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学者聚沪研讨两岸关系发展态势
中评社香港4月4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与内外影响因素”研讨会3月31日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也是上研院台港澳所“创新工程”系列会议之一。会议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严安林和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汪曙申致开幕词并作总结。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上海台湾研究所的学者围绕台湾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发展态势、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政策建议发表观点,进行深入交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严安林表示,直接决定与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台湾岛内和中国大陆三大要素,以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所累积力量基础因素,在2025年将继续分别是“不确定性较大”、“破坏性作用不小”、“促进性作用较强”和“稳定性较强”等四方面不同的显着新变化。美国等外在国际因素、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对两岸关系影响将可能继续是负面作用居大。
严安林认为,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赖清德当局“台独”理念与政策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对抗性政策与行为,是2025年两岸关系中最大的负面性、消极性与破坏性因素。而中国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及持续、稳定的和平统一对台政策,是2025年两岸关系中稳定性力量。两岸关系40年交流与发展所累积基础,是稳定与推动两岸关系前行的基础性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汪曙申表示,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安全竞争加剧,全球治理赤字扩大,信任赤字愈发明显。美国对华政策的焦虑感、紧迫感及强硬立场不会逆转,对华战略竞争将更加突出安全化、民粹化、对抗化,并且将显着地从权力现实主义和霸权转移理论,认知和解读中国政府的新时代国家统一理论与政策实践。
汪曙申认为,美国不改变霸权逻辑和零和思维,对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采取抵制与阻挠的立场,将使台湾问题演变为中美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的重大冲突点。特朗普2.0的交易思维和讹诈策略可能加剧台海地区的不稳定状态。立足于大历史和大战略的逻辑,中国不致力于在印太地区或者全球范围挑战美国的地位,但毫不动摇追求国家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极管理和稳定中美关系。对于特朗普2.0和赖清德“台独”挑衅,中国政府将突出“反台独”“反干涉”并重,加强风险控制和局势塑造,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表示,赖当局当前陷入严重的执政困境,这与2024年选后台湾政治生态的发展密切相关,即赖清德当局面临三个“不过半”的政治劣势:赖清德的得票率不过半、“立委”席次不过半以及地方县市长席次不过半。民进党再次面临陈水扁时期的“朝小野大”之执政困境。这是今天赖清德当局面临的最大政治问题。
陈先才说,“朝小野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赖清德与民进党不甘心接受这种政治现实。绿营企图通过政治斗争来改变或扭转,这也是当前发动针对蓝委“大罢免”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陈桂清表示,纵观当前台湾政局发展演变,“斗”“乱”“空”成为三大主题词。近年来,朝野政党竞斗凶狠激烈,政党内部厮杀暗潮涌动,政坛怨气戾气四处弥漫,政局乱象丛生乱势加剧。岛内政局演变的这一态势,与赖清德的“斗鸡性格”、民进党的“绿色独裁”、台湾政治体制的短板缺陷有着密切关系。体制的短板,加上当权者的狂妄,共同造就了当前岛内政局的混乱空转乱象。未来如果当政者继续恣意妄为,台湾政治必将陷入更加混乱无序的深渊。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方锦程表示,赖清德5·20上台后,顽固坚持“抗中拒统谋独”路线,蓄谋推动“台独”新论述、新工程,两岸关系进入全面“冷对抗”。但中国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主导权,坚定有力开展反“台独”、反干涉斗争,坚实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不断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最突出的一条主线:谋“独”与遏“独”较量贯穿始终;最凸显的两对矛盾:“融与断”“和与战”对抗升级;最需警惕的三大风险:“法理台独”、美台勾连与国际交锋。
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肖杨表示,赖清德执政后,炮制所谓“新两国论”,不仅是企图接替李登辉成为新的“台独”势力共主,更是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彻底割裂两岸联系,阻断两岸实现完全统一的正当性,对两岸统一构成严重威胁。
肖杨认为,未来,为了持续推进两岸深入融合发展,要对赖清德两岸论述的核心谬误进行精准打击,同时在国际社会形成对赖清德危险“台独”言论的声讨浪潮,强调其为了一己之私,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行径将会是比陈水扁“麻烦制造者”更甚的“战争制造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所长童立群表示,台湾地区与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简称“台欧关系”)是蔡英文任内的重要“外交政绩”。欧盟和许多欧洲国家,看重了台湾的“民主价值”,与台湾进行意识形态勾连。赖清德上台后,通过所谓“总合外交”策略,以“捍卫自由民主价值”为对外交往工具,与欧洲进行所谓“价值外交”,兜售其“台独”主张,操作“台湾问题国际化”,严重威胁台海和平。
