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塑消费格局:国产替代与多元进口并行

中国消费者认为牛肉选择范围广,美牛极易被替代。(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此次关税战背景下,美货“光环”褪色,优质国货已在多个品类中成为优先替代品。加之随着中国和贸易友好国关系升温,进口渠道更加多元,国产替代与多元进口并行,消费者信心依然坚挺。此外,消费者亦未出现任何“囤美货”现象。不少人坦言,现在内地购物选择极其丰富,“就算少了美国产的,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4月18日晚,香港文汇报记者来到上海以美国商品丰富着称的山姆超市走访。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店内美国原产地商品不再是货架上的主角,反而中国的国产商品与来自其他多国的进口商品琳琅满目。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水果货架前发现,国产替代正在重塑消费格局。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美国水果在华出口面临更高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消费偏好和供应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份额,美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大幅下降。

  品质上乘国产水果受欢迎

  香港文汇报记者看到,消费者争相购买一款产自云南的大颗蓝莓。这款蓝莓虽源自美国品牌,但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种植,且以果粒大、品质高着称。自2020年起,中国在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蓝莓生产国。目前,内地超市销售的优质蓝莓几乎全部来自本土供应链。与此同时,美国水果的份额却持续下滑,山姆超市内原产地是美国的水果种类并不多,仅有的几款比如新奇士橙等也吸引力平平,赣南脐橙、四川资中血橙等都是品质上乘的国产替代品。同时,随着中国自贸政策的推进,加速了泰国、智利、越南、新西兰、秘鲁、柬埔寨等与中国友好贸易国家的水果进口节奏。

  国产牛肉崛起 更合国人口味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导致进口的美国牛肉涨价,但许多国内消费者表示“无感”,因为“美牛并非不可替代”。一位顾客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平时购买美国牛肉不多,更爱澳洲和日本的牛肉,内蒙古草饲牛肉也非常不错,国产牛肉更精瘦,口感更清爽,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据阿根廷《国家报》统计,2024年中国进口的287万吨牛肉中,76%来自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美牛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关税调整,其市场份额势必将进一步压缩。

在上海一家山姆超市内,云南产的大颗蓝莓受到消费者抢购。(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专家:美货退出对华影响不大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消费者对美国商品本就非刚需,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国产替代消费品正成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支柱。中国市场有广度、有深度、更有韧性,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自主可控的消费升级之路。

  “即使美国商品退出中国市场,对中国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影响并不大。许多美国产品本就属于小众高端品类,对普通消费者不存在刚需。相反,中国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可以说,美国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影响远比中国失去美国产品更为深远。”谭浩俊还提及多元进口举措,“像牛肉、农产品等品类,几年前已经开始大量从巴西等南美新兴市场进口,品质不输美国产品,供应链也更加多元化及稳定。”上述应对举措证明,就算这场关税战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中国有足够能力消化压力。

  部分美商家承诺不涨价 担忧被中国市场抛弃

  在美国发动关税战后,不同于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恐慌”或“抢购潮”,中国消费者表现出更加冷静和理性。这一现实令许多美国企业的焦虑迅速蔓延——他们担心的不是涨价本身,而是被中国市场彻底边缘化。

  在超市保健品专区,促销员正在清仓一款原产美国的氨糖片,现场消费者却并不买账。有消费者表示,类似成分的国产产品价格只有其三分之一。随着国产品牌质量的提升,国产替代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越来越多人的“首选项”。

  美产化妆品本就因消费者审美迭代、渠道变革等因素在中国接连受挫,如今,关税调整更令其“雪上加霜”,美系产品正失去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关注度。而美妆巨头雅诗兰黛其2024财年多次显示中国市场表现不佳,亚太区销售额整体下滑超10%。据《2024中国美妆行业白皮书》统计,超60%中国消费者愿意购买国货美妆产品。

  另外,多家美国进口宠粮品牌近期纷纷对外承诺“不涨价”,显然担心因价格波动被消费者抛弃。从市场数据来看,内地进口宠粮整体份额正在缩减,而国产品牌则强势上行,逐步打破由海外品牌垄断的局面。

中国消费者认为牛肉选择范围广,美牛极易被替代。(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导,此次关税战背景下,美货“光环”褪色,优质国货已在多个品类中成为优先替代品。加之随着中国和贸易友好国关系升温,进口渠道更加多元,国产替代与多元进口并行,消费者信心依然坚挺。此外,消费者亦未出现任何“囤美货”现象。不少人坦言,现在内地购物选择极其丰富,“就算少了美国产的,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

  4月18日晚,香港文汇报记者来到上海以美国商品丰富着称的山姆超市走访。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店内美国原产地商品不再是货架上的主角,反而中国的国产商品与来自其他多国的进口商品琳琅满目。

  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水果货架前发现,国产替代正在重塑消费格局。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美国水果在华出口面临更高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消费偏好和供应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份额,美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大幅下降。

  品质上乘国产水果受欢迎

  香港文汇报记者看到,消费者争相购买一款产自云南的大颗蓝莓。这款蓝莓虽源自美国品牌,但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种植,且以果粒大、品质高着称。自2020年起,中国在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蓝莓生产国。目前,内地超市销售的优质蓝莓几乎全部来自本土供应链。与此同时,美国水果的份额却持续下滑,山姆超市内原产地是美国的水果种类并不多,仅有的几款比如新奇士橙等也吸引力平平,赣南脐橙、四川资中血橙等都是品质上乘的国产替代品。同时,随着中国自贸政策的推进,加速了泰国、智利、越南、新西兰、秘鲁、柬埔寨等与中国友好贸易国家的水果进口节奏。

  国产牛肉崛起 更合国人口味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导致进口的美国牛肉涨价,但许多国内消费者表示“无感”,因为“美牛并非不可替代”。一位顾客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平时购买美国牛肉不多,更爱澳洲和日本的牛肉,内蒙古草饲牛肉也非常不错,国产牛肉更精瘦,口感更清爽,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据阿根廷《国家报》统计,2024年中国进口的287万吨牛肉中,76%来自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美牛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关税调整,其市场份额势必将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