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专访:姚思荣谈香港旅游业困局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谈香港旅游业的困局与发展。(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3月21日电(记者 沈而忱 张心怡)去年下半年的社会事件使香港“安全城市”的招牌不再,令香港“好客之都”的称号也蒙上阴影;今年的疫情更使得香港的旅游业雪上加霜,旅游团的数量降为零,自由行人数则大跌九成。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比起疫情,社会的内耗和撕裂对香港的打击更大,希望大家反思一下,如果没有旅游业或内地客,香港是否就能独善其身?是否还能繁荣稳定?

  “要恢复经济,首先要解决偏见的问题,不要带着‘黄’或者‘蓝’的眼光,不要排挤内地人,要客观地对内地情况有所瞭解,解决了这些问题,香港的经济才有振兴的基础,否则社会内耗还将持续。”姚思荣说,在这一段痛苦的时间后,相信香港人能够冷静看待香港面对的困难,也能客观地看待内地的发展,在冷静分析“危”与“机”之后,能够团结一致,令香港重新出发。

  谈及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姚思荣表示,环球经济下行,如果香港不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那只能与外部世界同步衰退,若能紧贴大湾区发展,分享国家的发展机遇,加上香港人的拼搏精神,相信香港能够迎来继续发展的曙光。

  姚思荣(铜紫荆星章BBS),现任香港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界及第六届立法会议员(旅游界)。从事旅游行业超过40年,为多家旅游业界商会担任名誉会长及顾问工作,包括:香港中国旅游协会名誉会长、香港华商旅游协会名誉顾问、香港入境团旅行社协会名誉顾问、香港注册导游协会名誉顾问、香港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顾问、旅游汇聚名誉会长。并在多个特区政府谘询委员会担任委员,包括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渔业发展贷款基金顾问委员会及的士服务质素委员会。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张心怡摄)

  问答全文如下:

  风高浪急 内地与海外市场皆遭困境

  中评社:受反修例风波和疫情影响,访港游客人数降至“冰点”,跟旅游业相关的行业,失业率也居高不下。您怎么看待香港旅游业目前的环境?

  姚思荣:去年6月份开始的社会事件,对整个入境旅游带来比较大的冲击;从7月份开始,旅客数量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内地旅客;到了去年12月份,跌幅已经达到50%。由于12月香港相对平静,不少从业者寄望1月份以及接下来的春节假期,入境旅客数量能够有个反弹。但到了春节的前两天(1月23日),受疫情影响,港铁和航空公司停售了来往武汉的高铁和航班,随后其他入境限制在1月26日逐步实施,因此整个春节的旅客幅度下降非常大。到现在为止,旅行团的数量为零,自由行旅客从以往一天15万-18万人,下降到几千人,下降幅度达到九成,可以说是2003年SARS以后最严峻的情况。

  由于旅客的大幅下滑,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景区、酒店、本地交通如旅游巴、与内地有关的海陆空交通等。酒店方面,去年上半年大概有9成的入住率,到了下半年开始逐步下跌,入住率从九成跌到六成,有些只有五成,可以说下降一半了。疫情发生以后,入住率更跌到一成左右,酒店业是非常惨痛的。交通方面,香港对内地半封关以后,只剩下深圳湾跟港珠澳大桥可以进出,交通很不方便,航空公司也起码停飞了2/3的航班,加上疫情中,大家也没有出游意愿,因此交通业亦十分惨澹。从业人员方面,做入境旅游的旅行社从去年开始经营已经非常困难,以往一天大概有300团,由于暴乱,在去年年底大概只剩下十几团,跌幅达到9成,目前是零。绝大部分带团的导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便没工可开,其他员工也没有业务做,不少人被迫放了无薪假。

  以上是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也很明显,包括零售、饮食、物流、会展等行业,从去年开始也都受到很大波及。从就业人数来看,全港直接从业者大概是27万,间接从业者大概80万,内地客少了以后,失业率就逐步就提升了,从2.9%一路上涨到现在的3.5%,我估计接下去会更惊人。

  海外方面,游客数量在去年运动开始后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影响比不上内地那么大。一般情况下,香港入境游客中,海外旅客占三成,内地游客占七成,高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近八成,所以即使海外客人下跌幅度没那么大,但是因为内地旅客的下浮扩大了,所以整个旅游业的情况就不太乐观。去年社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海外旅客虽然比较担心,但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赴港旅游,但在疫情之下,香港对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部分地区的游客采取了强制检疫措施,对韩国旅客采取限制入境措施,至此整个海外游客市场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谈香港旅游业的困局与发展。(中评社 张心怡摄)

  恢复秩序 推动旅游业新发展

  中评社:您刚刚提到赴港游客中,内地游客占了大多数,我们知道不少内地客来香港的目的是购物。游客在购物之外,如何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发现本地的特色文化?

