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深深影响两岸关系发展之探讨
中评社╱题:中美关系深深影响两岸关系发展之探讨 作者:刘性仁(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国政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中美安全对话甚为重要,虽然目前双方关系呈现为“竞争”关系,但随着各种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其关系已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对抗”关系,这对中美关系甚至台美及两岸关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警惕。面对中美关系持续冲突下去,除了期盼双方高度自制,更重要的工作恐怕必须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或误判。对于美中台三方来说,枢纽角色往往是最关键的,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权力的不对称,二是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这使得套用战略三角理论越来越困难,台湾处在权力不对称的小三角赛局中,未来处境恐怕越来越难,筹码亦越来越少。
近年来中国大陆在军事、经济及外交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虽与美国仍有一段距离,但因中美双方国力差距日渐缩小,故对美国已形成不小的压力。面对美方各种的压制及围堵中国大陆的做法,中国大陆亦积极运用各种方式,与美国进行另一次的权力平衡及对话空间,期盼与美方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达成双方所能接受的均势状态,维持一定程度的和平情况,然而中美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议题中的核心问题,此议题的研究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值得深究。
权力平衡理论考验现今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权力平衡理论中得到一些观察与启示。
所谓的“权力平衡理论”(The balance of power)主要系在探讨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如何形塑某地区或某体系下的权力平衡格局;尤其是居于领导地位的霸权国家,如果认为某地区或某体系下新崛起的强权,可能对其构建的均势状态产生威胁时,此时霸权国家势必要与新崛起的强权,进行另一次的权力平衡,以确保及巩固霸权国的领导地位。然在权力重新平衡的过程中,霸权国与新崛起的强权,却可能出现在对抗中蕴含合作、合作中又蕴含对抗的情形,并且经过不断地冲突与磨合之后,最后才完成新的权力平衡状态。
倪世雄教授认为美国清楚意识到过去以往所形塑的亚太地区均势状态,已因中国大陆这一强权崛起而出现失衡状态,故必须出手加以扭转。而均势按照西方学者及国际关系界普遍认同的见解为:(一)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二)表示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三)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然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均衡机制,此一均衡机制无疑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争取均势要靠超级大国,维持均势更要靠超级大国,中小国家只有依附、听从超级大国才能享有均势带来的“和平与稳定”,均势于是成为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事务的别称。①
这种情况正好与今日的中美关系发展不谋而合。美国认为中国大陆可能对其构建的均势状态产生威胁时,此时美国势必要与新崛起的中国大陆进行另一次的权力平衡,以确保及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然在权力重新平衡的过程中,美国与中国大陆可能出现对抗中合作、合作中又对抗的情形,并且经过不断地冲突与磨合,最后才完成新的权力平衡状态。
西方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即指出,“均势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是由于权势大致上平均地在一些国家之间分配造成的”。他提到均势的模式有二:(一)直接对抗模式:系指两个国家的直接对抗,此种对抗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一方屈服或以武力解决冲突为止,其最终目标即在压倒对手国。(二)竞争模式:系指两个对抗国家争夺对第三国的控制权,以获得较对手国有利的地位。②这种既对抗又竞争的关系便是如今中美关系的最佳写照。
中美关系对抗白热化,关系更为严峻
近来美方在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及南海问题上都对中国大陆采取遏制方式,而中国大陆则是极力突围,大陆运用朝鲜牌,美国则强打台湾牌,随着中美贸易战及孟晚舟事件的发生,中美关系紧张态势不断加剧。中美安全对话甚为重要,虽然目前双方关系呈现为“竞争”关系,但随着各种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其关系已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对抗”关系,这对中美关系甚至台美及两岸关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警惕。
