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疫情大流行下的两岸关系

思想者论坛现场(中评社记者摄)

  中评社香港3月23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中评智库基金会邀请蓝绿专家学者,于3月19日在台北共同举办了一场以“新冠疫情大流行下的两岸关系”为主题的论坛,就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两岸关系面临的问题、挑战、机遇,以及改善两岸关系的思路与建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论坛由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主持;评论员(依发言顺序)有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赵春山,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宗海,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林文程,淡江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兼国际事务学院院长王高成,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台湾产经建研社政策组组长李国正(代表洪奇昌发言),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忠信,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张显超和唐开太。

与会专家无不为目前不断恶化的两岸关系发展态势而感到忧心忡忡;强调两岸是休戚与共、福祸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认为双方应该携手抗疫,积极改善两岸关系,避免两岸继续陷入敌意螺旋,幷为此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论坛主持人、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中评社记者摄)

  在开场致辞中,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许信良首先向在第一线对病毒作战的两岸医护人员表达由衷的感谢、向领导抗疫的两岸政府致敬。他表示,在历史上,人类互相敌对远比大流行的疫情对人类造成更大的祸害。新冠疫情再一次提醒全人类应该互助合作,两岸关系特殊,更理应如此。

  在论坛尾声,许信良做了总结和引申。他表示,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不会逆转的,两岸关系其实也是全球化关系的一部分,他希望中国大陆了解,“接受现状”就是维护全球化的最佳选择,不只是对美关系是这样,对两岸关系也是这样。他认为,新冠疫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两岸是有善意互动的,疫情本来应该是两岸合作一个很好的契机,很不幸后来产生了更严重的民粹对抗。

  许信良相信,两岸领导人都有打开僵局的善意、智慧和能力,希望两岸领导人能够发挥他们的领导意志,扭转两岸对抗的民意,为两岸和平建立稳固基础。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中评社记者摄)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首席顾问、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是全面性的,疫情的全球化、国际化说明病毒无国界,两岸关系发展无法脱离全球化的影响。他认为,如果把两岸关系放在全球化脉络中看,两岸的互动不能存在单边思维,应超越“你的”或“我的”思考方式,找到“我们的”共同接受的想法。

  赵春山认为,疫情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两岸在传统安全方面有利益冲突,但在非传统安全方面有合作的空间。他强调,两岸应从武汉台胞返乡包机事件汲取经验,包括人道超越政治、充分沟通才能避免误判、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他说,两岸应透过防疫合作来缓和双方紧张关系,如何化危机为契机,事在人为。

  赵春山认为,近期两岸出现的民意对抗大部分是受到双方民粹主义的影响,这不利于建构“后疫情时期”的两岸关系。他分析,“维稳”应符合两岸执政当局的共同利益,蔡英文将“和平、对等、民主、对话”作为未来大陆政策的基础,能否为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很大程度还是系于对岸的认知和回应,如何恢复各种协商对话是两岸的当务之急。

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宗海(中评社记者摄)

  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邵宗海表示,台湾没有必要坚持用“武汉肺炎”,如果改称“新冠肺炎”,中国大陆会感到是一股善意。他表示,从网络上可以感受出来,一般大陆老百姓对台湾的反感已经形成。两岸目前的情势绝对和过去完全不同了,大陆过去的“鹰派”现在越来越“鹰派”,但过去的“鸽派”现在的话越来越少。

  邵宗海认为,与其建议北京应该如何,不如多讲台湾自己该怎么样。他判断,现在蔡英文最多做到不主动挑衅,但要她顺着北京的意思来做一些善意的表述很困难。他举例说,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台湾可以讲“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是一个事实。他强调,中国大陆为了捍卫主权,可以用尽所有的手段,情势对台湾并不好。

  邵宗海问,美国对台湾的帮助到最后有没有落实?他表示,美国对台湾的“热爱”与台湾对美国的回报,也许从台湾角度看觉得很好。但如果面对两岸关系时,台湾还要是慎重一点、采取等距的政策。他举例说,现在台湾每周要送美国10万个口罩,就算捐给大陆几百套护目镜、消毒液,虽然自己也需要,但至少会有两岸互助的感觉。

  邵宗海建议,应该先把令两岸各自不愉快的说法撇开一边,讲一点大陆和台湾都能够接受的话。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中评社记者摄)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表示,通过这次疫情,要重新认识“国家”这个概念。台湾如果还是用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家”观念,总是将两岸关系放在传统安全中相互对抗,而完全没有思考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应该怎么做,很难改善两岸关系。

