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月刊:融合发展与福建高校担当

  中评社香港3月30日电/闽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蔡伟政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福建高校的新担当与新作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依靠和动力之源,在服务国家统一战略需求上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分析闽台高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内涵方面进行融合,有方向地建立和巩固两岸高等教育办学合作关系;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有意识地为国家对台工作创造更良好更有利的周边国际环境,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多方位发力的对台融合体系。以文化浸润为纽带,以高校外在影响为牵引,有目标地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对台工作,持续增进台湾青年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章内容如下:

  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要求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支持两岸高校在闽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与多元化合作。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这为高等教育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导。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依靠和动力来源,也是融合两岸“教育圈”“文化圈”“学术圈”最重要的力量,整合高校对台资源和潜在优势,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影响上形成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路径、推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是高校天然的历史职责,也是高校融入时代趋势、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和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服务国家特需是顺应时代要求

  当前很多学者对于两岸教育融合的观点立足于大陆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着眼于大陆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律进行思考“我们要怎么融合”,大多以“我”为主、在高等教育某个办学领域来提出策略,忽略了高校内涵建设各要素和外延影响各方面的整合,忽略了台湾高等教育发展和台湾民众教育、就业情况的大环境,虽然提出的融合措施目的性很强,但缺乏一定的双向互补性考量,降低了“两岸应该怎么更好更快融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等教育是培育台湾青年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主阵地。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是科研成果、高端人才的主要供给来源,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巧实力、技术锐实力、科学元实力”①。发挥好高等教育在两岸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带动并加快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科研层面、文化层面的融合,在社会层面,以青年互动、人才流动等方式激活两岸同胞的常态化、频繁化、生活化交往,提高两岸的互信程度,重绘彼此认知、情感认同图像,再搭血缘、宗亲溯源桥梁,以诚挚的善意、族缘式的认可带动更大范围、更高成效的沟通交流,以高等教育为圆心辐射至两岸融合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层面,主要依托人才培养的功能,聚焦两岸市场经济、科研创新的人才需求,深入推进两岸高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多维性,对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思维以及个人品德修养进行全方位引导和塑造,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行业技术能力,“增强人才知识、技术、才能、创新和经验的经济价值,推动两岸经济变化催动人才供需有效匹配,使之适应两岸经济领域融合的新形势和技术要求”②。在科研层面,围绕两岸高校科研的强项弱势,结合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需求和趋势,强化应用型科研成果供给,以强强联合、强弱相补、资源共享、人员互通等形式,共同规划、设计和落实项目,建设科研创新基地,打造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产教融合新体系,以科研合作推动两岸产业来往和转型升级。在文化层面,履行高校传承创新文化的基本职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优秀文化传承、区域文化研究、文化价值挖掘、文化融合创新的完整链条,将家国情怀、涵养品格等立德树人要素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和青年喜闻乐见的传承方式和创新方向,推动文化的当代再创造再表述,增强两岸一体同宗同根同源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