中美贸易战只是一种现象的陈述,未来势必会持续下去,至于多久仍有待观察。关键的因素在于随着美国影响力下降、中国大陆实力及影响力的增加,引发美国的忧虑,从而掀起一波新形势下的战争,这连带影响台海紧张局势升高,更攸关展现中华民族团结的时刻,虽然G20峰会川习会晤所达成的系列共识,让中美关系暂时缓和下来,但好景不长,孟晚舟事件又再度带来了风险,加拿大也卷入中美之战的漩涡中,面对中美关系持续冲突下去,除了期盼双方高度自制,更重要的工作恐怕是必须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或误判。
中美关系之所以变成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当然与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及中美战略间疑虑的加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提升及美国实力的下滑,“修昔底德陷阱”将使守成国和挑战国围绕领导权之争而进行不可避免的对抗和冲突。然而事在人为,观念常常在一念之间,中美并不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如果双方均将对方视为敌人,形成竞争乃至对抗和冲突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如果双方将彼此视为朋友,则双方或将形成权力共享的合作关系。中美双方都十分清楚共享将比竞争来得好。
另一方面,从美国政治理论家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在他《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中即表明,一个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不可避免地会将其经济实力转变为军事上的硬实力,以取得支配地位和实现安全;而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使原有的霸权国产生焦虑和反制压力,目标在限制、延缓,甚至可能消灭崛起国的实力。因此,在大国关系不断转变的时代,崛起国对霸权国心理上的怀疑或实际上的限制感到不满,甚至会变得不耐烦,而维持现状的国家会变得惶恐不安,从而采取措施以减少可能的挑战。③也就是说,身为霸权国的美国,其战略当然是希望遏制或减缓中国大陆的发展,阻止中国大陆成为另一霸权国。
若把台湾因素考虑进去,从国际政治中战略三角理论来分析现今的中美台新态势变化,这三方行为体彼此相互牵连,任何一方行为体的安全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另两方关系的互动。学者Jan Triska就认为战略三角的本质就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赛局理论(Game Theory)④;Lowell Dittmer所提出的战略三角理论当时作为冷战时期观察强权间的对抗与合作,过去在冷战时期中美苏三方战略三角是大三角,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则被许多国际关系学者认为系小三角⑤,大三角关系瓦解后,小三角等所代表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以区域格局为主的小三角,就成为研究的重心。
对于美中台三方来说,枢纽角色往往是最关键的,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权力的不对称,二是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这使得套用战略三角理论越来越困难,台湾处在权力不对称的小三角赛局中,未来处境恐怕越来越难,筹码亦越来越少;这主要的关键在于蔡英文政府已经选了亲美路线,使得台湾未来很难在小三角的格局中找到自我的利基。⑥
川普的善变个性使中美关系从竞争转为不时冲突关系
中美台三边关系存在着各自的利益,具有深层次的矛盾,非常复杂且严峻:其中既有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又有军事政治难解的潜在冲突。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美国对华政策看似具有一致性,但随着不同领导人,常常出现摇摆的情况与双边制衡(double deterrence)的状况。
自川普上台以来,对于全球化究竟美国要单边还是多边反反覆覆,中美关系就在川普个性的驱使下起起伏伏、在动荡不安中产生不时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国大陆或是美国,甚或是台湾及加拿大都极度折腾着,即使中国大陆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避免与美国摊牌,在短期中可让步的尽可能让步,但美国似乎并不满足于此,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大陆步步紧逼,企图迫使中国就范。先是贸易战和美舰巡航南海及台湾海峡,紧接着又发生美国逼迫加拿大扣押中国公民孟晚舟事件。由此可见,美国在施压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激起中国日益上升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中美矛盾关系似乎难以解决。
