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26条惠台措施意涵评析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以“大陆颁布26条惠台措施的意涵与影响”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11月20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邀请五位北京涉台智库专家学者围绕26条惠台措施的意涵、特点、亮点,从31条到26条的变化与影响,以及对落实和完善惠台政策有何建议”等,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评论员有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义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冠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吴维旭。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26条措施”同“31条措施”一样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思路下的具体措施,是两岸融合发展理念和政策的进一步落地。“26条措施”在当前形势下推出,表明大陆的政策立场,就是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不会因岛内政局变化而受阻隔、被逆转、被迟滞。无论岛内政治格局如何变化,大陆始终能够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发展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两岸融合发展、同等待遇政策落实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方面。未来大陆还会继续推出更多类似的惠台措施,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贯彻和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冠华表示,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和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对台重要论述;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重要主张,强调“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优先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无论是“31条措施”还是“26条措施”,都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促进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重要举措,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强台胞获得感将有重要促进作用。相信以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台胞台企的诉求,大陆还会出台更多措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张冠华指出,“26条措施”有许多新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优先让台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在“26条措施”中,大陆把富有市场发展潜力、商机庞大的产业领域优先推出来让台商参与,比如5G领域。二是切实让台湾民众增加获得感。“26条措施”中的很多条都照顾到了台胞台企的实际需求,解决台胞台企面临的现实问题,切实反映了“中国人帮中国人”。三是,台胞台企在大陆的同等待遇范围明显扩大,机遇更多,保障更充分。
张冠华认为,大陆不断推出的同等待遇措施,将有力地促进两岸的融合发展,也会给越来越多的台胞台企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下,大陆对推出的许多惠台措施,受到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停摆的限制,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扩及岛内的企业和民众,更多只能是单向地、从大陆可操作的层面来实施,因此受惠更多的是在大陆经营、工作、生活、学习的台企和台胞,要使更广大台湾企业和同胞享受到两岸融合发展红利,还仰赖两岸关系能否维护和平发展格局,以及能否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认为,惠台26条措施是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政策措施,是系统性的,与之前的惠台31条、两岸和平发展、两岸融合发展都是一体的。从26条的具体内涵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岸的经济融合,特别是对台湾经济融入大陆经济的着力比较多;另外一方面是生活融合,就是台胞如何在大陆完成职业规划,如何在大陆进入社会生活,也就是完成在大陆生活台胞的大陆化。
陈星表示,惠台26条措施进一步利好台胞在大陆的生根与转型。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台商迫切面临转型的问题,以前传统的加工、代工的经济模式随着大陆生产要素的逐渐变化也要转型,向着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在26条措施中可以看到,前面的13条主要集中在经济层次,前6条是说台商在大陆的经营空间、生存空间是扩大的;第7到9条是加强对台资企业的保护,包括解决救济、融资的问题等;第10到13条涉及台企在大陆投资权益扩大的问题。这些措施的推出对于台商、台企迫切需要转变经营模式、经营思维的情况下,可以起到比较强的推动作用。
陈星说,后13条措施为台胞融入大陆生活提供了进一步便利。惠台31条解决的是很多具体的个人问题,比如台胞证的发放,在银行办理存款等,但是26条涉及到台胞在大陆的职业规划、生活规划,以及如何完成和大陆居民同等待遇、居民权利一致的过程,这些规定是沿袭31条的规定,进一步促进两岸融合,特别是让在大陆生活的台胞进一步融合到大陆的生活中。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义虎表示,26条的发布是两岸融合发展理念和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两岸融合发展可视为和平统一的现实路径。在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中,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和平发展,特别是两岸各领域密切的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两岸关系发展已经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是,在民进党执政的条件下,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必须开辟与台湾民众直接往来交流和经济社会融合的新发展道路,而通过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拓展两岸和平统一之路正变得越来越现实。