  姚思荣:想要做好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我们首先要知道旅客来香港的目的是什么。前年香港有6500万的旅客,大概有5成半是当天往返,4成半是过夜的。当天往返的旅客,他们是经常来香港的,对香港比较熟悉,他们的目的可能是买点日用品、品尝一下美食,或者是去香港的郊野公园、地质公园、离岛这些地方,特别是高铁开通以后,不少人把香港当作短途游和郊外游的选择,这部分人很少会选择传统景区,亦不会买太多的奢侈品,这是我们所谓“体验香港特色文化”的游客,但是这些旅客的消费力比较弱。另外一种是过夜旅客,很多都是第一第二次来,那么他们更会地多选择一些传统景区,也会买一些奢侈品。

  游客对香港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深度游,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比较长、也比较难,所以针对过夜游客,我们还是以传统景区为卖点,比如迪士尼、海洋公园每年有五百多万访客,接近六成是游客,他们对景区的消费贡献是比较大的。另外,在社会运动之前,旅客的消费占了香港零售业总消费的1/3,而奢侈品比例则更高,可见香港的零售业也是蛮依赖游客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深度游我们是同意的,也认为是必须的,但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还是要有不同的策略。我认为香港“美食之都”、“购物天堂”、“国际城市”这样的标签没必要淡化;保持这些标签的同时,我们再去强化特色旅游,比方说前两年香港推广的旧城中环、大城小区·深水埗,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不仅吸引了熟悉香港的游客,很多第一次访港的旅客也慕名而来。

  除此之外,香港近年还着重向旅客推广“盛事”,每个季度都有不同的盛事,包括节庆活动、烟花、花车、万圣节Halloween、一级方程式赛车、单车节、马拉松、美酒佳肴节等等,这种互动式、参与式的节目丰富了游客来香港的行程,在推动香港旅游产品多元化之余,也有助于刺激本地消费。

  中评社:现在去日本、韩国购物也非常方便,上海、日本的迪士尼也有很大吸引力,特别是社会运动以后,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可能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去重新吸引过夜旅客?

  姚思荣:疫情结束后,香港是否会回到去年下半年那样的状态,这个问题我们很担心。旅客来消费,是希望这个地方安全、方便、好客,去年开始香港让人觉得不安全、也不方便,内地旅客也遭到了一些歧视。比起疫情,我认为这个对香港的伤害更大,希望惨痛的疫症过后,大家反思一下,如果没有旅游业、如果没有内地客,香港是否就能独善其身?是否还能繁荣稳定?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指出,香港应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评社 张心怡摄)

  我亦相信这场疫情让人瞭解,香港和内地根本分不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口罩,如果没有内地的支持,仅仅依靠海外,香港是不可能获得这么多口罩的。以前有部分人认为,香港的旅游业可以不靠内地旅客,但是现在的结果我们也看见了,没有内地旅客的支持,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惨澹到什么地步,失业率高到什么地步。所以我认为,搞独立是天方夜谭,希望被蒙骗的或者是意气用事的香港人能够反思一下,让香港重回正轨,让香港曾经在旅游业上的优势恢复起来。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是我希望社会能向着这方面努力。

  中评社:《财政预算案》和防疫抗疫基金里有很多帮扶旅游业的措施,您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姚思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区政府先后推出四轮纾困措施,比如减免旅馆及旅行代理商牌照费用、直接发放现金予旅行社等,说明对特区政府对旅游业很关注,也很支持,在平衡各个持份者利益的情况下,也尽量推出一些支持香港旅行社的措施。另外,商界也有支援的举措,例如李嘉诚基金会也向合资格旅行社派发最多5万元的资助。以上种种支持措施,相信对旅行社的帮助是蛮大的。

  香港的旅行社八成多是小微企,各种支援措施加起来,每间旅行社大概可以获得十几万的帮扶,能支撑半年左右,起码能维持着企业不倒闭;《财政预算案》中也有融资担保计划,政府对贷款做出百分百的担保,如果企业真的熬不下去,它还有个渠道可以借到钱。

  另一方面,《财政预算案》中提到,向旅游发展局额外拨款超过七亿元,让该局在疫情过后,加强对外推广,重振旅游业。这个措施业界肯定欢迎,但是向外推广的前提是香港恢复社会秩序。我也会向特区政府建议,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向境外推广,有部分资金应该用来刺激本地的消费,若是当地的消费比较蓬勃,相信不少游客会慕名而去;相反,如果当地死气沉沉,这个地方根本吸引不了游客。

  所以我认为,这7亿要怎么去使用它,还需要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不能仅仅是拍广告片这样简单的宣传,还要想办法刺激本地的消费。我们知道,不少香港人在广东、福建等邻近省份有亲戚朋友,如果香港社会秩序恢复、消费蓬勃,首先可以吸引到这些短途的旅客;然后可能会吸引更多、更远的客人。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认为,内耗比疫情更让香港社会受伤。(中评社 张心怡摄)

  停止内耗 共享大湾区机遇

  中评社:经常有人拿SARS时期跟现在比较,认为SARS过后开放了自由行,对香港的经济有促进作用,但现在可能没有这样的社会条件了。您如何看待? 