对于美国总统川普这位精打细算的商人来说,让美国再次伟大,竞争关键在于投入的“成本”(Cost),如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利益,便是川普最主要的考量。关于成本问题,不久前在一场座谈会中苏起教授便举一例说明,他举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曾在今年9月回应“美国航母是否停靠高雄”时,特别提到“成本”的概念,莫健提及:“美国对台湾,必须透过代价与利益(cost and benefit)来检视”,突显美国对台政策是以成本利益作为优先考量。因此美国这位精算总统,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采用成本与利益概念来分析问题,但却忽略了这仍是单边主义,缺乏双向的尊重及包容,更无法展现出美国的普世价值。
就中美关系来看,不只在贸易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有着明显的矛盾,不久前美国竟然实行长臂管辖,压迫加拿大逮捕中国大陆公民孟晚舟,已经激起双方的民怨及民族主义兴起,这后果使中美斗争战场从官方蔓延至民间层面,这不仅使中国大陆人民情感受伤,也使得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受到严重考验。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美国真的失算了,中美关系正面临崩盘和失控的危机,正在进行一场各方面角力的巨大博弈。
善变川普治理下的美国与世界渐行渐远,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HR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及“巴黎气候协议”(Paris Agreement),又威胁要退出WTO。美国已经逐步放弃二战后之世界领导地位,然而却又积极影响世界关系之发展,川普不会放弃任何机会与盟国做生意,他重视美方受累之外贸赤字,但却忽略美国国内问题而不思改进与外国贸易产生赤字之真正原因,这正是很大的风险。
冲突的中美关系不可能带来和缓的两岸关系与台美关系
没有稳定的中美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正常的两岸关系及台美关系,这是必然的规律。由于中美关系的竞争转于激烈,连带使两岸关系产生影响,因为民进党蔡英文政府明显地选了边,致使大陆对台军事与外交施压更强,甚至大陆内部在研讨两岸关系时常有“武统”的声音出现,虽然台湾还有美国支持,但美国真的愿意为了台湾付出高额的军事成本代价吗?两岸关系紧张美国所付出维持和平的成本真的划算吗?这些都是巨大的问题,难道美国就不怕被台湾拖下水吗?
就台湾方面来说,若总统蔡英文仍坚持名为维持现状、实为“对抗”中国大陆的政策,不只在台湾内部,台海局势将越来越紧张,不利台湾经济发展甚至是各项建设的推动,更有可能逼中美对台湾问题摊牌,民进党有足够的把握及胜算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台湾付出吗?种种问题都是必须考量的因素。
与贸易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不同,此次美国居然实行长臂管辖,压迫加拿大逮捕中国公民。这着实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愤慨不已。如果说此前的中美纷争还集中在政府层面,此次孟晚舟事件则表明美国将斗争战场蔓延至民间层面。这不仅使广大中国人民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更使得中美关系的根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美关系真的面临失控风险。
小结:中美双方要有高度的智慧化解冲突,蔡政府更要有清楚的认识
美国利用孟晚舟事件对中国大陆施压,但却使加拿大受伤惨重,美国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其结果造成台湾受伤,台湾和加拿大都是美国牵制中国大陆的工具之一;在美中贸易战的同时,美国川普政府也在科技领域出手,并迫使北京在贸易战中不断让步。
美国和中国大陆正走入新冷战的阶段,面对经贸、军事、科技、外交及文化上的角力,美国为了维持超强第一位置,对于第二名的中国大陆用尽了方式既围堵又提防;但换个角度来说,倘若美国拿出当老大的气度与胸襟,如孙中山思想所谓的以德服人、以仁服人,而不是以武力霸道征服他人,相信美国一定可以成为令人尊敬的超强大国。只有正常稳定的中美关系才是世界之福、万民之幸。
台湾牌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提升及台湾实力下降情况,回顾过去美国打台湾牌的空间越来越小,机会也越来越少。然而台湾牌现在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则有限,蔡英文政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大陆与美国都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千万不能走上冲突对立、民粹主义及意识形态冲突的道路,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孟晚舟事件操作太粗糙,使大陆当局在孟晚舟事件面对来自内外的各种压力,民众要求反制加拿大及美国的呼声提高,以至在华美国高科技企业高管层人心不安,倘若中国大陆反击,最终必然导致G20峰会中美元首会晤的成果荡然无存,使中美关系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
美国在这场不对等竞争中在短期比中国大陆拥有更多优势,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则还尚难定论。美国是否会得到最后的胜利还很难说,但美国已非享有绝对优势,不管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美国都难以彻底封杀中国大陆。美国不断提升贸易战规模导致中国大陆同样提出反制,美国在台湾以及南海秀肌肉的军事威慑同样也刺激中国大陆加快相关军事部署和军事训练安排。
