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洪为民谈大湾区与香港发展机遇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秦正阳)2019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日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在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在于缺乏“湾区本位”的意识,大湾区内各个城市要真正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思维。

  他认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期仅在未来10年,如果能抓住机遇,则香港在未来40年仍将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扮演贡献者和得益者的角色。

  对于香港经验对于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意义,洪为民指出,我们在设计“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时首先要全面地瞭解台湾,尤其是瞭解台湾年轻人、绿营、草根阶层在想什么。并用台湾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一国两制”。

  全文如下:

  中评社:今年的两会上您将提出什么建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去年两会您提出的建议,是否已经得到回馈,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落实?

  洪为民:今天两会计划提出的建议:第一,建议港珠澳大桥汽车通关可以用手机预约,这样就可以避免车流难以控制等问题。虽然这一点我在去年的建议中已经有所提及,但相关部门的回复不尽详细。此前我曾给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发函建议此事,但可能当时他们在大桥通车前工作繁忙,因此没有给我回复。现在是一个好时机来将这件事提上日程。

  第二,我将建议颁发“大湾区卡”给经常往来于香港和内地的商贸、教科人员。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内地人士以旅游签证入境香港后,在理论上不可以工作,甚至连开会也不可以。但随着大湾区的发展,两地必然有更多人员往来。而有了“大湾区卡”,持有者就可以多次往返,并在香港短期居留,甚至在不拿工资的情况下短期工作。

  对于我去年提出的建议,发改委等部门也给了非常详尽的回复。其中最值得欣慰的是,我此前提出应设立大湾区秘书处,去年八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已经在北京成立。   至于我此前提出的其他建议,有的回复说会考虑,也有的回复正在做,当然有些回复恐怕并不是我想要的。现在大湾区战略提出有年,中央也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制约大湾区发展的一些障碍有所消除,但仍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做。因此会将此前一些建议再做梳理,继续提出。

  中评社:您认为在当前大湾区建设面临怎么样的困难?如何能更好地发展?

  洪为民: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在缺乏共识,我们没有“湾区本位”的意识。这一方面和制度有关,因为国家考察官员的主要指标是其所在城市的GDP或居民幸福指数,因此他们只能从自己城市的角度出发做事。另外,大湾区内的很多官员没有明白一点,就是有的东西须要让人家好,自己才会好,而不是说跟别人争抢。

  比如我接触到大湾区内9个内地城市的主要领导都提出想和香港合作,但在他们相互之间却难以合作。9个城市都想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发展科创产业,这又面临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又比如具体到人才政策上,现在大湾区的城市都在各出奇谋抢人才。都希望用钱马上把人才挖过来,马上就能用。你出100万,我就出一个房子,他又出一个更大的房子。但这是不健康的。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挖人才

  相信“四流(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的困难慢慢都会解决,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湾区本位”的意识。否则大家嘴上都说优势互补,心里各怀鬼胎,只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是有危险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曾经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姑且称之为怪论,就是说让9个城市的主要领导互相调换,比如一个任期内有一两年时间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那样就会明白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或者中央审核这些城市领导的业绩的时候,要看他所领导的地区对于大湾区整体发展有什么贡献。但这一点也比较困难,因为没有客观衡量标准。

  因此要培养“湾区本位”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制度变革,但这并不容易。

  中评社:如果说建立协调机制,让各个城市的主要领导坐下来谈呢?

  洪为民:恐怕这也很难让大家相信双赢。每个城市的领导都面临当地人大、政协的压力,和老百姓的诉求。他为什么要让利益给别人呢?我也听有领导说过这样的话。

  其实香港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大家都害怕合作中自己优势不再,都想要在合作中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很难合作,所以必须要有双赢的思维。

  如果衡量官员政绩的体制机制能有所改变是最好的。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大湾区内立刻开始全盘的密切合作,能促成一项是一项。当大家发现合作是可以共赢的时候,合作发展比单独发展更好的时候,那自然就乐于合作了。

  比如现在深、港都认为合作很重要。特区政府一届比一届更重视深港合作。深圳市主要领导的思维也是既要协助香港发展,也要利用与香港合作来提着自己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化水准,而且现在还有河套地和前海两个抓手,所以我对深港合作还是很乐观的。

  只要把深港合作做好了,珠海和澳门的合作做好了,再慢慢推广出去。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中评社:过去一年香港与国家发展的融合进一步加深:港珠大桥通车、高铁通车、港澳台居民居住证颁发,您如何评价这些发展情况?   洪为民:一方面来说,基建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比如如果没有高铁,从香港去广州还需要6个小时,那么粤港合作与闽港合作就没分别了。但有了高铁之后,至少对香港来说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然在具体操作上可能还有种种不合理的事,比如为什么西九龙站需要提前45分钟进站,而在内地提前15分钟就可以了。