  积极推动和引领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破解赖清德民进党当局“文化台独”危害和推动台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文化台独”是系统工程,蔡英文时期,民进党当局已完成课纲修订、殖民历史重建、“文化台独”法律体系的建构,进阶到“台独”文化内容的论述与对外营销上。赖清德上台后,2023年12月,赖提出了“2个承诺、8项主张”的文化政见,意图打造“柔性台独”和“文化台独2.0”的升级版。具体是,以“文化”深化对台湾的认同,深化对“国家”的团结,深化对自由、民主、人权的信仰,深化印太和平守护者的角色,深化台湾迈向世界、迎向未来。赖清德文化政策主张既是蔡英文“文化台独”路线的继承延续,又体现赖、萧的分裂图谋,赖清德企图全力推动“台独”文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对外输出,进一步“挟洋谋独”,不断强化蔡英文提出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并试图通过不同的概念定义“台湾国家”名号,以迷惑和欺骗台湾民众和国际社会。赖清德的“文化台独”政策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严重威胁,也是对台湾民众利益的严重损害,必须遏制消解,高校责无旁贷。   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准确预判两岸各领域发展形势,深刻洞见两岸融合的窗口期。台湾自1994年倡导广设大学以来,台湾高校总量从58所扩张至160所,虽然推动形成例如台湾大学等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但无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短时期疯狂扩张,已经积压风险隐患,一是生源严重不足。2022学年度,岛内大专院校的大一学生总数首次超过了现有高中生在校数量,19所大专院校注册率不及六成,台湾高校的硕博班招生数下降,共54个系所无人就读。2024年QS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台湾大学排名较上年下滑5名,QS表明“新生注册率下降给台湾许多高等院校带来负面影响”③。台湾有关部门统计,台湾高校的学生数仍然在急剧下降,预计到2028学年,台湾的大一新生将降到17.7万人④。二是教育投入短缺。台湾公共部门每年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仅占台湾GDP的0.39%左右,大陆高校方面2022年度则是达到1.8%。对比两岸比较有影响力的高校,台湾大学2020年度预算为新台币197亿元,而同期大陆的清华大学预算为台湾大学的6.9倍。三是办学质量和影响力下滑。2023年QS公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评的223个大学学科中,排名下滑的学科占61%,指出下滑的主要原因为“学术声望”和“雇主声望”两项指标退步明显⑤,反映出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进一步下降,产生的办学质量问题导致岛内民众对高校办学失去信心,部分生源外流,据统计,每年均有3000多名台湾学生到大陆求学。

  二、福建高校在内涵建设中构建对台工作体系的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通过内涵建设推动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以高校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融合,针对两岸高等教育当前政策和发展形势,以强项和需求为牵引,协同闽台高校强弱互补、联动互助,探索多形式的联盟合作,努力推动闽台高等教育成为第一个深度融合的领域。

  (一)人才培养:以条件互补推动学分互认。一直以来,闽台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主要以线上线下课程和实践交流为主要方式,但都受到台当局政策影响,包括2008年以来的“陆生三法”和“三限六不”政策,极大限制了大陆学生入台深造。近年来,在民进党当局不断打压的背景下,依然有许多台湾院校与大陆高校共同举办两岸交流活动,有许多教师顶着压力参加研讨交流,组织学生来大陆参与暑期实习、夏令营等活动,虽然交流仅限第二课堂,没有深入到具体专业授课上,但却为扩大友陆高校交流范围、探索闽台联合培养机制找到突破口。

  按照高等教育中弱势高校向强势高校看齐对标的发展规律,我们要有意识比对闽台高校人才培养的强弱项,加强对台以强扶弱、强强联合的宣传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闽台高校试点合作建立两岸学生双联学机制,探索“1+3”“2+2”等多样化弹性培养模式,把闽台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要求、人才目标、就业需求、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生网络互换”“线上互动”,尝试以参加闽台交流活动和相关线上课程折算学分绩点形式,努力推动闽台高校在“学分互认”上实现破冰突围。支持鼓励有长期合作经验的高校设置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再到就业的全链条特色人才、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联合培养定向的闽台融通互用的毕业生。   (二)学科建设:从寻求合作转向需求合作。QS公布的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亚洲地区有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院校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十,为新加坡19个、中国大陆8个,日本3个、中国香港3个,台湾高校无一上榜。台湾高校学科进入全球前50名的从2022年的12个降至2023年的6个,分别是台湾大学的“古典学与古代史”、台湾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台北医学大学的“护理学”(与高雄餐旅大学的“餐旅暨休闲管理”并列)、政治大学的“古典学与古代史”、台湾大学的“社会政策与行政”⑥。虽然任何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都会存在争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岸在学科布局和发展上存在差距。

  相比于台湾地区本科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在软科发布的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福建高校共有9所高校的95个学科榜上有名⑦。位于中国顶尖学科(前3%)的有4个,位于排名前7%的学科共有15个,排名前12%的学科共有28个,统计显示,福建的优势学科有海洋科学、工商管理学、化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业工程、水产、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等,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福建将“围绕集成电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海洋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大传染病精准防控、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⑧。要推动闽台具备相对优势学科所在的大学主动开展互动,申请设立学科专项资金和渠道,赋予一定的学科合作自主权,在规避敏感领域和背景因素基础上,以“海、陆、空、网”等任何媒介,以活动、座谈、研讨等任何方式实现对话,单纯在学科领域加强交流,以强势学科掌握对话主动权,适度开设台湾青年有兴趣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创造更多闽台高校学科融合需求。

