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印太有名无实 台当局瞎折腾白忙活
中评社香港3月16日电(评论员 束沐)英文媒体《亚洲时报》近日撰文指出,美日澳印四边战略对话机制正面临长期搁置的困境。文章分析,美印战略互信程度低、澳大利亚基于澳中关系保持谨慎,都是四边对话机制无法升级为战略同盟的重要因素。可见,被称为“钻石战略”的美日澳印机制的裹足不前,正折射出近年来所谓“印太战略”从一个各方热炒的概念,沦为有名无实“空架子”的过程。
然而,自“印太”被美国官方提出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却对这一概念乐此不疲,极力附和。上到当局主要领导,下到涉外官员,言必称“印太”。日前还在台北召开所谓“印太地区保卫宗教自由公民社会对话”,大秀“国际存在感”与“民主软实力”。一系列行径充分暴露出台当局挂羊头卖狗肉,借宣扬印太战略之名,行挟洋自重、倚美抗中、以武拒统戏码之实。
从印太地区到印太战略,该概念之所以停留在论述阶段徘徊不前、无法成型落实为战略机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印太概念虽然已经在美国对外战略中有所贯彻,但始终流于表面,大部分是特朗普“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执政风格所致。特朗普执政注重实效和实利,有战术无战略,并不热衷于洋洋洒洒的论述或框架,有评论认为,印太提出之初是应对“一带一路”,本质是遏制中国发展,而后来特朗普又把贸易议题作为对华重点手段,“印太”相对被冷落并不意外。
第二,印太从提出到流行,经历时间很短,其中不乏媒体和学界热衷“炒短线”、追求新概念的虚火。如果对网络搜索引擎显示的“印太”一词舆情趋势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搜索热度最高的地区其实是中国内地,说明印太概念本身就存在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成分,同为中文圈的台湾社科界、战略界也很难不受到波及。
第四,中国大陆在该地区的角色和影响力让印太战略无法落地。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形势确实错综复杂,但在科学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大陆方面积极有为、大破大立,该稳住的更稳了,之前没稳住的现在也稳住了,一一击破了西方企图利用所在国周期性选举来搅乱南亚、东南亚与中国深化友好合作的企图。
基于上述因素,印太战略也好、美日澳印“钻石联盟”也罢,在近几年内都很难成为一个具体化、机制化的力量。而台湾当局向北喊话“日台安保”被打脸,向东紧抱美国大腿被敲诈,向西拉拢印度鼓吹“共同民主经验”遭冷落,向南巩固岌岌可危的“友邦”忙不迭。民进党一心扑在印太上,最终若落得个白忙活、瞎折腾的结局,毫不令人意外。
事实上,早在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际,我们就曾提醒民进党当局:印太未成型,台湾不跟风才明知。当时台当局还对印太处在观望、研判的态度。一年多过去,尽管印太还是处在一个各说各话、有名无实的尴尬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内政治势力打“台湾牌”力度加大,民进党当局全情投入印太战略,将此作为向美方输诚的“投名状”。
往深一步思考,民进党当局附和印太并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台湾政坛的现象。有些政治人物甚至被岛内网民讥讽为“美国在台代理人”还不自知,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近期岛内政治人物更是接二连三访美,拼排场、秀规格、比声量,纷纷自诩“赴美面试”,在白宫周边转一圈也硬要拗成“重大突破”,实在是荒谬至极。
中评社香港3月16日电(评论员 束沐)英文媒体《亚洲时报》近日撰文指出,美日澳印四边战略对话机制正面临长期搁置的困境。文章分析,美印战略互信程度低、澳大利亚基于澳中关系保持谨慎,都是四边对话机制无法升级为战略同盟的重要因素。可见,被称为“钻石战略”的美日澳印机制的裹足不前,正折射出近年来所谓“印太战略”从一个各方热炒的概念,沦为有名无实“空架子”的过程。
然而,自“印太”被美国官方提出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却对这一概念乐此不疲,极力附和。上到当局主要领导,下到涉外官员,言必称“印太”。日前还在台北召开所谓“印太地区保卫宗教自由公民社会对话”,大秀“国际存在感”与“民主软实力”。一系列行径充分暴露出台当局挂羊头卖狗肉,借宣扬印太战略之名,行挟洋自重、倚美抗中、以武拒统戏码之实。
从印太地区到印太战略,该概念之所以停留在论述阶段徘徊不前、无法成型落实为战略机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印太概念虽然已经在美国对外战略中有所贯彻,但始终流于表面,大部分是特朗普“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执政风格所致。特朗普执政注重实效和实利,有战术无战略,并不热衷于洋洋洒洒的论述或框架,有评论认为,印太提出之初是应对“一带一路”,本质是遏制中国发展,而后来特朗普又把贸易议题作为对华重点手段,“印太”相对被冷落并不意外。
第二,印太从提出到流行,经历时间很短,其中不乏媒体和学界热衷“炒短线”、追求新概念的虚火。如果对网络搜索引擎显示的“印太”一词舆情趋势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搜索热度最高的地区其实是中国内地,说明印太概念本身就存在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成分,同为中文圈的台湾社科界、战略界也很难不受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