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避免出现攀比心理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内地新闻媒体采访香港政协委员,明确表示深圳201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香港政协委员对此有何感受。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回答非常得体,认为香港与深圳恰恰应该互利共赢,有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之后,邻居好就是大家好。老跟邻居比,用这种敌对的心态对自己没有好处,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合更没有好处。

  长期以来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领头羊,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国际化程度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依靠区位优势公平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良好的具体体现。

  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把各个城市竞争潜力发挥出来,依靠科学规划,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格局。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城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深圳人口总量超过香港,因此,深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香港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同样道理,广州等一些内地城市虽然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香港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短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要想全面超越香港,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改革开放4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具有非常明显的“内卷”特征,香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工厂,实现香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移。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是要把传统的“内卷”资源配置方式变成“外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辟第三方市场。

  打个比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前,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变成合伙或者公司制企业,让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成为股东,建立更加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共同开辟第三方市场。如果把香港设计、东莞制造、深圳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城市配套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那么,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制度上的差异不容小觑。部分学者之所以担心粤港澳大湾区会面临制度上的摩擦,就是因为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内地的城市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存在巨大制度上的差异。如果不能采取措施解决制度不匹配问题,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不过,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制度上的差异看作是比较优势,那么,就可以形成巨大的“势能”,通过资源的配置,形成制度上的竞争,在竞争中逐步缩小制度上的差异,在竞争中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体系。

  当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制度上的差异,除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通过制定统一的规则,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央政府已经考虑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全国人大代表也已经提出尽快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议,相信不久的将来,独具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制度体制将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不可能没有统计对比,也不可能没有竞争,但是,只要公平竞争,就一定能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相互攀比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但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相互融合的速度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市之间相互攀比现象就会逐渐地减少,各城市之间相互协作就会变得更加紧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创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实现经济的融合,同时还要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的高度融合。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步伐,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前提下,充分依靠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把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自发的竞争变成自觉的协作,从而使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决策者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一盘棋的概念,在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过程中自觉考虑到左邻右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终依靠人才。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若干政策,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人才流动打开了方便之门。相信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决策者一定会抓住机遇,千方百计地吸引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发展积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达的“邻居好就是大家好”的想法,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普遍愿望。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要看到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互相取长补短,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度的有效衔接,人员的自由流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中评社北京3月17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内地新闻媒体采访香港政协委员,明确表示深圳201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香港政协委员对此有何感受。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回答非常得体,认为香港与深圳恰恰应该互利共赢,有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之后,邻居好就是大家好。老跟邻居比,用这种敌对的心态对自己没有好处,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合更没有好处。

  长期以来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领头羊,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国际化程度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依靠区位优势公平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良好的具体体现。

  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把各个城市竞争潜力发挥出来,依靠科学规划,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格局。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城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深圳人口总量超过香港,因此,深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香港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同样道理,广州等一些内地城市虽然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香港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短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要想全面超越香港,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