其实中美关系根本的争议在于意识形态,美国目前所采取的任何施压政策都面临自我损害的窘境。而美国能否长期维持优势,并藉此带给中国施加持久压力仍然有待观察。然可喜的是,美国并没有关闭与中国大陆协商与接触的大门。而中国大陆面对美国的胁迫,就应保持战略定力,为所应为,以提升自身的博弈能力和话语权,扭转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局面。
在台湾问题上,大陆已经对美国释放明确信号,警告美台军事合作以及美舰在台湾海峡自由航行的严重后果。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大陆也将视美国的军事行动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中国大陆亦可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推进与菲律宾在争议海域的联合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活动,补齐中国与东协国家的安全合作漏洞,深化与东协的经济合作和政治接触,全方位巩固中国大陆在南海的既有优势,提升中国在中美不对等全面竞争中的博弈筹码。
总体来说,中美目前正处于不对等的全面竞争之中,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被动应付这一情况,中美之间的不对等全面竞争仍将持续。至于其是否会演化为全面对抗则取决于中美双方接下来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成效,双方是否都具备足够的自制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到六大重点:(一)加强高层沟通和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发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机制性对话的作用。(二)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中美作为国情不同的两个大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于对方。(三)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中美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坚实合作基础。双方应该扩大和深化经贸、两军、反恐、执法、能源、卫生、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动力。(四)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不可避免。双方应该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敏感问题,不做损害对方核心利益的事,全力维护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大局。(五)在亚太地区开展包容协作。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开展积极互动,鼓励包容性外交,共同为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六)共同应对各种地区和全球性挑战。中方愿同美方加强在伊核、朝核、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反恐、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合作,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⑦上述作为倘能完成,定当是人类最大的贡献。
诚如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苏起提出,蔡政府若利用美中矛盾打悲情牌以获取选票,那么2019年美中关系会继续恶化,美国将要求台北选边,美国打“台湾牌”遏制中国,蔡英文打“美国牌”抗中,迫使大陆对台极限施压,她就可以打“悲情牌”骗选票。台湾是否走向“联美抗中”的不归路,将是蔡英文的战略选择,如果她真的决定走向“联美抗中”,将付出昂贵的政治代价,因此蔡英文不可不谨慎。
川普政府认为,大陆的改变是因为关税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话虽如此,美国要大陆让她无法让的东西,包括制度的改变,大陆当局自然是无法退让。美中冲突迄今尚未找到最适合解决方案,就算贸易战暂时停止,恐难避免周期性的冲突,根本无法消弭结构性紧张根源,化解根本的危机,除非有一天川普总统能够真正地顿悟。
职是之故,中美这场长时间持续性的意识形态战、制度战、科技战、汇率战、人权战、知识产权保护战、外交战、军事战等领域的竞争,比的是意志;这涉及美中全球霸权及全球治理主导权之争,也就是综合国力之争,我们都应当要有长期的准备。台湾若企图想要在中美冲突中得利,恐怕便打错算盘,更重要的是,台湾也应思考如何走一条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道路,确定战略目标,再来决定相应的战术作为,绝不成为任何强权的棋子,两岸关系因应中美关系的变化而调整,更要审慎为之,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相信很多的答案都是十分清楚的。
注释:
①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6月,页243-253。
②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6月,页243-244。
③陈志实主编,《外交观察第3 辑—21 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3月,页4-5。
④Jan Triska,The Washington-Moscow-Peking Triangle,Taipei: Asia and World Institute,1984,p.66.
