努力缩小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减少相互利益损害。
尽管中美互通已经走过四十年,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大部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态度还是有着固定化、模式化的思考。在普通美国人的认知里,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挑战个人自由的。因此他们觉得中国崛起会威胁美国人的自由,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对中国的担忧和恐惧。而普通中国人也自然对美国有一种“超级大国”、“霸道”以及“就是因为中国崛起了,所以美国看不顺眼,因此就要遏制、打压”的概念存在。中美是东西方两个全然不同的大国,意识形态差异必然存在,但若双方在判断对方言行上总是如此固定的话,就会陷入恶循环,错过一些细微的改变或是发展的可能性。
最近几年来,中美之间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已经众人皆知且不时被热炒,这就导致两国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偏向肯定这个概念。那我们何不跳脱出这个概念,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就很有可能是“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所主任葛小伟(Peter Hays Gries)曾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们都是“人”,我们最终都有作为“人”的共同挑战和诉求。人性是共通的,我们要一起努力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增进互相理解,而不是让差异被放大从而误导我们。走缩小中美意识形态差异的路,漫长而艰难,但若不真正迈出这一步,中美终究不会在一个调子上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