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苏美祥析台海变局与应对

苏美祥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实习记者 陈思远)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美祥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赖清德抛出所谓“因应五方面威胁”的“17项策略”、《反分裂国家法》现实作用、赖清德“经济台独”危害、特朗普2.0对台政策、两岸和平统一路径等有关问题展开深入解析。

  苏美祥认为,《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法律武器,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台海局势下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夯实了“红线+底线”的威慑效用,拆穿了外部势力干涉台海的种种借口,发挥了“法律+政策”的协同效用。他也指出,赖清德通过强化“敌我对立”叙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融合发展埋下长期隐患,可能导致两岸民众“敌意螺旋”上升,甚至增大台海冲突风险,也可能导致台湾错过大陆发展的机遇,错失两岸融合发展的红利。

  以下是问答全文:

  “法律+政策”双重保障的效用

  中评社:在过去20年,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在《反分裂国家法》这一法律框架下出台了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您认为这些举措对增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从岛内民众的反馈来看,《反分裂国家法》在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方面的成效如何体现?

  苏美祥:《反分裂国家法》自2005年颁布实施以来,在维护国家完全统一,反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外部干涉势力勾连,增进台湾同胞利益福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在大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之下,《反分裂国家法》与大陆惠台利民政策的落实,彰显了“法律+政策”双重保障的效用。   一方面,《反分裂国家法》为推进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法理保障。“台独”分裂势力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极力阻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他们通过所谓的“反渗透法”及“国安五法”,在岛内打压异己、制造“绿色恐怖”,同时不断操弄民粹、炒作“抗中保台”。《反分裂国家法》明确了大陆的“红线”与“底线”,对他们发挥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使他们的一系列动作只能是在岛内自欺欺人,无法动摇两岸关系的大势大局。可以说,这部法律为巩固两岸关系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法理保障,顺应了两岸同胞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

  另一方面,大陆持续推出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给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陆从2018年起陆续推出“惠台31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涵盖经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诸多领域。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在大陆台湾民众的获得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两岸融合发展的红利,同时也对岛内民众展示了大陆的善意与诚意,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显着提升了他们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意愿。那么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惠台政策措施也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台胞在大陆向下扎根、融入在地。而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认识到,两岸好,台湾才会更好,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就是台湾的美好未来。

  从岛内民众的反馈来看,《反分裂国家法》遏“独”和反干涉的政治威慑力是不容小觑的。这让他们看到了大陆原则立场的坚定性,更加有勇气和底气与两股势力开展政治斗争,反制民进党当局破坏两岸关系的卑劣行径。尤其是,2024年最高法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司法意见,更进一步地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打击了“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3月26日国台办网站又开设了“‘台独’打手、帮凶迫害台湾同胞恶劣行径举报专栏”,这可以为台胞抵制“台独”分子迫害、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更为实际的手段。   《反分裂国家法》夯实“红线+底线”的威慑效用

  中评社:20年前,陈水扁当局推动“台独”分裂行径猖獗,“宪政改造”妄图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基于此背景,《反分裂国家法》应运而生。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台海局势下,您认为《反分裂国家法》可以发挥哪些现实作用?

  苏美祥:《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法律武器,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外部干涉势力形成了有力震慑。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台海局势下,《反分裂国家法》的现实意义更大。

  其一,夯实“红线+底线”的威慑效用。《反分裂国家法》明确界定了采取“非和平方式”的三种情形。即:“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台独”实现的可能,今天虽然岛内“台独”势力仍然在竭力破坏两岸关系、并对他们的支持者进行洗脑,但是他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台独”的所谓“终极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他们能做到的只是骗取执政权,能骗一天算一天。

  其二,拆穿外部势力干涉台海的种种借口。外部干涉势力是岛内“台独”势力的主要支持者,长期以“维持现状”、“台湾民意”为借口,支持岛内“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而和平恰恰是台海最大的现状和岛内最主流的民意,《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表明“台独”就意味着战争,不仅揭露了外部干涉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的真实面目,还迫使前者出于自身总体利益,对“台独”势力的挑衅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

  其三,发挥“法律+政策”的协同效用。《反分裂国家法》率先以法律形势明确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为我方处理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提供法律指南。除前面讲到的采用“非和平方式”相关内容外,《反分裂国家法》也规定了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主张实现和平统一;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等内容,这既体现了对“台独”势力及外部干涉势力的强硬态度,也表达出对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一贯关切,这明确了对台政策的发展方向。   赖清德为一党一己谋私利

