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人文交流能否改善中美关系?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晓晶(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海涵)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 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会。

  会议特别邀请了六位学者就“人文交流与中美关系未来:挑战与对策”进行了讨论,参与讨论的学者普遍认为,当前中美两国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文交流对于避免两国关系的恶化意义重大。中美双方要通过人文交流厘清误解,增进理解,避免战略误判。中美两国应该积极寻球合作,化解误判、误解和一些荒谬的舆论,努力朝着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发展。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指出,中美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真正重要基石。多年来,中美交流取得了一定成果,中美两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增多了,中国在美国获得的善意也更多了。很多学者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经历了重要的研究经历,保持着和美国学界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了中美之间相互依赖的网络。

  他表示,当前,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站在历史的关口的时期,审视中美关系还是要放在历史的框架下。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人文关系和经贸关系非常重要。在研究国际关系时,有所谓的高政治和低政治之分,高政治主要是军事、安全、政治关系,低政治是经贸关系、人文交流等所谓的非政治关系。高政治和低政治在中美关系发展当中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中美关系的打开首先是基于共同的安全需求,即所谓高政治的需求。一旦中美启动了这样的关系,有了正常的人文交流关系,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巩固中美高政治的关系。基于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网络关系,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应该持谨慎乐观态度。中美当前的问题,既来自于全球化这样大的环境,同时也来自于两国国内对全球化、全球经济的反应。

  谈及中美经贸谈判,王勇表示,当前处于中美谈判的关键时刻,中美之间能否达成协议很重要,也影响到中美人文交流的进展。中长期来看,中美人文交流对于处理中美当前最棘手的问题——中美经贸关系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中美之间需要进行实际的交流,包括对彼此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解,了解了、充分达成共识之后,可以给对方更多的空间来理解彼此。“确确实实,中美人文交流大有可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强调,当前,中美关系之间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在内的三大支柱都已经岌岌可危。中美之间在政治方面绝大部分都是磕磕绊绊的。经贸关系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过去中美经贸关系长足发展,中美在很短时间内取代国际上很多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对贸易体,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2018年,史无前例的贸易战打响,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的作用动摇。现在谈判能不能成功,谈判之后能不能执行是个最大的问题。经济现在已经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如果社会上再对抗的话,中美关系的“战争”可能会打响。如果不出现社会敌对关系,中美新冷战就打不起来,在这点上,中美人文交流可以说是捍卫中美正常关系最后一个纽带。

  他表示,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把政府和人民分开。如今,在政治和经济上,中美关系面临很大的困难,但不能把这个困难轻易蔓延到两个国家的社会和人民。人文交流的主体应该是个人、家庭、大学、智库以及媒体,相关的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艺术机构。政府在人文交流当中要发挥搭台的作用,不宜冲到人文交流的前列,不能把人文交流变成政府之间的交流。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交流。这样讲并不是说政府不起作用,而是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好的政策保障和政策环境,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恐怕才是人文交流应有的本意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中评社 海涵摄)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认为,人们常说“四十不惑”,而中美关系从1949年1月1日建交至今已40年,恰恰到了四十而惑的境地,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会给下一个阶段的中美人文交流铺就一个底色。

  他指出,所谓的“挑战”大致有四个方面:其一,美国会对中国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在过去一年中,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这是一个非常真切的变化,我们对这方面要有个客观的认知。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特朗普政府来会制定一个“全政府对华战略”。其二,美国国内强硬对华势力的合流。里根主义、民粹主义和有限接触派这三股势力表达出的诉求是对中国更加强硬。其三,中国青年学者的声音也较为强硬。其四,美国加大中美人文交流的审查和限制。

  针对这四方面的挑战,赵明昊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准确把握美国涉华民意;二,要厘清现在美方对中国,包括中国对美方一些突出的误解;三,发掘更多的合作机会;四,讲好人的故事。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指出,2018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严重的下滑,这证明了中美之间对抗性的力量已经超过了它的合作形力量。“对于今年的中美关系乃至以后的中美关系,我们得让合作形的力量大于归抗性的力量,这样才能把下滑的中美关系阻止住或重新拉抬回来。”中美人文交流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中美人文关系中第三根支柱——社会关系,人文交流要维持很好的“社会与社会”、“people to people”的作用。

  但是他也坦陈,如今中美人文交流也遇到了挑战。美国加紧限制人文交流,与中国而言,既是一个难题,也会是一个机遇。

  他还驳斥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说,他认为用“崛起困境”更为合适。修昔底德陷阱是站在守成国的角度看落后国看崛起国。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崛起之后的困境,和守成国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守成国会给我们施加各种各样的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中评社 海涵摄)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漆海霞在发言中谈了人文交流对中美关系的作用以及人文交流在具体方式上应该作何改进。她认为,人文交流不是促进中美关系改善,而是当中美关系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它是否能成为最后一个没有被攻克的领域。“我对中美人文交流持悲观的态度,”中美关系恶化不是特朗普开始的,而是奥巴马任后最后一年中美关系下降,下降不以领导人个人意志转移。人文交流绝对不会改善关系,而是避免关系的恶化。按照安全困境螺旋理论,是双方的误解导致双方的猜忌,而人文交流能使双方的猜忌和误会不至于恶化就很好了,但并不会起到破解双边关系的作用。

  她认为,人文交流的目标更多的应该是增进了解,通过增进了解使美方不会加大对我们的错误判断。

  如何界定人文交流的目标人群?漆海霞表示,我们的人文交流更多是在精英人群,而且大量在教育领域,但现在美国精英阶层持反华态度的越来越多了。中美在外交上是不对称的,中国的软实力和美国是不对称的,当目前中国对美国没有那么大吸引力时,我们的目标肯定不能放得那么高。“至少让美国觉得中国不是那么有野心,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人文交流就已经达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漆海霞(中评社 海涵摄)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晓晶认为,中美之间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还是要发挥出来,让中美关系变得更好,中美关系事关世界和平与稳定、繁荣。中美双方应认识到,中美关系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远大于摩擦,这个重要的判断是中美人文交流重要的出发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兼济天下,造福人民。

  她表示,中美关系40年的启示和未来发展,还是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我们应该化解误判、误解和一些荒谬的舆论,应该努力朝着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发展。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中美关系唯有建立在民众基础之上才能行稳致远。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晓晶(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电(记者 海涵)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历程、经验与挑战” 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会。

  会议特别邀请了六位学者就“人文交流与中美关系未来:挑战与对策”进行了讨论,参与讨论的学者普遍认为,当前中美两国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文交流对于避免两国关系的恶化意义重大。中美双方要通过人文交流厘清误解,增进理解,避免战略误判。中美两国应该积极寻球合作,化解误判、误解和一些荒谬的舆论,努力朝着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