  姚思荣:我经历过SARS,当时整个市场情况可以说比现在还要糟糕,我们痛苦了两三个月之后,整个市场恢复得很快,一是得益于内地自由行,二是由于香港的团结,为了复苏经济,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且当时非常欢迎游客来香港,各个消费业和服务业的态度也非常好,所以一宣布自由行开通以后,香港旅客猛涨了75%。因此,短短半年时间,香港的消费跟经济状况比SARS之前还好,而且这种蓬勃的态势延续到了2018年,中间虽然出现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和2014年的社会事件,但是总体来讲,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气氛是向好的。

  现在跟SARS时期相比,我认为有三点不利因素。第一,就是刚刚提到的,自由行带来的效应不再;第二,刺激经济的手段,成效还未浮现;第三,是我最担心的,即社会事件带来的内耗会给香港造成更深的打击,由于内耗和撕裂,大家不会一条心地为振兴经济出份力。因此我认为疫情后香港经济恢复的过程会比较漫长。

  要恢复经济,首先要解决偏见的问题,不要带着‘黄’或者‘蓝’的眼光,不要排挤内地人,要客观地对内地情况有所瞭解,解决了这些问题,香港的经济才有振兴的基础,否则社会内耗还将持续。我相信以香港人的机敏,在这一段痛苦的时间后,部分被蒙骗的、部分有偏见的市民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香港面对的困难,也能客观地看待内地的发展,在冷静分析“危”与“机”之后,能够团结一致,令香港重新出发。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接受中评社专访。(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现时环球经济下行,无论是旅客还是市民,大家的消费意欲普遍偏低,香港的旅游业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香港旅游业新的发展点在何处?

  姚思荣:在疫情期间,股票、油价都出现了很明显的下跌,未来的世界经济走势很不明朗,如果香港只把自己跟外部世界挂钩,那么就只能同步衰退,因此香港要看到内地发展的潜力。内地发展非常迅速,特区政府有责任让香港人明白这个事实,也有责任让香港人明白,香港和内地是同呼吸共命运的,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内地的发展进程中,香港怎么样参与进去呢?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比较直接的途径,亦是绝佳的平台。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说,港珠澳大桥和高铁的开通,使得大湾区内的互联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另外,旅游产品也实现了多样化,过去可能只是单一的“香港游”、“澳门游”,或者跨度稍微大一点的“深圳香港游”,现在发达的交通将大湾区内的城市串联起来,形成了长线的多日游,这样不光是旅游业,与之相关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都得到了发展。

  环球经济下行,香港的经济已经陷入了衰退,未来一段时间香港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国民生产总值会下跌,失业率会高企,如果能够依靠国家的支持,分享国家的发展机遇,加上香港人的拼搏精神,相信香港能够迎来继续发展的曙光。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谈香港旅游业的困局与发展。(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3月21日电(记者 沈而忱 张心怡)去年下半年的社会事件使香港“安全城市”的招牌不再,令香港“好客之都”的称号也蒙上阴影;今年的疫情更使得香港的旅游业雪上加霜,旅游团的数量降为零,自由行人数则大跌九成。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姚思荣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比起疫情,社会的内耗和撕裂对香港的打击更大,希望大家反思一下,如果没有旅游业或内地客,香港是否就能独善其身?是否还能繁荣稳定?

  “要恢复经济,首先要解决偏见的问题,不要带着‘黄’或者‘蓝’的眼光,不要排挤内地人,要客观地对内地情况有所瞭解,解决了这些问题,香港的经济才有振兴的基础,否则社会内耗还将持续。”姚思荣说,在这一段痛苦的时间后,相信香港人能够冷静看待香港面对的困难,也能客观地看待内地的发展,在冷静分析“危”与“机”之后,能够团结一致,令香港重新出发。

  谈及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姚思荣表示,环球经济下行,如果香港不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那只能与外部世界同步衰退,若能紧贴大湾区发展,分享国家的发展机遇,加上香港人的拼搏精神,相信香港能够迎来继续发展的曙光。

  姚思荣(铜紫荆星章BBS),现任香港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界及第六届立法会议员(旅游界)。从事旅游行业超过40年,为多家旅游业界商会担任名誉会长及顾问工作,包括:香港中国旅游协会名誉会长、香港华商旅游协会名誉顾问、香港入境团旅行社协会名誉顾问、香港注册导游协会名誉顾问、香港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顾问、旅游汇聚名誉会长。并在多个特区政府谘询委员会担任委员,包括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渔业发展贷款基金顾问委员会及的士服务质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