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网约车合法化是大势

图1 香港社交媒体涉的士抗议讨论的关注度及当中有关网约车部分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3月27日电/近年来,随着网约车在香港日趋普及,网约车与传统的士之间的矛盾日益升温。的士业界为抵制俗称“白牌车”的网约车,曾多次发起罢驶、请愿等抗议行动。今年2月,的士业界再酝酿发起罢驶行动,要求政府取缔网约车。虽然是次行动最后以的士业界宣布取消告终,但有关网约车合法化以及如何改善的士行业乱象等问题,近期却再度在香港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服务素质饱受诟病的传统的士,香港主流民意明显对网约车持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绝大多数舆论都倾向支持网约车合法化,认为此举虽动摇了小部分的士牌主的利益,但却有利于向的士行业引入竞争,对广大乘客、的士司机群体、以及香港社会整体都具有巨大裨益。

  自从2014年网约车平台Uber进军香港以来,传统的士与网约车之间的纷争就开始拉开帷幕。至今已逾十载,Uber等网约车平台虽仍游离于灰色地带,未取得合法运营的正式资格,但在过去这些年来却持续发展壮大,已成长为一个对传统的士构成较大威胁的竞争对手。这也导致传统的士近年来对网约车的敌意与日俱增,以取缔网约车为诉求的抗议行动屡见不鲜。

  如图1所示,社交媒体有关的士抗议的讨论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网约车议题,后者在前者多个关注度峰值中的占比都高达六成以上,包括最近在今年2月曾试图发起的罢驶行动,以及在2023年12月原定于大埔林村展开、但最终因场地问题而取消的罢驶等。近年来,的士业界的罢驶行动愈趋频繁,而其在香港社会所引起的能见度也明显攀升,上月未能成行的罢驶更令涉的士抗议讨论的关注度登顶自2017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可见,传统的士与网约车之间的矛盾已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越来越多市民也开始认识到,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要务之一。

图2 2015至2024年的士平均每日载客量及其在公共交通载客量中的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传统的士为何对网约车有如此之大的怨气呢?若从的士业界的角度出发考量,也能理解他们的不满并非全然无的放矢。由图2可见,近十年来,的士的平均每日载客量长期处于下行趋势,2024年该项数据已较2015年缩水近三成;而的士载客量在整体公共交通中的占比,也从十年前的7.7%跌至最新的5.8%。地铁、巴士等大众运输工具的日趋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网约车对的士原有客群的抢夺亦不容忽视。据Uber、滴滴出行、Tada等多个网约车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港已有多达26万名以上的网约车司机,数目已远超约20万名持有有效执照的的士司机。

图3 自2020年以来香港市区与新界的士牌价变化及社交媒体对其走势的悲观情绪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此外,网约车的兴起,不仅在生意额上蚕食传统的士,同时也导致的士牌照的价值蒸发。全港目前共有18163个的士牌照,获签发的士牌照之人士有权拥有及经营的士,具有网约车所欠缺的合法运营出租车业务的资格。由于的士牌照的数目长期固定,因此其意义绝不仅一纸运营执照那么简单,在不少人眼中是可供炒卖的投资产品。过去几十年,的士牌照曾一度书写只涨不跌的神话,于2015年更曾升穿700万的高位。但随着网约车近年来日趋普遍,社会上要求将其合法化的声音愈益高涨,传统的士的垄断地位开始受到动摇,而的士牌照的价格也因此不断萎缩,至2025年市区与新界的的士牌价已分别跌至280与205万。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对的士牌价走势的悲观情绪指数则拾级而上,尽管2023年全面通关后,再次上升的旅客人数对出租车业务的复苏有所带动,但也没能扭转舆论对传统的士行业必将走向式微的消极看法(见图3)。

图4 2015至2023年每辆的士的平均保费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除了来自网约车的直接冲击外,的士业界自身还面临着运营成本大增所带来的挑战。据图4所示,作为的士主要运营开支之一的保费,自2020年起开始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至2023年综合保险与第三者保险的增幅,已分别较2019年时大涨近五成七与五成六。虽然有部分言论指出,不少的士司机为了多载几轮乘客往往不惜鲁莽驾驶,造成的士涉及伤亡的交通意外率在所有车辆类别中居于首位,故认为保险公司增加的士保费实在无可厚非;但在乘客量日益减少的不景气环境下,保费的节节攀升无疑会令的士业界的担子百上加斤,而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其对不需承担高额保费的网约车的怒火。

图5 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较高负面情绪总量的的士业界现象(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不过,尽管瞭解的士业界当前所处的困境,大多数市民却表示并不能对其产生共情,更无法接受其要求取缔网约车的霸道诉求。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士长年来都垄断出租车市场,故欠缺足够的诱因提升对乘客的服务水平,部分的士司机的违规行为不仅多年来未有改善,近年还出现不断扩散蔓延的恶化趋势,因此很多市民都对的士业界积攒了一肚子的怨言。图5展示了在社交媒体录得较高负面情绪总量的的士业界现象,可见除了近年来频繁加价一项外,其余全部都与的士司机本身的服务质量相关。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的士司机的服务态度,很多网民都表示乘坐的士只预期能得到最低限度的基本运输服务,不会奢望的士司机能对其以礼相待,更分享了不少曾经被的士司机大声呵斥、责骂的不愉快经历。其次,的士司机嫌路程太远或太近、不接过海乘客或只接过海乘客等挑客拒载行为,也备受舆论诟病。另部分市民还反映,在游客区较常碰到的士司机不按计程表收费、滥收车资的违规做法,批评这种专向游客开刀的宰客行为有损香港的旅游形象。此外,较多观点也对大部分的士只接受现金的单一收费方式有所微言,指其与接受包括电子支付等多元化付费方式的网约车相比明显欠缺竞争力,质疑的士司机之所以只接受现金支付是为了隐瞒税务状况、很可能牵涉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

