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答中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是重中之重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秦正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涉港澳部分内容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以上内容究竟蕴含了何种深意?中评社特别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做出权威解读。
张建表示,这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而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从近期来看仍需要具体项目支撑,需要粤港澳三地协同,需要让民众享受到大湾区建设的红利。此外,“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形成、过渡及二十多年的实践,对未来“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也必然有借鉴意义。
中评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涉港澳部分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
张建: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在朝着“两个百年目标”奋斗。港澳作为国家的重要一部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再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涉港澳内容,我认为支持港澳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重中之重,也是未来港澳工作的重点。
近几年来,中央对港政策集中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从多方面给予具体政策支持。
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阐述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港澳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提出了新时代希望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发挥新作用的“四个更加积极主动”,即:港澳更加积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港澳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澳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港澳更加积极主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这些都表明,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实践“一国两制”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中央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让香港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包括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建立国际科创中心等等。
这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正是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
中评社: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而在两会召开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建设更在此次两会上受到各界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您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当前应抓紧着力之处?
张建:两年时间里,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写入十九大报告,再到此次公布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过深度的酝酿、讨论,以及平台、机制建设,为规划的出台以及推动大湾区的发展奠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大湾区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对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机制建设等进行了全面设计,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图谱。
但落实规划纲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从近期来看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大湾区建设需要具体的项目支撑。无论是产业、行业的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民生改善,都需要具体的项目支撑。粤港澳三地如何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并结合各自具体实际,推出较为前瞻的发展项目,盘活大湾区中的各利益攸关方,包括政府、市场、企业、个人等,才能实际带动大湾区发展。
二是大湾区建设需要粤港澳三地协同。中央层面有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到粤港澳三地层面也有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甚至珠海、中山等地市也设立了大湾区建设领导相关协调机构。这些协调机构的设立有利于调动资源推动大湾区建设。但从根本上,大湾区建设还是需要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就具体的事务进行协同,不要只顾自己的那些小利益,而丧失新的发展动力。当年浙江愿意将洋山岛交给上海开发,才成就了今天的世界第一大港洋山深水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三地的协同要大气谦和、着眼长远。
三是大湾区建设需要让民众享受到大湾区建设的红利。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人的发展,包括物质、福利、社交、参与、权利等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粤港澳三地民众是大湾区的主人,要让民众有大湾区发展的荣耀感,就要带动民众的参与感,进而增加民众的获得感。这样民众才能支持大湾区、服务大湾区。
中评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涉台内容中说,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纪念会上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作为“一国两制”实践的先行者,港澳能够为此提供哪些经验借鉴?
张建:今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对台政策五项主张中提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引发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各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最早实践“一国两制”的香港自然最有发言权。由于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国际背景、历史逻辑等差异,“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必然与“一国两制”的香港方案会有差异。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形成、过渡及二十多年的实践对台湾方案必然有借鉴。
我觉得从宏观上香港可以提供的借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方面。一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二是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三是过渡期各利益攸关方的互动;四是中央全面管治权与香港高度自治权的关系;五是中央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关系;六是国际空间和国际地位的保障;等等。
当然,“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这些可能是在香港回归前没有预期到的,因此“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要有长时段、前瞻性的预判,特别是台湾社会的矛盾、台湾的民意、与大陆的制度冲突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 秦正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涉港澳部分内容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以上内容究竟蕴含了何种深意?中评社特别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港澳研究室主任张建做出权威解读。
张建表示,这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而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从近期来看仍需要具体项目支撑,需要粤港澳三地协同,需要让民众享受到大湾区建设的红利。此外,“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形成、过渡及二十多年的实践,对未来“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也必然有借鉴意义。
中评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涉港澳部分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
张建: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在朝着“两个百年目标”奋斗。港澳作为国家的重要一部分,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再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涉港澳内容,我认为支持港澳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重中之重,也是未来港澳工作的重点。
近几年来,中央对港政策集中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从多方面给予具体政策支持。
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阐述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