  中评社:近期,台湾当局加速推动“去中国化”政策,赖清德不断推行“台独”分裂政策,并抛出所谓“因应五方面威胁”的“17项策略”,限制两岸宗教、文化、教育交流,您认为这类行动对两岸关系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苏美祥:这类行动通过强化“敌我对立”叙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融合发展埋下长期隐患。赖清德抛出所谓的“17项策略”明确要求对两岸宗教、文化、学术、教育等交流活动进行严格审查,将大陆定义为所谓的“境外敌对势力”。赖清德当局此类举动的政治图谋相当明显,便是要通过行政手段系统性地切断两岸互动渠道,为其谋求在岛内继续执政铺路。无论这“17项策略”如何包装,均改变不了赖清德为一党一己谋私利的本质。但是,在当下岛内政治氛围下,民进党肆意破坏两岸交流,长此以往,两岸民间互动及情感维系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之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持续的“台独”宣传,一些台湾民众难免上当受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可能进一步出现消极变化,这显然不利于台湾社会的发展和两岸的和平稳定。进一步说,赖清德此举,可能导致两岸民众“敌意螺旋”上升、加剧台海形势的不确定性,甚至增大台海冲突风险。回到务实面,由于赖清德当局煽动“远中”情绪,阻断两岸交流,可能导致台湾错过大陆发展的机遇,错失两岸融合发展的红利,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极其不利。

  多维施策增强台湾青年向心力

  中评社:赖清德提出的“17项策略”中,深化青年学子对大陆的“识读教育”,您认为大陆应该如何应对此类“软性台独”?有何举措可以帮助加强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感?
苏美祥:大陆不妨从法律震慑、文化浸润、情感联结、历史认同等多维度综合施策,以对冲其负面影响,增强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

  其一,强化法律震慑,筑牢反“台独”防线。民进党不断推动“柔性台独”,“独”害台湾青年学子,为绿营培养“人造独”选民。对此,大陆可加大惩“独”措施的威慑力度,进一步界定和细化“台独”举动的具体定义,并且采取强而有力的反制措施,让“台独”分子感到切肤之痛。对长期为民进党当局服务、宣扬“台独”理念的人士或企业,进行盘点和追查,坚决打击其气焰。   其二,持续彰显软实力,破除“台独”错误认知。大陆的影视与游戏产业及社交媒体对台湾青年群体的影响甚巨。诸如《黑神话:悟空》及《哪咤2》等流行文化产品同样对台湾青年群体极具影响力。大陆可顺应民意,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提升他们对岛内的影响力,使民进党当局凭借行政手段也不能将台湾民众屏蔽在大陆文化影响力之外,用鲜活的事实,揭穿民进党的谎言。

  其三,强化两岸青年群体共同文化记忆。青年的两岸观及文化观存在较强的可塑性。在“去政治化”的语境之中,他们在两岸交流中的动能最为强劲。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交流活动、深化融合发展,在扩大传统文化对两岸青年影响力的同时,发挥现代流行文化、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打造两岸青年群体的共同文化记忆,来强化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

  打造具有闽台特色的新形态“文化符号”

  中评社:您曾在文章中指出,“在破除‘台独’势力对两岸关系的政治障碍中,探索两岸同胞以中华文化加深心灵契合变得尤为可贵”,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交流政策不对等又应该如何弥合?

  苏美祥: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首先在于政治壁垒与意识形态冲突。民进党当局长期推动“台独”教育,推行“去中国化”政策,灌输“台独”错误史观,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台湾青年在两岸文化联结层面出现认知断裂的局面。赖清德上台后进一步推动“文化台独”,企图全方位切断两岸的文化、历史及现实联结。其对台湾社会负面效应逐渐在发酵。台湾民众若宣扬大陆文化软实力,或文化产品便会被贴上配合“统战”的标签,甚至面临依“反渗透法”打压。与此同时,在“台独”分裂势力的灌输洗脑之下,部分台湾民众与大陆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认知落差,形成特定的文化认知模式。再者,两岸受制于岛内政治环境,两岸交流机制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都限制了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正面效应的发挥。   弥合交流政策不对等现象,首先要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与融合,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一方面,以大陆特别是福建作为主要阵地,让两岸的传统文化产生其应有的效用,通过非遗保护、青年创业大赛等形式,有效彰显并夯实两岸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现实联结。同时,共同打造具有闽台特色的新形态“文化符号”,在其中融入当代两岸民众的共同生活、共同记忆,特别是鼓励民间组织、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交流、多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和发挥主要沟通角色与力量。