⑤包宗和,“战略三角角色转变与类型变化分析:以美国台海两岸三角互动为例”,收录于包宗和、吴玉山编,《争辩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页339。
⑥刘性仁,“新形势下中美台新态势变化”,收录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总第245期。
⑦《习近平强调从6 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新华网》,2014 年11 月12 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12/c_1113220972.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3月号,总第255期)
中评社╱题:中美关系深深影响两岸关系发展之探讨 作者:刘性仁(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国政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中美安全对话甚为重要,虽然目前双方关系呈现为“竞争”关系,但随着各种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其关系已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对抗”关系,这对中美关系甚至台美及两岸关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警惕。面对中美关系持续冲突下去,除了期盼双方高度自制,更重要的工作恐怕必须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或误判。对于美中台三方来说,枢纽角色往往是最关键的,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权力的不对称,二是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这使得套用战略三角理论越来越困难,台湾处在权力不对称的小三角赛局中,未来处境恐怕越来越难,筹码亦越来越少。
近年来中国大陆在军事、经济及外交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虽与美国仍有一段距离,但因中美双方国力差距日渐缩小,故对美国已形成不小的压力。面对美方各种的压制及围堵中国大陆的做法,中国大陆亦积极运用各种方式,与美国进行另一次的权力平衡及对话空间,期盼与美方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达成双方所能接受的均势状态,维持一定程度的和平情况,然而中美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议题中的核心问题,此议题的研究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值得深究。
权力平衡理论考验现今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权力平衡理论中得到一些观察与启示。
所谓的“权力平衡理论”(The balance of power)主要系在探讨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如何形塑某地区或某体系下的权力平衡格局;尤其是居于领导地位的霸权国家,如果认为某地区或某体系下新崛起的强权,可能对其构建的均势状态产生威胁时,此时霸权国家势必要与新崛起的强权,进行另一次的权力平衡,以确保及巩固霸权国的领导地位。然在权力重新平衡的过程中,霸权国与新崛起的强权,却可能出现在对抗中蕴含合作、合作中又蕴含对抗的情形,并且经过不断地冲突与磨合之后,最后才完成新的权力平衡状态。
倪世雄教授认为美国清楚意识到过去以往所形塑的亚太地区均势状态,已因中国大陆这一强权崛起而出现失衡状态,故必须出手加以扭转。而均势按照西方学者及国际关系界普遍认同的见解为:(一)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二)表示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三)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然形成均势需要一个中心均衡机制,此一均衡机制无疑只有拥有实力的强国来充当。争取均势要靠超级大国,维持均势更要靠超级大国,中小国家只有依附、听从超级大国才能享有均势带来的“和平与稳定”,均势于是成为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事务的别称。①
这种情况正好与今日的中美关系发展不谋而合。美国认为中国大陆可能对其构建的均势状态产生威胁时,此时美国势必要与新崛起的中国大陆进行另一次的权力平衡,以确保及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然在权力重新平衡的过程中,美国与中国大陆可能出现对抗中合作、合作中又对抗的情形,并且经过不断地冲突与磨合,最后才完成新的权力平衡状态。
西方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即指出,“均势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是由于权势大致上平均地在一些国家之间分配造成的”。他提到均势的模式有二:(一)直接对抗模式:系指两个国家的直接对抗,此种对抗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一方屈服或以武力解决冲突为止,其最终目标即在压倒对手国。(二)竞争模式:系指两个对抗国家争夺对第三国的控制权,以获得较对手国有利的地位。②这种既对抗又竞争的关系便是如今中美关系的最佳写照。
中美关系对抗白热化,关系更为严峻
近来美方在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及南海问题上都对中国大陆采取遏制方式,而中国大陆则是极力突围,大陆运用朝鲜牌,美国则强打台湾牌,随着中美贸易战及孟晚舟事件的发生,中美关系紧张态势不断加剧。中美安全对话甚为重要,虽然目前双方关系呈现为“竞争”关系,但随着各种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其关系已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对抗”关系,这对中美关系甚至台美及两岸关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警惕。
