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蓉语中评:26条加速两岸融合发展
中评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海涵)自11月4日“26条措施”出台以来至今,已近月余,两岸各界对“26条措施”的讨论层出不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两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台26条”有四大亮点,分别是:政策目标明确、政策内容聚焦、紧跟时代潮流、受惠对象广泛。“惠台26条”是在两岸关系面临紧张态势下持续推动民间交流、商贸往来、文教合作的重要纽带,是大陆向台湾同胞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惠台26条”以及其他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颁布、落实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在陆台胞融入式发展进程,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拉近他们与大陆同胞的心理距离。
张宝蓉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1月4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惠台26条”),体现出如下四大亮点:一是政策目标明确。“惠台26条”突出强调“同等待遇”这一政策目标,即强调台企与陆企一样,可同等参与中国大陆重大技术、移动通信、资源经济、航空货运、主题公园、融投资、贸易救济等方面的投资和建设,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强调台胞可在民生方面享有与大陆民众同等的待遇,破除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二是政策内容聚焦。“惠台26条”将政策内容聚焦到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在陆台企的市场准入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台胞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民生议题,如台胞境外救助、农业合作、购房、文艺展演、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台生就学和体育交流等。政策惠及之处具体而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三是紧跟时代潮流。“惠台26条”紧跟当前大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新趋势,譬如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城市垃圾资源利用、主题公园与旅游设施等,都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大有可为、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在这些领域开放台资享有同等待遇,有助于实现台商投资与新兴经济的无缝对接。四是受惠对象广泛。“惠台26条”目标受益群体广泛,包括在陆台商、台师、台生、台干、就业创业台青及其他广大在大陆生活、发展的台湾同胞,以及台湾岛内民众和境外台胞,充分凸显大陆惠台政策无边界、人性化的政策考量。
张宝蓉认为,“惠台26条”是在两岸关系面临紧张态势下持续推动民间交流、商贸往来、文教合作的重要纽带,是大陆向台湾同胞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惠台26条”以及其他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颁布、落实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在陆台胞融入式发展进程,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拉近他们与大陆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也会对岛内台湾民众产生“蝴蝶效应”,带动台湾各行各业产生连锁反应,吸引越来越多不同界别、党派、行业、职业、阶层的台湾同胞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大潮中来,进而为两岸关系发展夯实民间基础。
“惠台26条”曾一度遭到民进党当局诋毁和抹黑,对此,张宝蓉说,“惠台26条”的发布引发岛内各大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介的广泛关注。民进党执政当局与岛内绿色媒体采取一贯的批评反对态度,对“惠台26条”进行曲解和抹黑,认为“惠台”实则“锁台”“穷台”和“压台”,试图通过各种概念化解读和情绪化表达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惠台政策的观感,降低台湾民众赴大陆交流合作的意愿,以此在两岸民间交流中营造敏感和紧张的气氛,阻扰、抵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同时,也不排除民进党当局和部分“台独”人士会将惠台政策与岛内日趋激烈的选情相互捆绑,设置各种议题大肆炒作。对此,我想继续强调,民进党当局所持的“政治至上”思维不可行;“仇视对立”情绪不可行;“消极防堵”策略更不不可行。从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西进”大陆的热潮可见,民生与发展才是台湾民众最为重视的。中国大陆持续发布和落实的惠台政策始终以维护和促进台湾民众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其政策目标与台湾民众的期待不谋而合,是真正想台湾民众之所想的有力举措,任何恶意干扰和抵制都无法破坏两岸同胞对于融合发展的强烈诉求。
中评社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海涵)自11月4日“26条措施”出台以来至今,已近月余,两岸各界对“26条措施”的讨论层出不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两岸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台26条”有四大亮点,分别是:政策目标明确、政策内容聚焦、紧跟时代潮流、受惠对象广泛。“惠台26条”是在两岸关系面临紧张态势下持续推动民间交流、商贸往来、文教合作的重要纽带,是大陆向台湾同胞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惠台26条”以及其他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颁布、落实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在陆台胞融入式发展进程,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拉近他们与大陆同胞的心理距离。
张宝蓉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1月4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惠台26条”),体现出如下四大亮点:一是政策目标明确。“惠台26条”突出强调“同等待遇”这一政策目标,即强调台企与陆企一样,可同等参与中国大陆重大技术、移动通信、资源经济、航空货运、主题公园、融投资、贸易救济等方面的投资和建设,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强调台胞可在民生方面享有与大陆民众同等的待遇,破除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二是政策内容聚焦。“惠台26条”将政策内容聚焦到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在陆台企的市场准入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台胞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民生议题,如台胞境外救助、农业合作、购房、文艺展演、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台生就学和体育交流等。政策惠及之处具体而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三是紧跟时代潮流。“惠台26条”紧跟当前大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新趋势,譬如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城市垃圾资源利用、主题公园与旅游设施等,都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大有可为、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在这些领域开放台资享有同等待遇,有助于实现台商投资与新兴经济的无缝对接。四是受惠对象广泛。“惠台26条”目标受益群体广泛,包括在陆台商、台师、台生、台干、就业创业台青及其他广大在大陆生活、发展的台湾同胞,以及台湾岛内民众和境外台胞,充分凸显大陆惠台政策无边界、人性化的政策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