  从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和他在视察香港时都提出,要出台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所以港澳台居民可以申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并依法享受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等权利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让港澳同胞能够感受自己和内地居民在权利上相差无几。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突破,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毕竟两地居民在义务上也不一样。但当前就港澳居民身份证来说,受益的还仅是香港一小部分特定人群,相信未来会让所有香港人都能够便利出行,会进一步放开。

  中评社:在您看来香港能够为国家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洪为民:首先从香港这个城市来说,香港的各方面制度与国际接轨,香港的法治、廉政、环境保护等方面比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做得更好。所以香港可以帮助内地和国际接轨,提供法治、廉政和良好城市管治的示范。我此前也提出过说,香港在大湾区的定位之一,就是为国家在城市治理和制度创新上作参考。

  从香港人的角度来说,香港人有几个特性:一是守法。一般来说,香港人法治意识都非常强烈,甚至可能强到了妨碍创新的程度,但还是有好处、

  二是专业性。现在国家提出工匠精神,其实这和香港人的专业精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虽然香港没有工匠,但香港的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不会说因为有老板给钱而去做不应该做的事,都非常有职业操守。专业团体对于城市治理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独特力量。

  三是国际视野。香港由于历史原因华洋杂处,而且资讯流通,整个环境非常国际化,一般民众的国际视野也都比较宽阔。   中评社:您认为当前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面临内些障碍?

  洪为民:最根本的还是认知和心态上的问题。首先是我们有没有认识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参与其中就顺风顺水,冷眼旁观最终只能被边缘化,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但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人还不瞭解自己面对的这种局面。

  其次,香港和内地还是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内地不同省市之间也有差异,但并不像和香港的差异这么大。香港由于长期区隔于内地,一些文化差异是根深蒂固的,再加上有人推波助澜。所以有时候香港人根本没有主观愿望来融入国家发展。

  当然文化融合的最高境界是相互认同,希望最后香港文化能够融入国家大的文化里面,并为国家文化的发展贡献一定价值,但这并不容易做到。

  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是香港和内地能够在文化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这是双向的,不单单是对于香港人而言,内地人也应该瞭解香港人的文化,其实很多人对香港的瞭解是非常片面的。

  比如,在香港你要请人来开会,一般要提前一个月预约,至少也要两三个星期。而在内地喜欢今天约明天的事。这可能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一贯的高效率有关,另外恐怕也和官本位有关,下级往往是迁就上级领导的。内地的那一套可能弹性更大,但会影响到其他人,也存在有效性的问题。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去开会,讨论的有效性一定是不高的。

  又比如,很多人认为香港科技落后,不能普及移动支付。当然部分可能和香港人守旧有关,但更大原因是香港人大多都有信用卡,并不需要移动支付。

  所以我们两地都不要只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对方,相互合作首先需要相互尊重。当然国内很多城市可能也都看不起外地人,这一点恐怕值得全社会反思。   中评社:香港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局是怎么样的关系?

  洪为民: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香港的发展必然能为国家发展贡献价值。但事实上不论香港自身发展如何,国家发展的势头都是不可逆转的。现在不是1978年,如果当时没有香港,国家也许真的很难发展。但现在香港发展的好,国家可以发展得更好。如果没有香港,国家也一样会发展。

  如果香港没有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可能就会以一种很平稳的模式继续发展一段时间。但这样的发展是有代价的,内部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年轻人觉得没出路,社会不满情绪难以宣泄,利益阶层固化。

  所以机遇只在现在,未来10年很关键。如果香港不能透过国家发展大局重新找到增长引擎,将来再想融入恐怕就不可能了。香港不做“一带一路”的金融中心,新加坡、伦敦都会抢着做。未来十年香港还是原地踏步的话,人才也会流失,就会有大问题

  中评社:您认为香港具体要怎么做呢?