  杨开煌认为,在今年大陆的抗疫战争中,展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三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引导转化能力。他强调,这次疫情给大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极速组织、极速动员,如果大陆真要对台湾采取非和平手段,这将是台湾巨大的威胁。但很可惜,现在台湾很多人还是只看到大陆地方治理的缺漏,而没看到大陆国家治理的动员能力。

  杨开煌说,过去台湾一面倒认同美国的制度和价值观,但从2016年黑天鹅事件之后,民主制度的某些问题开始暴露。制度没有优劣的问题,只有选择的问题,面对世界的变局,台湾要清楚在什么时机要做什么选择。只有重新认识大陆崛起的意义,重新认识美国之后,台湾所想要建构的两岸和平才有可能出现曙光。否则还是用“一刀切”方式来认识,完全无法处理今天的两岸关系。

  杨开煌分析,两岸关系分为“官方的两岸关系”和“民间的两岸关系”。到目前为止,官方的两岸关系还是传统安全观念中的对抗,这个一时是无解的。所以台湾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民间、非传统领域的两岸关系改善,逐渐化解传统的两岸关系对抗。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文程(中评社记者摄)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文程表示,从台湾的角度,绝对希望北京能赶快控制住疫情,因为台海两岸之间的关系实在太密切,这次新冠疫情的扩散不是只有生命伤亡,台湾的经济也受到影响。

  林文程认为,这次疫情对台海两岸本来是一个合作的契机。两岸互信本来就相当薄弱,需要一点一滴去累积,这次很好的机会却又浪费了,要再去补救就非常困难。他认为,两岸疫情防控合作不涉及政治问题,如果能够在合作中取得积极效果,未来在一些非“国家安全”问题上还可以继续深化,两岸人民也会支持。

  林文程表示,网路上两岸的对骂,现在越骂越难听,希望中国大陆管管网路上对台湾的恶意批评。他表示,两岸必须换位思考,中国大陆稳定对台湾也有利。他反问,台湾被批评一直偏向美国,但北京有给我们选择吗?两岸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释出善意后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就会陷入僵局。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兼国际事务学院院长、教授王高成(中评社记者摄)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兼国际事务学院院长、教授王高成认为,从这次疫情来看,足以证明两岸真的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全球共同利益,也产生全球共同风险,两岸之间也是全球化的缩影。

  王高成表示,两岸应该在“创造共同利益”与“防止共同风险”上合作,目前就存在这样的合作契机。他说,疫情已经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台湾也受到冲击,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地,相信两岸都希望经济能够早日稳定,恢复产业的供应链与需求链,营造两岸的经济共荣。

  王高成说,两岸包机能够在中断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开始,虽然中间也有不少波折,但最终让包机能够顺利成行,代表两岸领导人都有共同的善念和合作的可行性。他建议,双方官方和民间都要避免使用刺激对方的言语,两岸未来要以“两岸一家亲”的概念作为基础,站在人道的立场解决民众的困境与危机,应该秉持务实与专业的立场,不要太过于争面子,要顾及到真正的里子,真正对老百姓有利。

  王高成建议,两岸要先从人道角度着手,然后再从经济合作来推动,再及于政治层面。从情感互信开始循序渐进的推动,未来两岸关系才有良性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中评社记者摄)

  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表示,疫情总是会过去,全球化发展一时中断,但很难改变大的发展趋势。他认为,疫情结束后可能会带来一个新的全球政经秩序,就像2008年金融海啸那样,再一次出现中西双方消长的分水岭,在全球经济的复苏过程中,中国很可能再一次成为领头羊。

  庞建国认为,原来希望疫情能够让两岸互相释放善意,形成良性的循环,可是事与愿违。他指出,当然有一些做法希望大陆能够修正,但台湾官方使用“武汉肺炎”、“台美防疫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刻意要凸显病毒来自中国武汉,让大家觉得就是台湾在美中之间选择了一面倒向美国。他质疑,这个动作有必要吗?对于两岸的良性互动有帮助吗?

