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院十专家深论疫情下中国与世界

中国记协举办 “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线上新闻茶座会(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徐梦溪 李娜)5月14日上午,中国记协举办“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线上新闻茶座会,邀请十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和四十余家中外媒体见面,分析和展望新冠疫情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对外交往。中国记协国际部副主任陈涛主持会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致辞表示,当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仍在持续,世界仍处在痛苦之中。面对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病毒,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团结合作成为应对疫情的最有力武器。令人遗憾的是,在国际社会集中力量共同抗疫的关键时刻,仍有一些人和一些势力,不断将疫情政治化和国际形态化,给疫情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戚振宏指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发挥自身所长,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疫情以来的相关资料,撰写并发布了《新冠疫情形势下中国和世界系列报告》。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客观展示中国和世界共同抗疫的风貌,为国际疫情尽一份心力。他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守望相助,真诚合作,就一定会化危为机,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介绍说,研究院最近就抗疫的国际合作发表了九份系列报告。今天的新闻茶座特地邀请了课题组的成员和执笔人参加,期待和媒体进行交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战略所所长陈须隆(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战略所所长陈须隆指出,这次新冠疫情连同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人类灾难都在强烈的提醒我们,人类就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如果我们不携手同心,呵护好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恐怕还有很多的病毒和灾害在前面等着我们,继续给人类以惨痛的教训。二是我们还应处理好政治和科学的关系,应对新冠疫情需要政策担当,做出政治决断,拿出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决策,拿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陈须隆表示,中国很好的实现了二者的平衡,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战疫效果,但有的国家未能处理好二者的平衡,科学被政治压制,科学的解决方案受制于狭隘的政治目的,所以战疫效果不佳。在所谓后真相时代,应该让包括医学家在内的科学家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放大科学的声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表示,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给包括中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带来了非常重大的考验,这个考验不仅仅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也涉及到经济可持续、社会稳定等问题。所以应该说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同时加速企业历史的变化趋势,对于未来的国际关系包括中欧关系带来了非常重大而深远的问题。
 
  崔洪建认为,这场危机对中欧各自的影响都很深,也让中欧关系经历了一次考验,应该说从疫情爆发到现在,中欧之间的主流是合作,所以中欧关系在这次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体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决心,相信中欧关系在经历了疫情的洗礼之后,能力向未来开拓更大的空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研究员邓浩(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研究员邓浩在发言中指出,此次疫情对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合作主要有两大启示,一是要必须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双方应该抓住此次共同抗击疫情和经济重建的契机,加快建设中国与欧亚地区命运共同体。二是必须加速提升中国与欧亚国家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使双方的合作建立在坚实的法制基础上,确保双方合作行稳至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经所研究员姜跃春(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经所研究员姜跃春表示,疫情以来,我们在思考,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扮演什么角色。我认为,中国是新冠疫情的先行者,首先遭受侵害,并且首先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手段,让疫情首先得到控制,中国也是应对疫情诊疗方案的先行者。中国是国际合作应对疫情的倡导者,新冠病毒是不分国界和不分种族的,基于这种认识,中国知道单个国家是无法独立应对疫情的,因此抗疫以来,中国一直在和其他国家在抗疫物资、经验分享、疫苗研制和其他国家协调政策,共同应对疫情。中国还是世界经济形势的稳定因素,疫情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中国金融市场基本维持了相对稳定,对世界金融市场起到稳定性的作用。另外,疫情对世界经济打击是前所未有的,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在复工复产走在世界前列,如果中国能够首先稳定下来和恢复经济运行,对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是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所长刘卿(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所长刘卿表示,病毒不分国界席卷全球,中国和周边国家可以说是第一波的攻击对象。幸运的是中国和周边国家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有效地阻止了病毒的传播,成为国际抗疫的合作典范。同时通过这次共同抗疫,中国和周边国家也加深了关系。但是,当前疫情仍然在蔓延,尽管中国和周边国家疫情有所缓解,但仍然面临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双重压力,因此需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将合作放在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合作,尤其要关注一些重点领域,包括强化政治沟通、加强信息共享、保障物资供应、开展科研攻关、维护正常经贸往来等等。他表示,新冠疫情不会是本地区最后的一次大疫,它给地区国家再次敲响了警钟,要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要加快建设区域性的公共卫生机制,同时要以此为契机,强化非传统安全机制的建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沈雅梅(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沈雅梅,中美之间的抗疫合作主要是双方的科技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始终保持着联系,并且企业界和民间互助也始终都有。所以说民众友好作为中美关系的根基,仍然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令人遗撼的是,从政治层面中美抗疫合作存在巨大的障碍,疫情成为美国政府加剧对华战略竞争的新借口和新的工具。

  沈雅梅认为,美国已经把自身锁定在大国竞争的道路上,中美关系如果仅仅依靠全球治理所提供的合作动力,可能难以走出当前的困境。甚至中美经济关系还会进一步凸显全球治理的短板。但从过去看,无论“9·11”事件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事实上都通力合作证明了通过双边合作带动全球多边合作的这条路径是有效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且有责任做出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回到理性交往和务实合作的轨道上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所所长宋均营(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所所长宋均营表示,当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疫情进入了大爆发阶段,形势非常严峻。不可否认疫情在短期内对中拉合作、中拉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国的需求下降导致了拉美的出口下降,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断供导致产业链的断流,还有人员交流的停滞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从长期来看,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这个基本面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共同抗疫情的过程中,拉美国家更是认识到了中国是一个可以借重可以倚重的合作伙伴,相信经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中拉合作会迎来一个报复性的增长阶段,中拉关系会更加光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所所长王友明(中评社图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所所长王友明表示,疫情期间,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守望相助,充分体现了疫情当下南南合作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抗疫交流期间,发展中国家给予中国的宝贵支持和帮助,许多发展中国家自身条件是有限的,但是仍然倾囊相助,不计回报。尽管西方某些国家极力抹黑中国抗疫,但是发展中国家还是非常认可中国的抗疫成果,许多国家政要高度赞赏中国政府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王友明指出,现在的疫情还处于初期阶段,全球抗疫任重道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经济脆弱、医疗资源不足这些现实问题,未来的抗疫面临巨大的考验。秉持环球同此凉热,中国将继续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精诚合作。

中国记协举办 “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线上新闻茶座会(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徐梦溪 李娜)5月14日上午,中国记协举办“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线上新闻茶座会,邀请十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和四十余家中外媒体见面,分析和展望新冠疫情形势下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对外交往。中国记协国际部副主任陈涛主持会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致辞表示,当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仍在持续,世界仍处在痛苦之中。面对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病毒,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团结合作成为应对疫情的最有力武器。令人遗憾的是,在国际社会集中力量共同抗疫的关键时刻,仍有一些人和一些势力,不断将疫情政治化和国际形态化,给疫情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戚振宏指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发挥自身所长,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疫情以来的相关资料,撰写并发布了《新冠疫情形势下中国和世界系列报告》。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客观展示中国和世界共同抗疫的风貌,为国际疫情尽一份心力。他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守望相助,真诚合作,就一定会化危为机,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介绍说,研究院最近就抗疫的国际合作发表了九份系列报告。今天的新闻茶座特地邀请了课题组的成员和执笔人参加,期待和媒体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