  洪为民:全香港首先要意识到“一带一路”和大湾区这两个大机遇,要意识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是对香港有利的趋势,要意识到香港的机遇视窗期可能只剩下10年。有了这个意识以后,我觉得很多都可以做。

  香港政府在其中能够做的其实不多,现在香港社会主流开始注意到这件事,但还没有完全被说服。一旦主流被说服了后期发展的增长是很快的。

  当然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不要在这过程中做错事。每一件错事都有可能把发展的脚步往后推。比如此前在香港发生的几件抵制内地游客的事件,虽然总共参与人数都未必到200人,但在内地引起轩然大波。   所以在这种双方增加互信的时候,我们就要避免这种个别事件。一旦发生就需要特区政府下决心高效处理,在最短时间内把坏影响降到最低。

  其实机遇是不断都有的,但每一次机遇针对的人群不大一样。今天大湾区发展对于创科产业来说比十年前强多了。对于香港而言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发展黄金期,因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有一个过程。过去40年国家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就,在未来40年肯定还会继续。香港能继续扮演一个贡献者和得益者的角色。

  但到底是香港哪些人收益,这需要画一个问号。如果你拒绝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无法分享红利。积极投入的人也许有风险,但回报也会非常大。所以未来只要国家发展大局没有受到重大挫折,香港就还有更大的发展黄金期。而且这一次发展机遇不会弱过80年代。而且只要香港做得好,不断调整自己,这个黄金期能够延长很长。毕竟我们以目前国家人均收入水准来看,我们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中评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 周年纪念会上提出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您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经验或教训,能够给台湾哪些借鉴的地方?

  洪为民:我们现在有一个大问题,“一国两制”在香港到现在为止虽然发展地很好,但全国研究香港的学者很少,真正瞭解香港的学者更少。所以他们在给中央做决策参考的时候,很多东西是想当然的,或者是一些已经过时的认知。因此提出的建议不能真正对症下药,对于一些情况甚至会出现误判。

  香港回归20年来,由于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误判,解决问题不能对症下药,最后问题越来越大,比如土地供应等很多深层次矛盾到今天还没解决,已经错过了能够完满解决的机遇了,只能慢慢淡化它。

  所以当我们在设计“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的时候,首先要瞭解台湾。恐怕国家的高层智库直到今天,还不是很瞭解香港,对于台湾更加一无所知。大陆对台湾认知是非常片面的,可能资讯主要来自蓝营,来自一些老人家。我们对台湾年轻人、绿营、草根阶层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并不清楚。   所以“一国两制”本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具体操作中能否得到人民拥护,取决于是否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首要目的。那就必须要瞭解人家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现在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必须要瞭解台湾社会。另外就是要用台湾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去解释“一国两制”,我们现在也急需这样一批人。

  中评社:有人认为这是要开始准备制定台湾版“基本法”。其实我们发现香港回归后出现了很多当初制定基本法时不曾预料到的问题。您认为未来“一国两制”在台湾实践时是否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洪为民:今天的中国大陆和1985年时不一样了,不论综合国力,还是国家领导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都不一样。相信我们今天再去起草台湾版“基本法”,即使再重复一次当年香港基本法草拟过程,也不会再犯上一次的错误。

  但国家在草拟台湾版“基本法”时,必须要听到台湾真正的声音,不单单是主流社会的声音,还要瞭解整个台湾社会。我们过去的问题是,我们确实瞭解了主流,但事实上这个社会不只有主流,也有非主流。而且随着时间变迁,有时候非主流会变成主流。所以必须得瞭解全面。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中评社 秦正阳摄)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秦正阳)2019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日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在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在于缺乏“湾区本位”的意识,大湾区内各个城市要真正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思维。

  他认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期仅在未来10年,如果能抓住机遇,则香港在未来40年仍将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扮演贡献者和得益者的角色。

  对于香港经验对于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意义,洪为民指出,我们在设计“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时首先要全面地瞭解台湾,尤其是瞭解台湾年轻人、绿营、草根阶层在想什么。并用台湾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一国两制”。

  全文如下:

  中评社:今年的两会上您将提出什么建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去年两会您提出的建议,是否已经得到回馈,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落实?

  洪为民:今天两会计划提出的建议:第一,建议港珠澳大桥汽车通关可以用手机预约,这样就可以避免车流难以控制等问题。虽然这一点我在去年的建议中已经有所提及,但相关部门的回复不尽详细。此前我曾给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发函建议此事,但可能当时他们在大桥通车前工作繁忙,因此没有给我回复。现在是一个好时机来将这件事提上日程。

  第二,我将建议颁发“大湾区卡”给经常往来于香港和内地的商贸、教科人员。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内地人士以旅游签证入境香港后,在理论上不可以工作,甚至连开会也不可以。但随着大湾区的发展,两地必然有更多人员往来。而有了“大湾区卡”,持有者就可以多次往返,并在香港短期居留,甚至在不拿工资的情况下短期工作。

  对于我去年提出的建议,发改委等部门也给了非常详尽的回复。其中最值得欣慰的是,我此前提出应设立大湾区秘书处,去年八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已经在北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