  (三)科学研究:构建产教融合的闭环结构。闽台高校在推动科技发展上的贡献率差别较大。2022年,福建获得国家专利16215项,其中高校专利约占23%,约3700项。按照数量较多的领域统计,福建专利大多集中在数据处理、电池、数字信息传输、电子商务和管理系统、半导体器件等上面,这些领域的专利数量均超过或达到600项;相对劣势的领域为数字信息传输、铁路船舶与航空、发动机与泵、一般车辆、通信传输系统、医学诊断与外科。台湾地区在2022年获得的专利6172项,高校专利仅占约1%,台湾专利具有优势的领域是:半导体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光学与摄影、计算机一般部件等,劣势领域为:铁路船舶与航空、数据库与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管理系统与电商等。从专利对比上可以看出,闽台产教融合的潜在优势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互补。   科研合作是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最为直接高效、可以形成依赖的重要方式。受台湾当局政策与疫情影响,闽台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举步维艰。2023年10月,厦门大学应金门大学之邀,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两校专业学术交流,标志着闽台高校学术交流新趋势。福建高校,特别是与台湾高校有相同研究领域且科研水平相对较高的高校,要主动发挥人才密集、平台建设、学科齐全、基础学科深度发掘和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重点围绕两岸高端科技、经济产业、民生需求等领域的科研薄弱项,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推动合作产业、重大项目、成熟项目、未来项目的再次升级,构建形成“产业需求为前提、科研合作为抓手、成果转换为桥梁、经济反哺为动力”的全过程闭合产教融合新链条,促进闽台产教深度融合、深度依赖。

  (四)师资建设:将规模红利转换为融合红利。台湾“少子化”导致高校“财政不稳——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办学质量下降——民众失望——生源流失——财政收入更困难”的恶性循环。台湾立法机构于2022年出台“私校退场条例”,加速迎来台湾高校停办潮,若以目前台湾高校的生师比计算,未来8年将有超过6000名教师失业,约40所私立大专院校退场。加上财政投入力度不足,造成台湾高校教师获得感不够充实。据台湾当局劳动事务主管部门2023年6月统计,台湾近5年有4%(约5.68万)的大专院校毕业生选择出境发展,其中21%来大陆就业,台湾人才登陆迎来新一轮高峰。

  对于台湾高校发展困境和高层次人才就业趋势,福建高校要适时开放更多的融合红利。近年来,福建高校超前布局、抢抓时机、敢于作为,例如有的高校就以全职、兼职形式引进100多名台湾教师,在大陆高校中位居前列,并以部分入编、提供更优条件等形式留住人才,引才留才做法具有一定前瞻性。鼓励福建所有高校筹备设立台湾师资库,充分发挥福建的地缘学缘优势、学科对口优势、就业创业优势,主动联系、多形式联系台湾高校,加大台湾高学历教师、高层次毕业生的引进力度,支持台湾退休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来福建任教,探索建立全职引进、客座教授、短期聘任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聘用制度,形成与其他师资有别的管理制度。另外,福建高校要坚持按照“一人一策”方式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承认其在台工作年限以及教学、学术成果,纳入本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范畴,同时,鼓励台湾高层次人才携带家属到福建安家,视条件给予配套安置,打造各种类型的引人、留人、用人平台。

  三、福建高校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的对外影响力彰显在社会响应、文化传承和国际化办学上。福建可以以高校办学影响牵引,有目标地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对台工作,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有意识地为促融促统创造更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   (一)联动增效:多部门协同。通过高校在社会上的良好信誉和广泛影响力,带动各相关职能部门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用好高校的桥梁作用,发挥好高校在人才、科研、育人等方面的“海绵”效应,推进闽台常态化交流,构建形式不同的交流融合机制和台胞接纳机制,出台各项针对性的惠台政策,如对台湾人才在福建高校的待遇进行单列,给予高校相应待遇补贴和政策倾斜,减轻高校额外引进师资的财政负担;鼓励福建高校选派优秀的学生前往台湾进行定向进修,在赴台学习中给予各方面支持,并对有台湾进修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回闽就业方面给予肯定鼓励和优先支持。福建高校中的各民主党派要加强发挥参政议政的政治职能,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邀请台湾各界人士来福建高校参观交流。在闽台高校之间、企业之间联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对联合申报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课题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支持,助推闽台共建“行业产教融合体”。