中美贸易战只是一种现象的陈述,未来势必会持续下去,至于多久仍有待观察。关键的因素在于随着美国影响力下降、中国大陆实力及影响力的增加,引发美国的忧虑,从而掀起一波新形势下的战争,这连带影响台海紧张局势升高,更攸关展现中华民族团结的时刻,虽然G20峰会川习会晤所达成的系列共识,让中美关系暂时缓和下来,但好景不长,孟晚舟事件又再度带来了风险,加拿大也卷入中美之战的漩涡中,面对中美关系持续冲突下去,除了期盼双方高度自制,更重要的工作恐怕是必须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或误判。
中美关系之所以变成不对等全面竞争关系,当然与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及中美战略间疑虑的加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提升及美国实力的下滑,“修昔底德陷阱”将使守成国和挑战国围绕领导权之争而进行不可避免的对抗和冲突。然而事在人为,观念常常在一念之间,中美并不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如果双方均将对方视为敌人,形成竞争乃至对抗和冲突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如果双方将彼此视为朋友,则双方或将形成权力共享的合作关系。中美双方都十分清楚共享将比竞争来得好。
另一方面,从美国政治理论家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在他《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一书中即表明,一个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不可避免地会将其经济实力转变为军事上的硬实力,以取得支配地位和实现安全;而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使原有的霸权国产生焦虑和反制压力,目标在限制、延缓,甚至可能消灭崛起国的实力。因此,在大国关系不断转变的时代,崛起国对霸权国心理上的怀疑或实际上的限制感到不满,甚至会变得不耐烦,而维持现状的国家会变得惶恐不安,从而采取措施以减少可能的挑战。③也就是说,身为霸权国的美国,其战略当然是希望遏制或减缓中国大陆的发展,阻止中国大陆成为另一霸权国。
若把台湾因素考虑进去,从国际政治中战略三角理论来分析现今的中美台新态势变化,这三方行为体彼此相互牵连,任何一方行为体的安全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另两方关系的互动。学者Jan Triska就认为战略三角的本质就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赛局理论(Game Theory)④;Lowell Dittmer所提出的战略三角理论当时作为冷战时期观察强权间的对抗与合作,过去在冷战时期中美苏三方战略三角是大三角,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则被许多国际关系学者认为系小三角⑤,大三角关系瓦解后,小三角等所代表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以区域格局为主的小三角,就成为研究的重心。
对于美中台三方来说,枢纽角色往往是最关键的,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权力的不对称,二是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这使得套用战略三角理论越来越困难,台湾处在权力不对称的小三角赛局中,未来处境恐怕越来越难,筹码亦越来越少;这主要的关键在于蔡英文政府已经选了亲美路线,使得台湾未来很难在小三角的格局中找到自我的利基。⑥
川普的善变个性使中美关系从竞争转为不时冲突关系
中美台三边关系存在着各自的利益,具有深层次的矛盾,非常复杂且严峻:其中既有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又有军事政治难解的潜在冲突。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美国对华政策看似具有一致性,但随着不同领导人,常常出现摇摆的情况与双边制衡(double deterrence)的状况。
自川普上台以来,对于全球化究竟美国要单边还是多边反反覆覆,中美关系就在川普个性的驱使下起起伏伏、在动荡不安中产生不时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国大陆或是美国,甚或是台湾及加拿大都极度折腾着,即使中国大陆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避免与美国摊牌,在短期中可让步的尽可能让步,但美国似乎并不满足于此,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大陆步步紧逼,企图迫使中国就范。先是贸易战和美舰巡航南海及台湾海峡,紧接着又发生美国逼迫加拿大扣押中国公民孟晚舟事件。由此可见,美国在施压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激起中国日益上升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中美矛盾关系似乎难以解决。
对于美国总统川普这位精打细算的商人来说,让美国再次伟大,竞争关键在于投入的“成本”(Cost),如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利益,便是川普最主要的考量。关于成本问题,不久前在一场座谈会中苏起教授便举一例说明,他举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曾在今年9月回应“美国航母是否停靠高雄”时,特别提到“成本”的概念,莫健提及:“美国对台湾,必须透过代价与利益(cost and benefit)来检视”,突显美国对台政策是以成本利益作为优先考量。因此美国这位精算总统,在处理中美关系时,采用成本与利益概念来分析问题,但却忽略了这仍是单边主义,缺乏双向的尊重及包容,更无法展现出美国的普世价值。
就中美关系来看,不只在贸易问题、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有着明显的矛盾,不久前美国竟然实行长臂管辖,压迫加拿大逮捕中国大陆公民孟晚舟,已经激起双方的民怨及民族主义兴起,这后果使中美斗争战场从官方蔓延至民间层面,这不仅使中国大陆人民情感受伤,也使得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受到严重考验。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美国真的失算了,中美关系正面临崩盘和失控的危机,正在进行一场各方面角力的巨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