  庞建国说,大陆已经把“九二共识”当做一个象征,当做台湾是否有善意的一个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去纠结“九二共识”的定义和看法,恐怕意义不大。他认为,对中国大陆来讲,没有“九二共识”一切免谈,这个态度恐怕很难改变。原因在于大的发展趋势上,如果这次疫情过后全球政经秩序重整、东亚政经秩序改变,中国大陆的分量更重,时间的筹码不在台湾这一边。

  庞建国表示,两岸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的事实不会改变,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越缩越小的事实不会改变,美国不会为台湾出兵的事实不会改变,以及在可见的未来中美之间斗大于合的事实不会改变。他说,中国大陆作为GDP是台湾23倍的经济体,未来可能继续维持全球化领头羊的发展态势,台湾必须要很坦诚、很客观地面对。

台湾产经建研社政策组组长李国正代表洪奇昌发言(中评社记者摄)

  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洪奇昌委托李国正分享了他对疫情以来两岸关系的看法。李国正表示,台湾本来可能是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地区,而“超前部署”帮助台湾争取了时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超前部署”也有它的代价。尤其在中国大陆疫情最严峻、其他国家施以援助的时刻,台湾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措施,这种矛盾情绪使中国大陆民间或官方找到了一个“出气筒”,导致了双方的敌意螺旋都在深化。

  李国正说,克制是当前双方的责任。他说,疫情刚开始赖清德就已经表达了“帮助中国大陆防疫其实也就是在帮自己”,蔡英文曾经提到行有余力的时候愿意协助,陆委会也曾经说“陆配也是我们的家人”,陆委会采用“新冠肺炎”的称呼。他认为,其实台湾有表达善意,但这些善意并没有被注意到。

  李国正表示,越是危机的时刻,就是两岸重新对话或有效沟通的契机。他认为,第二波包机能够成行,除了透过有效的管道和讯息传达,这背后还是一定有官方对话机制。虽然媒体上面的话语比较尖锐,但对于双方之间的互动,其实双方政府高层都有心继续促成,他也都期待能够继续把握善意,珍惜这些橄榄枝。

  李国正说,应注意疫情对于国际和台湾产业经济的冲击。如果中国大陆逐步复工、但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可能导致产业经济的新恶性循环,中国大陆“稳就业”可能就遇到挑战,也将影响到台商的发展。他希望两岸能够有效进行相关合作。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忠信(中评社记者摄)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忠信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大陆经济,进而令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放缓,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台湾高度依赖中国大陆与全世界,势将“函数般”地受到影响。

  陈忠信说,在疫情蔓延下,全球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更何况过去三十年来紧密交流的两岸。当然两岸之间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歧见,这是两岸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然而,交流增进了两岸的相互理解,缓和了两岸尖锐的对立,相对也稳定了台海的形势。交流奠定了我们进一步往来、解决歧见、营建未来互信的政治基础。交流所营造出来的和平发展方向,不可能逆转、不应该逆转。这是两岸交流最坚实的政治基础。

  陈忠信认为,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历史文化、地缘的紧密性,两岸不可能相互隔绝,两岸是福祸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需要互相的理解、谅解,才会有互相的共利和共识。也就是要经由异中求同的共同认知,才能心灵契合地建构未来共同的荣景。

  陈忠信援引德国哲学家哈伯玛斯的“沟通理性”思想,以口罩问题举例说明,疫情一开始有人说台湾对中国大陆没爱心,但事实是台湾90%以上的医用口罩来自中国大陆,当大陆疫情严峻、口罩难以输出时,台湾本身产能不足,才禁止口罩出口。他说,如果双方坐下来谈,或许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歧见,可能还有新的结果。但因为现在没有沟通,所以互相彼此看不顺眼,出现了恶性螺旋。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所长张显超(中评社记者摄)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副执行长、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所长张显超认为,从战略层次来看,不去看两岸的细枝末节,两岸的航线都没有断,这就是蔡英文所说“维持现状”的好例子,她的承诺一直没有变,因为内外要求“断航”的压力一直很大。

  张显超表示,这场疫情牵动了两岸的社会、经济往来,建议双方要静下心来谨慎地去思考,如果没有两岸在疫情上的合作,或许就没有台商了。他说,因为飞机飞不了,这是百万人的往来,一年成千上万的两岸航班对双方是非常重要的。

  张显超认为,在目前全球经济陷入一段时间的动荡时,要看到台商一直是两岸经济的基础,不可以让台商成为“消失的族群”。两岸要认真思考,如何维系台商成为两岸的一个稳定力量。

四川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