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良: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创新与发展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发表了题为《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 秦正阳)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4月3日在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发言表示,实现清明文化的创新,不仅是大陆的责任,也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责任。传统的殡葬习俗、祭奠仪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人生小电影”是一种新的、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

  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市奉贤区举行,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实践操作、产业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发表了题为《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渗透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高度自洽的体系,建构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也由此造就了中国的坚强凝聚力。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其中,清明节在中华文明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维系了我们对生命延续的记忆,起到了终极关怀的作用。今天我们正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应该继承包括清明文化在内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进一步发扬光大。

  陈士良表示,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所谓的传统,都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传统才能延续,进而成为传统。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实现清明文化的创新,不仅是大陆的责任,也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召开“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就是携手两岸文化精英,共同推动清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以此引领我们的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

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市奉贤区举行,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实践操作、产业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中评社 秦正阳摄)

  “随着两岸先后进入城市化的历史阶段,传统的殡葬习俗、祭奠仪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陈士良说,传统的追悼形式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要弘扬清明文化,最应该做的就是挖掘生命背后的故事,让这些故事不至于因生命的消逝而消失。而“人生小电影”是一种新的、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通过收集逝者生前影像资料和家人口述来制作成影像化的人生传记,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制作手段,提升缅怀纪念的体验感,甚至将人生小电影与互联网数字化墓碑相结合。通过人生小电影将帮助生者走出哀伤和眼泪,在快乐和温馨的气氛中缅怀亲人。

  陈士良指出,“人生小电影”记录的是个体的一生,但保存的是无形的文化价值。这也是一种生态保护的方式,传递着永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从浅层次来说,“人生小电影”改变的是传统的殡葬文化和祭奠仪式,从深层次来说,它改变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此次“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与台湾众艺益百人文关怀协会共同主办,200余位两岸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期间,两岸嘉宾一同前往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青村老街等地进行了踏青活动和诗词创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会见了前来参会的台湾嘉宾。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奉贤区委常委包蓓英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据悉,“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于2011年创办,以“弘扬清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为宗旨,每年清明节前夕在两岸间举办,目前已举办七届。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发表了题为《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 秦正阳)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4月3日在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发言表示,实现清明文化的创新,不仅是大陆的责任,也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责任。传统的殡葬习俗、祭奠仪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人生小电影”是一种新的、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

  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4月3日在上海市奉贤区举行,来自两岸的文化研究学者、文创业者、纪录片工作者、生命关怀事业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围绕清明文化创新的理念构想、实践操作、产业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发表了题为《从“人生小电影”谈清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渗透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高度自洽的体系,建构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也由此造就了中国的坚强凝聚力。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其中,清明节在中华文明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维系了我们对生命延续的记忆,起到了终极关怀的作用。今天我们正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应该继承包括清明文化在内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进一步发扬光大。

  陈士良表示,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所谓的传统,都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传统才能延续,进而成为传统。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实现清明文化的创新,不仅是大陆的责任,也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召开“第七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就是携手两岸文化精英,共同推动清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以此引领我们的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