童立群说,可以预估,新一届欧洲议会涉台决议的核心诉求和立法意图将更加具有指向性,包括强化与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促进提升与台湾当局实质关系,协助台湾争取国际空间等等。美国开启特朗普2.0执政后,美欧关系、俄乌战事、台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台欧关系来看,欧洲议会的“友台”力道将会持续,台湾与个别欧洲国家取得发展实质关系、取得“外交突破”的可能性仍存。中东欧仍是台湾对欧经营重点地区,尤其是在经济深度捆绑的情况下,部分中东欧国家与台湾“实质伙伴关系”更紧密,成为台在中东欧甚至欧盟的“据点”。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陈静静表示,日本认为台海形势关乎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日本对台湾的战略定位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其主要观点为,台湾是日本“经济生命线”上的咽喉、“安全生命线”上的要冲、强化日美同盟的“切入点”以及遏制我发展的“王牌”。日本决策层对这一地区的判断和认知随着主客观因素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国际形势、台海形势以及日本国内形势,因此其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目标和实现手段也有所变化,但是对以上四种“功能”的认定一直存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生升认为,日本与美西方国家在支持“实质台独”议程上的合作,将更加公开,挑战和扭曲“两岸关系现状”。周生升说,过去,日本对“两岸关系现状”的立场一直较为谨慎,强调“维持现状”。然而,日本与G7国家联合提出的“和平确立的领土地位”等说法,暗示其将更多通过扭曲“两岸关系现状”来为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日本鼓吹“台湾问题是国际问题”,不断强化台湾海峡局势与全球安全之间的关系,实际是拒绝承认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主权。通过这种言论,尤其是在欧美国家的配合下,逐步推动台湾问题的国际化。与此同时,针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攻击也越来越公开,甚至学术界也开始提出“一个中国并非不言自明”的观点,挑战中国的主权立场。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表示,最近讨论“武统”的声音比较多。有学者提出“重启内战行动”,有学者开始探讨“非和平统一”时的法律和配套措施。特别是在赖清德把大陆视为“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出了应对“五方面威胁”的“十七项策略”之后,“武统”甚至“急统”的声音还会更多。李秘表示,从做好万全准备的角度看,相关的讨论都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丧失,仍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继续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胡凌炜认为,2025年乃至未来4年的两岸关系正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不仅表现在台湾内部在赖清德执政后,以强烈的意识形态制订实施各项政策,引发台湾社会及两岸关系的激烈动荡,同时,也表现在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使得两岸关系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出现重大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大陆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对于台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评社香港4月4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与内外影响因素”研讨会3月31日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也是上研院台港澳所“创新工程”系列会议之一。会议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严安林和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汪曙申致开幕词并作总结。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上海台湾研究所的学者围绕台湾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发展态势、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政策建议发表观点,进行深入交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严安林表示,直接决定与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台湾岛内和中国大陆三大要素,以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所累积力量基础因素,在2025年将继续分别是“不确定性较大”、“破坏性作用不小”、“促进性作用较强”和“稳定性较强”等四方面不同的显着新变化。美国等外在国际因素、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台海政策,对两岸关系影响将可能继续是负面作用居大。
严安林认为,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赖清德当局“台独”理念与政策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对抗性政策与行为,是2025年两岸关系中最大的负面性、消极性与破坏性因素。而中国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及持续、稳定的和平统一对台政策,是2025年两岸关系中稳定性力量。两岸关系40年交流与发展所累积基础,是稳定与推动两岸关系前行的基础性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汪曙申表示,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安全竞争加剧,全球治理赤字扩大,信任赤字愈发明显。美国对华政策的焦虑感、紧迫感及强硬立场不会逆转,对华战略竞争将更加突出安全化、民粹化、对抗化,并且将显着地从权力现实主义和霸权转移理论,认知和解读中国政府的新时代国家统一理论与政策实践。
汪曙申认为,美国不改变霸权逻辑和零和思维,对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采取抵制与阻挠的立场,将使台湾问题演变为中美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的重大冲突点。特朗普2.0的交易思维和讹诈策略可能加剧台海地区的不稳定状态。立足于大历史和大战略的逻辑,中国不致力于在印太地区或者全球范围挑战美国的地位,但毫不动摇追求国家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极管理和稳定中美关系。对于特朗普2.0和赖清德“台独”挑衅,中国政府将突出“反台独”“反干涉”并重,加强风险控制和局势塑造,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