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兵答中评:大湾区规划两个创新令人期待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李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月18日晚正式出台,《纲要》指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对中评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在各方高度期待的下郑重推出,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决策后,由理念、设想不断转换成现实,令人振奋。

  李晓兵对中评社表示,他看到纲要后,感觉到最突出的关键词是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作为国际和区域的金融、贸易、航运、经济中心,香港过去一些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忽略,近年来开始有所行动,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已经被深圳所赶超。2012年,香港特首梁振英曾提出成立创科局的建议,却因为在立法会受阻而中途“搁浅”,直至2015年底特区立法会才终于闯关成功通过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的拨款申请。这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于香港特区实际上是增加了国际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定位。以去年习近平主席给香港科技界的回信为契机,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科技创新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香港与内地科技界联系逐渐密切。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的深圳高科技发展还要借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市场化的开放的社会环境,实现内地和特区的互动合作,让创新更具扎实的基础和持续性。

  二是制度创新。李晓兵表示在香港特区成立二十周年,澳门特区也要迎来二十周年的历史时刻,港澳特区“一国两制”实践正在经历从政治区隔转向经济融合的重大转型,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了防止粤港澳三地因产业竞争出现利益壁垒,“开大门,关小门”的局面,在今天这个时代要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就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上也有两个标志性超级大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一是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一地两检”合作安排的正式实施,实现了香港和内地之间便捷、迅速、安全、高效的人员流动。二是斥资一千多个亿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为打破制度区隔上做了尝试,但在相关配套的设置上还需优化。此外,在港澳台居民身份证等影响港澳同胞切身利益的新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则为下一步工作做足、做实具有指导意义。   李晓兵表示,过去“一国两制”的实践,比如港澳回归十周年时,其关注点主要还是放在实施基本法、落实高度自治权等非常传统的稳步推进港澳特区的“一国两制”实践方面,但在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港澳特别行政区在各自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难题,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一国两制”实践的发展面临着必须进行重大转型的挑战,港澳特区都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不再是简单的落实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设想。当前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重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起美国等西方大国的警惕,加之中国也面临着内部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区域经济的整合成为中国国家发展关注的重点,推动优质资源的整合、转型、升级、提升,其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区域经济的整合、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条件和实力,而且三地发展潜力空间巨大。

  李晓兵指出,港澳国际化程度高、产业多元化、领先程度高。过去广东与港澳之间存在垂直分工,产业配合程度非常高。广东的优势是传统制造业,目前以深圳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互联网经济异军突起,但三地之间由于制度壁垒、产业要素流动的限制性,粤港澳三地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推动广东省内各重点城市和两个特区的深度合作,这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显得异常重要。

  目前看来,李晓兵表示,纲要的出台是形成了战略突破,进而带动两个特区和广东省两个中心城市挂广州、深圳和区域内重要城市的整体发展,纲要中也提出了非常高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35年,也是十九大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的第二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要率先建设为纲要所提出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一国两制”发展到现阶段,也是港澳回归20周年时再出发,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方向。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李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月18日晚正式出台,《纲要》指出,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对中评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在各方高度期待的下郑重推出,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决策后,由理念、设想不断转换成现实,令人振奋。

  李晓兵对中评社表示,他看到纲要后,感觉到最突出的关键词是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作为国际和区域的金融、贸易、航运、经济中心,香港过去一些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忽略,近年来开始有所行动,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已经被深圳所赶超。2012年,香港特首梁振英曾提出成立创科局的建议,却因为在立法会受阻而中途“搁浅”,直至2015年底特区立法会才终于闯关成功通过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的拨款申请。这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于香港特区实际上是增加了国际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定位。以去年习近平主席给香港科技界的回信为契机,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科技创新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香港与内地科技界联系逐渐密切。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的深圳高科技发展还要借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市场化的开放的社会环境,实现内地和特区的互动合作,让创新更具扎实的基础和持续性。

  二是制度创新。李晓兵表示在香港特区成立二十周年,澳门特区也要迎来二十周年的历史时刻,港澳特区“一国两制”实践正在经历从政治区隔转向经济融合的重大转型,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了防止粤港澳三地因产业竞争出现利益壁垒,“开大门,关小门”的局面,在今天这个时代要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就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上也有两个标志性超级大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一是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一地两检”合作安排的正式实施,实现了香港和内地之间便捷、迅速、安全、高效的人员流动。二是斥资一千多个亿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为打破制度区隔上做了尝试,但在相关配套的设置上还需优化。此外,在港澳台居民身份证等影响港澳同胞切身利益的新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则为下一步工作做足、做实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