图6 香港社交媒体涉黑的议题的舆论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针对前述多种违规失德的黑的现象,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也有所动作,当中引发较广泛热议的要数2023年12月立法会三读通过的《的士司机违例记分制草案》(见图6),该法案规定的士司机若涉及滥收车费、拒载等行为即可被记分,两年内满15分将被取消驾驶出租车的资格。2024年9月22日,的士司机违例记分制正式生效,至今已实施近半年。不过,不少市民表示,尽管违例记分制对的士司机有一定的阻吓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的士业界服务水平低下的劣质文化,唯有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才是长远之策。

图7 自1961年以来香港的士牌照总数及每千人口的士牌照数目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从图7可见,自1997年以来,香港的的士牌照总数就长期维持在18000左右的水平,并无根据人口上升的实际状况而因应作出调整,这便导致每千人口的的士牌照数目在过去几十年来不断下滑。可以想见,若没有网约车的补充,出租车服务的实际供给,早已跟不上市民点对点的出行需求,足见出租车市场内的整体竞争明显不够充分。

图8 香港社交媒体对网约车与传统的士的好感度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因此,面对传统的士仰仗卖方市场便有恃无恐的恶劣服务,不少人都更加愿意选择服务体验更佳、乘客反馈机制更好的网约车平台。如图8所示,自2017年以来,社交媒体对网约车的好感度基本维持在50~60左右的水平,而对于传统的士的好感度则长期处于50的合格线以下,近年来更持续下探,有跌穿30的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主流民意迫切希望网约车平台能尽快以合法、正当的身份进入出租车市场,透过与传统的士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图9 香港社交媒体关注度较高的网约车平台合法化可带来的好处(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由图9可见,除了前述促进公平竞争、改善乘客体验等好处外,社交媒体认为网约车平台合法化后,还能有利于在出租车行业层面,向游客展示香港好客热情、宾至如归的正面旅游形象。此外,也有部分舆论认为,网约车合法化将令先进科技融入更多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有利于香港建设智慧城市,也与特区政府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相符。

  另外,不少声音指出网约车合法化,对的士司机而言并不必然意味着是坏消息,相反还可能增加司机群体的整体收入。这类观点认为网约车对的士业界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令的士牌资产价值缩水之上,但拥有的士牌的牌主仅是传统的士业界群体中的少数,并不能代表占大多数的不具备的士牌、需向的士牌主承租的士的司机。网约车实现合法化后,必然将倒逼传统的士业界作出改革,届时司机承租的士的费用或在网约车平台的竞争下逐步减少;而一些致力于改善自身服务素质的的士司机,也有可能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多顾客青睐,从而赚取更可观的收入。

  中评智库认为,在网约车基本已全球普及的大潮下,给予其在香港正当运营的合法地位乃大势所趋,也符合绝大多数市民的呼声与诉求。网约车的合法化,短期内或许会对传统的士业界造成一定冲击,但这项改革的落实长远而言将会取得利远大于弊的积极成效,不仅能便利市民的出行有助于改善民生,也将切实扭转出租车行业所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我们支持特区政府顺应主流民意,积极推动网约车合法化的进程,希望特区政府能以大部分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先,敢于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撬动少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从而为出租车行业打开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竞争的崭新局面。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香港社交媒体涉的士抗议讨论的关注度及当中有关网约车部分的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3月27日电/近年来,随着网约车在香港日趋普及,网约车与传统的士之间的矛盾日益升温。的士业界为抵制俗称“白牌车”的网约车,曾多次发起罢驶、请愿等抗议行动。今年2月,的士业界再酝酿发起罢驶行动,要求政府取缔网约车。虽然是次行动最后以的士业界宣布取消告终,但有关网约车合法化以及如何改善的士行业乱象等问题,近期却再度在香港社会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香港社交媒体数据以及官方机构统计数字后得出结论:相较于服务素质饱受诟病的传统的士,香港主流民意明显对网约车持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绝大多数舆论都倾向支持网约车合法化,认为此举虽动摇了小部分的士牌主的利益,但却有利于向的士行业引入竞争,对广大乘客、的士司机群体、以及香港社会整体都具有巨大裨益。

  自从2014年网约车平台Uber进军香港以来,传统的士与网约车之间的纷争就开始拉开帷幕。至今已逾十载,Uber等网约车平台虽仍游离于灰色地带,未取得合法运营的正式资格,但在过去这些年来却持续发展壮大,已成长为一个对传统的士构成较大威胁的竞争对手。这也导致传统的士近年来对网约车的敌意与日俱增,以取缔网约车为诉求的抗议行动屡见不鲜。

  如图1所示,社交媒体有关的士抗议的讨论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网约车议题,后者在前者多个关注度峰值中的占比都高达六成以上,包括最近在今年2月曾试图发起的罢驶行动,以及在2023年12月原定于大埔林村展开、但最终因场地问题而取消的罢驶等。近年来,的士业界的罢驶行动愈趋频繁,而其在香港社会所引起的能见度也明显攀升,上月未能成行的罢驶更令涉的士抗议讨论的关注度登顶自2017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可见,传统的士与网约车之间的矛盾已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越来越多市民也开始认识到,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要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