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陕西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中评社北京4月5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4月4日上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乙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庄重举行。多家媒体对典礼进行全程直播,与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人文初祖,凝聚民族共识。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等代表出席了祭祀大典。
轩辕黄帝祭祀大典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集体记忆。这一肇始于先秦、成制于汉武的国家祀典,历经唐宋元明清历朝锤炼,已升华为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共溯文明之源的重要文化盛事。值得关注的是,自2024年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率团"破冰"参祭后,黄帝陵更添两岸友谊的新内涵,跃升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文化地标。
上午9时20分,全球媒体联动,公祭典礼正式开启。本届典礼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公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首次同步实施《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进一步推动黄帝陵保护工作法治化。典礼共设九项议程。
公祭典礼在肃穆的击鼓鸣钟声中拉开序幕,全体肃立,表达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敬意。其后,声乐团与现场千余名代表齐声高歌《黄帝颂》,颂扬黄帝开创华夏文明的功绩。来自各省区市、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代表依次敬献花篮,表达纪念与追思。陕西省省长赵刚恭读祭文,回顾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历程,凝聚中华共同体意识。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全体人员向轩辕黄帝像三行鞠躬礼,跨越时空致敬人文始祖。典礼以乐舞告祭结尾,现场编钟古磬与现代交响共鸣,“龙飞中华”蜿蜒盘桓在祭祀广场中央,在人们的注视下,舞龙由黄帝陵方向“飞”向远处的天空,幻化出巨龙腾霄的壮丽图景。典礼结束后,嘉宾依次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慎终追远。
跟随嘉宾的步伐,可见黄帝陵内八万株千年古柏苍翠如云,其中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尤具传奇。这株树围十米、树龄逾五千载的“世界柏树之父”,虬枝如龙鳞斑驳,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至今仍傲立桥山之巅。其根系深扎黄土,枝干直指苍穹,恰似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绕过手植柏,又可见轩辕庙西侧傲立的"挂甲柏"。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挂甲柏"以树身密布甲胄状斑痕闻名遐迩。相传汉武帝元封年间北征匈奴凯旋,在此驻跸祭祖时将铠甲悬挂柏树,竟在树干烙下纵横交错的鳞状纹路。这株树龄逾两千年的周柏虬曲嶙峋,树皮裂隙间铜钱状斑痕至今清晰可辨,经检测实为柏树特殊泌胶现象形成的天然结晶,却因附会"武帝挂甲"传说,成为了见证中华武德文脉交融的活态文物。轩辕庙碑亭东侧,亦可见碑刻春秋、翰墨传薪。从汉武帝驻跸祭祖的"挂甲柏"传说,到孙中山手书"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民族自信;从1937年国共同祭的烽火盟誓,到港澳回归碑上"紫荆莲花并蒂开"的时代注脚,每一块碑石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印证着多民族政权对华夏始祖的文化认同。当海内外中华儿女轻抚清康熙帝御制祭文碑上的满汉合璧刻痕,触摸的不仅是冰凉的青石,更是一部用刀笔写就的中华共同体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