  (二)情感认同:以文化感染。如何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推动两岸民族认同,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基本职能、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两岸民族认同来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历史认同。2019年9月“中国史纳入东亚史框架下讨论”的新版台湾高中历史教材进入课堂,其本质是“去中国化”和“教育台独”,赖清德更是鼓吹台湾文化所谓的“主体性”,妄图建立台湾文化的独立和自治体系,把“去中国化的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并列,促使近30年来的“文化台独”再一次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福建高校要把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作为勾画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同心圆的核心内容,在两岸青年之间弘扬中华文化,联合两岸文化领域专家,推出更多的教材、专著、青年读物,开展中国史研究,建立地方文化交流中心,组织开展“寻根之旅”和族谱对接工作,共同推动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领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在两岸文化、知识高质量的融合交流之下,有机会逐步清洗两岸知识精英中学术被殖民的心态”。⑨

  (三)创新渠道:国际化办学。2016年,台当局为了摆脱对大陆的依赖,推出了“新南向政策”,教育“新南向”是其中重要一环。但随着“少子化”愈演愈烈,台湾高校整体办学质量下滑,在东南亚的招生优势正在消失,两岸高校合作迎来新阶段和新机遇。福建高校要将办学发展构想融入国家需求和国家战略,在国际化办学中有指向性地为国家需求服务,如转变闽台高校合作渠道,可以将合作办学、共建平台和举办交流活动设在港澳地区或“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所谓“新南向”目标国家的高校合作,积极做大做强与东南亚高校的汉语教育和中国史教育办学合作,建立闽台高校与东南亚高校、科研团体、社会组织之间的实际联系,形成多方合作;建立国际交流组织,与东南亚高校结成联盟,台湾学生无论在联盟中的任一高校毕业,均可获得联盟各高校承认的学历;依靠东南亚侨领力量,浓厚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氛围,弘扬一个中国理念,对台湾教育“新南向”进行抵制。

  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福建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优化和畅通闽台高校融合发展渠道,大力支持两岸交流互动,并对福建高校办学的内涵建设和开放外延进行有指向的指导,进一步整合高校的党建、思想政治、统战、意识形态、团学等工作,加大环境营造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在福建高校的贯彻落实和创新性实践,将福建高等教育打造成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领域。   注释:

  ①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1期,第23页。

  ②张文东、雷培梁、孙柏璋、林晓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高等教育支撑体系探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2期,第84页。

  ③台湾多所高校QS亚洲大学排名下滑或受新生注册率走低影响,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4/11-06/10314698.shtml。

  ④金晨:招生难!台湾高校遭遇多重隐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4月01日:第四版。

  ⑤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台湾地区135项名次下滑,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03-24/9977728.shtml。

  ⑦我省9所高校95个学科上榜,福建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fujian.gov.cn/xwdt/fjyw/202411/t20241112_6564809.htm。

  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网,http://fujian.gov.cn/zwgk/zxwj/szfbgtwj/202109/t20210930_5699776.htm。

  ⑨杨开煌:“后”时代的两岸大学融合的思考[J].台湾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1月号,总第325期,P66-71)   中评社香港3月30日电/闽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蔡伟政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福建高校的新担当与新作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依靠和动力之源,在服务国家统一战略需求上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分析闽台高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内涵方面进行融合,有方向地建立和巩固两岸高等教育办学合作关系;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有意识地为国家对台工作创造更良好更有利的周边国际环境,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多方位发力的对台融合体系。以文化浸润为纽带,以高校外在影响为牵引,有目标地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对台工作,持续增进台湾青年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章内容如下:

  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要求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支持两岸高校在闽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与多元化合作。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这为高等教育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导。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依靠和动力来源,也是融合两岸“教育圈”“文化圈”“学术圈”最重要的力量,整合高校对台资源和潜在优势,从内涵建设和外延影响上形成探索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路径、推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是高校天然的历史职责,也是高校融入时代趋势、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和战略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