李义虎说,正是在新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论述。习近平强调,“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在经济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提升两岸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拓展产业合作,加快扩大双向投资,深化金融服务业合作维护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并强调,两岸经济合作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在社会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促进两岸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特别是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论述,为我们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明确了努力目标和方向,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意义重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认为,2019年两岸关系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新旧矛盾叠加,内外挑战并存,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美国频打“台湾牌”,民进党当局为了拼选举煽动“反中仇中”、炒作“芒果干”,两岸关系呈现敏感期、调整期和风险期三期叠加的状态。11月4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大陆在两岸关系面临内外多种复杂挑战的背景下,落实两岸同胞同等待遇的重要新举措,展现大陆坚持交流红利惠及民生,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的政策方向。
谢郁表示,第一,“26条措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1.2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第二,“26条措施”是“两岸同胞同等待遇政策体系”的又一次新举措。在当前形势下推出,表明大陆的政策立场,就是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不会因岛内政局变化而受阻隔、被逆转、被迟滞。无论岛内政治格局如何变化,大陆始终能够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发展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两岸融合发展、同等待遇政策落实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方面。无论明年选举结果如何,大陆都将继续进行同等待遇政策后续的推出和融合发展的深化;第三,“26条措施”是对民进党当局一系列逆向“修法”、阻断两岸交流、损毁两岸红利的有力反制;第四,体现了大陆执政为民的政策初衷。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维旭表示,“26条措施”是惠台政策的延续和调整,体现了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对去年出台的“31条”的升级和补充。在“26条措施”中,能体现出来对于台湾民心的把握,很多措施都致力于使台湾民众有感,同时在政策设计上更加接地气。
他表示,从2016年之后,大陆对台政策延续着单边性,但同时又具有双边的意涵。两岸的公共权力机关目前虽没有直接性的来往,但不管台湾内部局势发生什么变化,大陆总是陆陆续续推出一系列惠台措施。大陆方面具有政策主动性,政策主动权是在大陆一方,这也体现了大陆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因为大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的基础。
吴维旭认为,“26条措施”的颁布释放出了三个信号,一是对地方政府的信号。很多惠台措施的落地其实是在地方政府的层面。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有一个心理预期,即无论是“26条措施”还是“31条措施”其落实都是因地制宜的,同时要重视台资企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台胞台企的信号。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和平稳定的,在台湾局势、两岸局势、国际局势的波动之下,政策的连续性会给台胞台企以安全感。三是给岛内的信号。“31条”和“26条”所构成的政策体系自然而然地就会给岛内政党设定一个比较高的标准,现在及未来大陆对台的政策体系是可以落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的,岛内的主要政党的两岸政策一般而言就会受到大陆对台政策的牵引。
主持人、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总结时说,今天几位嘉宾都是北京重要级涉台智库的专家学者,对大陆不久前颁布实施的26条惠台措施的意涵,作了多角度的分析评论,认为26条措施反映了大陆的的政策方向,是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具体作为;对26条措施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也作了深入的分析与解读。与会嘉宾都认为,大陆未来一定还会逐步推出更多有利于台商台企、有利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还就如何落实和完善惠台政策、更有效地推动两岸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中评社报道组:张爽 海涵 林艶 黄莎)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中评社报道组)以“大陆颁布26条惠台措施的意涵与影响”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11月20日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邀请五位北京涉台智库专家学者围绕26条惠台措施的意涵、特点、亮点,从31条到26条的变化与影响,以及对落实和完善惠台政策有何建议”等,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评论员有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义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冠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郁,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吴维旭。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26条措施”同“31条措施”一样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理念思路下的具体措施,是两岸融合发展理念和政策的进一步落地。“26条措施”在当前形势下推出,表明大陆的政策立场,就是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不会因岛内政局变化而受阻隔、被逆转、被迟滞。无论岛内政治格局如何变化,大陆始终能够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主导和引领的作用,发展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两岸融合发展、同等待遇政策落实和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方面。未来大陆还会继续推出更多类似的惠台措施,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贯彻和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