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家北京畅谈

对话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4月18日(记者 海涵)4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外文出版社联合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共赢主题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这五年的故事》系列图书发布会。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刘志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甬军,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运全,人大重阳院长助理贾晋京参加了主题为“提供世界机遇,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对话研讨。

  参与讨论的学者一直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很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利用中国“一带一路”的创意和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所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援助。

  张燕玲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想搞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不予支持,而中国“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她随后举例说,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中国“一带一路”的创意和支持,得到了实惠。

  刘志勤接着张燕玲提到的债务陷阱问题,继续讨论并重点回应。他说,“一带一路”到现在为止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债务问题。国际社会有舆论对债务问题有误会,称中国“把‘一带一路’的所有项目变为一个债务危机,给受益国提供了无限的债务黑洞,并且中国把这些受援国最后拉入黑洞,借此提出其他的非正当要求,包括港口要求等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完全是别有用意的误会和误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所做的是实实在在的援助和帮助,而且是按照国际法所讲的互利和共赢,不存在中方占便宜或者是受援国吃亏的现象。所谓的债务压力对于“一带一路”来讲完全是误解。

  赵锡军在发言时聚焦“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方面。他说,由于“一带一路”涵盖的项目很多,如果把它都纳入过来的话,那就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融资需求,这个需求肯定是中国一家很难能够包下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既然融资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后面各种各样问题的化解也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产生问题的根源也不是中国。为什么西方有些人会担心中国出去投资,进入到“一带一路”这些项目里面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债务负担?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被哪一个国家带来债务负担。反过来,很多西方国家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间反而造成了很多国家的债务负担,他们有过这个深刻的教训。“一带一路”首先强调的是战略对接,然后东道国本着市场化和自愿原则,主导项目的展开,谋划资金配置。可以利用现在已经形成的化解风险的一些机制,如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在金融创新时着重低风险融资。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陈甬军发言的核心观点是“一带一路”要加强理论建设。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梁八柱”必须在新的5年内完成。“四梁”是四个维度的性质:一是和平发展倡议;二是对外开放战略;三是国际合作项目;四是人类对话平台。“八柱”是八个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全球化发展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

  胡必亮指出,“债务陷阱外交”不存在,但“债务风险”是现实问题。“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五大机遇:为全球互联互通发展提供了机遇;支持了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全球合作的新模式;全球的治理情况有所改善;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

  于运全在发言时指出,“一带一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据最新调查显示,在G20国家受众的认知度,今年最新的数据是20%。但他同时指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欧洲许多国家虽有意愿加入“一带一路”,但他们同时也期望在规则透明度、中心国、主导权等问题上有进一步的探讨。

  贾晋京认为,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标准因素、信用因素、故事因素都是目前的“不利条件”。“一带一路”的成就来自于标准,对接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世界上通行的标准大多数是英美体系制造出来的以海洋为中心的贸易标准。另外,“一带一路”沿线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入“一带一路”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未来还没有清晰的故事脉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陆彩荣,前中国银行副行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外交部前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等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理事兼院长庄毓敏主持开幕式。

  据悉, 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月下旬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又一次全球瞩目的国际盛会。作为国内外重要的“一带一路“研究智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已出版各类著作60余本并在50多国调研宣讲。继2017年编辑出版的《“一带一路”故事》系列图书(7本6大语种)在当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展示用书之后,2019年,人大重阳再次编辑出版了《带一路”这五年的故事》系列图书(7本6大语种),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总结了5年多以来“一带路”建设情况,并畅想未来宏伟蓝图。本系列图书仍将作为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图书。

对话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4月18日(记者 海涵)4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外文出版社联合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共赢主题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这五年的故事》系列图书发布会。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刘志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甬军,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运全,人大重阳院长助理贾晋京参加了主题为“提供世界机遇,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对话研讨。

  参与讨论的学者一直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很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利用中国“一带一路”的创意和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所做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援助。

  张燕玲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想搞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不予支持,而中国“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她随后举例说,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中国“一带一路”的创意和支持,得到了实惠。

  刘志勤接着张燕玲提到的债务陷阱问题,继续讨论并重点回应。他说,“一带一路”到现在为止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债务问题。国际社会有舆论对债务问题有误会,称中国“把‘一带一路’的所有项目变为一个债务危机,给受益国提供了无限的债务黑洞,并且中国把这些受援国最后拉入黑洞,借此提出其他的非正当要求,包括港口要求等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完全是别有用意的误会和误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所做的是实实在在的援助和帮助,而且是按照国际法所讲的互利和共赢,不存在中方占便宜或者是受援国吃亏的现象。所谓的债务压力对于“一带一路”来讲完全是误解。

  赵锡军在发言时聚焦“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方面。他说,由于“一带一路”涵盖的项目很多,如果把它都纳入过来的话,那就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融资需求,这个需求肯定是中国一家很难能够包下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既然融资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后面各种各样问题的化解也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产生问题的根源也不是中国。为什么西方有些人会担心中国出去投资,进入到“一带一路”这些项目里面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债务负担?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被哪一个国家带来债务负担。反过来,很多西方国家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间反而造成了很多国家的债务负担,他们有过这个深刻的教训。“一带一路”首先强调的是战略对接,然后东道国本着市场化和自愿原则,主导项目的展开,谋划资金配置。可以利用现在已经形成的化解风险的一些机制,如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在金融创新时着重低风险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