  赖清德“经济台独”将致台湾产业错过大陆发展机遇

  中评社:两岸经济合作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着成果,但赖清德一直在推动与大陆经济脱勾,配合美国组建“非红供应链”,在加强与美西方的经贸合作的同时,重新定位“新南向政策”,以谋求与新南向国家的联结。您认为赖清德此举对两岸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苏美祥:实际上,赖清德此举表面上以台湾经济“安全”为借口,却加剧了台湾产业被掏空的态势。近来,台商在稳定投资大陆的同时,也加速向美、日、欧等地区布局,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外移趋势明显。例如,“台积电”赴美、日、德投资总额达1650亿美元,作为台湾核心竞争力的芯片产业可能会被掏空,同时直接冲击台湾地区的就业与房地产市场,最关键的是,台湾经济因为芯片产业外移而进一步丧失其“自主”性。与此同时,赖清德此举会让台湾付出产业链割裂的代价。台企被阻挠参与大陆高科技产业,导致其丧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比如“台积电”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设厂,就屡屡因为高成本及劳工问题导致工期延误、利润下降。同时赖清德当局一味迎合美西方利益,实际上已经对台湾造成了伤害。我们看到,“台积电”海外投资,直接导致高科技人才的外流,挫伤了台湾岛内的研发动能。

  在台湾当局“新南向政策”方面,也是存在类似的情况。蔡英文时期推出的“新南向政策”效果就非常惨淡,这是因为“新南向国家”产业竞争力与市场容量十分有限,中国大陆的市场难以替代,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大势已是难以扭转的。赖清德如果延续这项政策,用政治手段对抗经济发展规律,结果注定不容乐观,只能波及无辜岛内的产业及基层民众,使他们错过大陆的发展机遇。   美国如意算盘:做大棋子战略资源,让中国统一付出最大代价

  中评社:我们看到,特朗普上任后,急于拉走台积电,且未承诺保护台湾,同时又积极寻求与中国进行元首峰会。您如何看待特朗普2.0时代的对台策略?

  苏美祥:“特朗普2.0”时代,“收缩力量”“降本增效”已成为美国各项战略的核心理念,其在台湾问题上同样表现出减少投入、避免冲突的倾向。特朗普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推动台湾当局加紧扩军备战,同时加码“榨干台湾”,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削弱统一给我方带来的战略收益。换言之,特朗普政府在认识到美国自身实力不足以阻挠中国统一大势的背景下,竭力寻求既抛弃赖清德当局包袱,又不让中国轻松实现统一;既避免爆发中美冲突,又最大限度减弱中国统一对中美实力对比的影响。所以,美国的如意算盘就是,做大并榨干台湾这颗棋子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让中国为实现统一付出最大的代价。美国认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尽量避免战争,客观上存在积极的一面,但是总体上美方台海政策取向具有很大危害性。美方可能进一步放松对赖清德当局的约束和管控,甚至通过纵容赖清德内外极端动作来换取其对美方政策的迎合,美台勾连在深化的同时必然出现转型,这就会增强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

  保持战略定力,深化两岸融合,共促和平统一

  中评社:展望未来,您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路径和关键因素有哪些?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民众、各界人士应如何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苏美祥:我认为,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国家完全统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遏制岛内“台独”势力是不可或缺、相互映彰的两个方面。在大陆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团结广大台湾同胞,汇聚起两岸民众的磅礴力量,共同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未来大陆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针对两岸形势的变化出台更多政策性、制度性举措,为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谋福祉。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需要久久为功。在这个过程中,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必然看清历史大势,主动维护自身权益,共同反制“台独”分裂势力实行的“绿色恐怖”;两岸同胞在携手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持续强化民族认同,勇于抵制并揭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破坏两岸关系的各种图谋,共同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

苏美祥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实习记者 陈思远)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美祥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就赖清德抛出所谓“因应五方面威胁”的“17项策略”、《反分裂国家法》现实作用、赖清德“经济台独”危害、特朗普2.0对台政策、两岸和平统一路径等有关问题展开深入解析。

  苏美祥认为,《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法律武器,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台海局势下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夯实了“红线+底线”的威慑效用,拆穿了外部势力干涉台海的种种借口,发挥了“法律+政策”的协同效用。他也指出,赖清德通过强化“敌我对立”叙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融合发展埋下长期隐患,可能导致两岸民众“敌意螺旋”上升,甚至增大台海冲突风险,也可能导致台湾错过大陆发展的机遇,错失两岸融合发展的红利。

  以下是问答全文:

  “法律+政策”双重保障的效用

  中评社:在过去20年,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在《反分裂国家法》这一法律框架下出台了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您认为这些举措对增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从岛内民众的反馈来看,《反分裂国家法》在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方面的成效如何体现?

  苏美祥:《反分裂国家法》自2005年颁布实施以来,在维护国家完全统一,反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外部干涉势力勾连,增进台湾同胞利益福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在大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之下,《反分裂国家法》与大陆惠台利民政策的落实,彰显了“法律+政策”双重保障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