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良:国民党党主席之争有三大焦点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海涵)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日前表示,国民党主席的补选主要是“本土”和“非本土”的斗争,并交杂着“世代交替”之争。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有可能成为双方胜选后调整的重要内容。
陈士良说,因为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在今年年初台湾地区“二合一”的选举中惨败,吴敦义辞去了党主席,所以,国民党将于3月7日进行党主席的补选。目前表态参加选举的是前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和现任青壮派“立法委员”江启臣。2月12日下午,国民党举行了党主席补选的“政见说明会”,郝龙斌和江启臣接受了现场媒体的提问,并在各种场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双方支持者也在岛内各地积极为参选者助选,党内几位地方派系、党员大户及政治世家等主要政治人物,更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陆续明确或者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
陈士良认为,根据此次选举的时机和焦点来分析,这次国民党主席的补选主要是“本土”和“非本土”的斗争,并交杂着“世代交替”之争。
一是“本土”与“非本土”之争。陈士良分析说,自台湾当局败退到岛内后,特别是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在国民党内主政开始,国民党内的“本土”与“非本土”(或称“主流”与“非主流”)之争就愈演愈烈,当时外省籍在国民党内越来越受到排挤。1995年8月,郝伯村之子郝龙斌就因不满国民党当时的现状而退出国民党,加入了新党。江启臣则是江春男(台湾省台中县人,党外作家。陈水扁“就职演说”演讲稿的操刀者)的侄子,具有比较明显的“本土”情结。
二是国民党内“世代交替”的呼声越来越高。陈士良表示,自1996年台湾实行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以来,国民党推出的候选人在年龄上基本上都大于民进党的候选人,特别是实质掌控党内事务的高层人物,几乎都是“老人政治”,青年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反观民进党,在2000年陈水扁主政以后就逐渐完成了“世代交替”,其政治世家的第二代人物,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成为民进党内的主要骨干。为此,国民党内早有“世代交替”的呼声。今年年初选举结束后,国民党内再度涌现“世代接班”和“世代交替”的改革声浪。
他指出,郝龙斌与江启臣双方年龄差距悬殊。郝龙斌出生于1952年,而江启臣却出生于1972年,两人相差整整20岁。为此,江启臣占据了年龄优势。尽管郝龙斌为了加强舆论战和网络战,陆续公布主打“年轻牌”的新闻发言人团队,包括总发言人江岷钦,及台北市议员戴锡钦、徐巧芯、钟沛君、南投县议员张嘉哲等国民党内的青壮派,但还是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在年龄上的弱势。对此,江启臣表示,国民党确实需要推动党员年轻化,但更重要的是从内部改造做起。如何吸引年轻人?不是只有靠外表、靠找几位年轻人来当“花瓶”,做个样子。
三是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有可能成为双方胜选后调整的重要内容。陈士良认为,“二合一”选举结束后,国民党始终没有认真讨论过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分析是否内部出了问题,是老旧的政党文化及老旧的权力结构越来越无法适应台湾地区政党竞争的快速变化,却频频在两岸诉求上动脑筋。特别是近日来,无论是郝龙斌还是江启臣,都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为内涵的“九二共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是今后国共交流与合作的危险信号。
陈士良表示,再过20天国民党将进行党主席的补选,由于国民党主席选举属于“封闭式”的选战,其最终结果将由目前不到30万名的有效党员投票决定,因此党员结构因素更显得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郝龙斌和江启臣都有赢的希望,但是近来选情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党内大佬经过合纵连横或相互结盟,已逐渐汇聚、集结成一股较大的“挺江(启臣)”的力量,不仅让主打“世代交替”议题的江启臣的选战气势又被进一步拉抬升高,而且更对郝龙斌阵营形成极大的压力。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海涵)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院长陈士良日前表示,国民党主席的补选主要是“本土”和“非本土”的斗争,并交杂着“世代交替”之争。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有可能成为双方胜选后调整的重要内容。
陈士良说,因为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在今年年初台湾地区“二合一”的选举中惨败,吴敦义辞去了党主席,所以,国民党将于3月7日进行党主席的补选。目前表态参加选举的是前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和现任青壮派“立法委员”江启臣。2月12日下午,国民党举行了党主席补选的“政见说明会”,郝龙斌和江启臣接受了现场媒体的提问,并在各种场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双方支持者也在岛内各地积极为参选者助选,党内几位地方派系、党员大户及政治世家等主要政治人物,更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陆续明确或者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
陈士良认为,根据此次选举的时机和焦点来分析,这次国民党主席的补选主要是“本土”和“非本土”的斗争,并交杂着“世代交替”之争。
一是“本土”与“非本土”之争。陈士良分析说,自台湾当局败退到岛内后,特别是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在国民党内主政开始,国民党内的“本土”与“非本土”(或称“主流”与“非主流”)之争就愈演愈烈,当时外省籍在国民党内越来越受到排挤。1995年8月,郝伯村之子郝龙斌就因不满国民党当时的现状而退出国民党,加入了新党。江启臣则是江春男(台湾省台中县人,党外作家。陈水扁“就职演说”演讲稿的操刀者)的侄子,具有比较明显的“本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