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论:26条为两岸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
中评社上海11月11日电(作者盛九元)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理论的创新发展。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继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会同29个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11月4日,在南京举行的紫金山峰会上,政协主席汪洋宣布由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经商中组部等20个部门推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引发两岸和海外的积极回应。
当前,随着祖国大陆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两岸交流合作的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已是呈现不可逆转的态势,和平统一在既有基础上不断推进。在新的形势下,26条的出台,为两岸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一、两岸融合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1、中国大陆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台胞的吸引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启动,其中最显着的变化就是祖国大陆经济发展方式将从高速度向高品质转变,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的品质、效率和动力变革。在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祖国大陆以供给侧改革为先导,相继推出“互联网+”、“智慧城市”、“健康中国2030”等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区稳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已经释放出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商机。大陆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实现“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讲话提出,“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两岸要应通尽通”;“我们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只要两岸同胞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以情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可见,在祖国新一轮发展将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有效支撑。台胞和台企可以在这一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参与感。
2016年5月以来,民进党凭藉其完全执政优势不断扩张政治权力,对国民党开展一系列政治打击,同时不遗余力的打击和迫害统派政党,持续拉高两岸对抗与对立,全方位的恶化了岛内政治经济生态,导致民众对民进党的厌恶情绪不断加剧,“讨厌民进党”成为台湾社会的基本共识。这是民进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惨败的关键因素,但民进党并未汲取教训,依旧凭藉执政优势,刻意回避“九合一”选举中的“公投”结构,继续在政治、司法、社会、环保、同性婚姻等方面按照既定政策推进,引发台湾社会的高度质疑,相关抗议游行活动连绵不绝,民间社会对立、仇视、撕裂情绪高涨,民众对台湾政治的失望与不满情绪不断攀升,青年人到大陆寻求发展的数量与日俱增。
3、大陆坚定的“反独”立场与“促进融合发展”政策,推动岛内民意发生积极变化
自2016年5月以来,民进党执政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拒绝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使2008年以来所形成的和平发展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受民进党当局限制性政策和岛内政治氛围影响,大陆居民赴台人员急剧减少,岛内旅游业生态急剧恶化,基层民众不满情绪高涨。与此同时,民进党当局执意推行“去中国化”,试图采取“联美亲日抗中”路线,“希望国际社会联合台湾一起制约中国(大陆)”,还不断提升对美关系层级、强化台美军事合作和军购力度,严重损害国家主权。面对民进党当局的挑衅,大陆一方面坚定的开展“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持续推出影响力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政策,惠及台湾基层民众,为在大陆学习、生活、创业、就业的民众提供同等待遇,率先让台湾同胞享有大陆发展的机遇、共享和平红利,相关举措集中体现在“31条”及各地推出相关实施细则方面;又在31条出台一年后再推出26条。大陆的上述做法引发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积极反思,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对和平统一的认同度有所上升。岛内多项民调显示,有超过四成九的台湾民众认为未来两岸最终会统一,且有近六成五的民众认为两岸和平统一对台湾最为有利;认同“九二共识”的比例也保持在四成以上;台湾青年愿意来大陆发展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大陆近年推出一系列包容、善意、普惠的融合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大陆对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的“磁吸效应”,特别是以往被一些人称为“天然独”的台湾新世代对大陆的好感度屡创新高。在这种情况下,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已经成为深化两岸合作、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实现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方式和路径。随着26条的出台,民众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期待将进一步提升。
26条措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31条、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可以说,26条与31条是一脉相承的,是“融合发展”、“以民为本”和“与时俱进”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同等待遇和关注台湾民众福祉的新起点和新发展。
1、26条的基本内容
26条基本依循31条的政策脉络,在国际、国内和两岸新的情势下,在31条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相关内容将31条在政策上进一步具体化、在涉及范围和领域上进一步拓宽,同时进一步落实保障台胞权益的内容和方式。
在具体内容上,26条包括为台湾企业和台胞提供同等待遇的相关内容各13条措施。其中,在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13条措施方面,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支持和推进台湾企业的转型升级、深化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包括台资企业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5G、循环经济、民航、主题公园、新型金融组织等投资建设;二是进一步落实台湾企业在大陆发展的同等待遇,包括与内地企业同等享受融资、贸易救济、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便利、标准制订等政策,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建设等。而在涉及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13条措施中,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更切实有效的保障台湾同胞在海外的权益,进一步细化相关的领事保护;二是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生活学习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办理和支持,包括农业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资费、购房资格、文化体育、职称评审、分类招考等方面均注重进一步落实同等待遇措施。
总体而言,26条将进一步支持台资企业在降成本、促创新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并持续为台湾同胞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环境,全面落实同等待遇,有效促进融合发展,切实保障台湾同胞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26条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在31条基础上对相关政策的具体化、扩展与细化,可以是31条的升级版,是大陆努力为台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善意的充分体现。从文本内容看,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政策内涵更加具体和细化。在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13条中,将31条中的“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具体化为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5G建设、循环经济、民航、主题公园、新型金融组织等投资建设,以及同等享受融资、贸易救济、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便利、行业标准制订等政策,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和政策推进的细化。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13条,其中第13条面向台湾青年、第14条面向海外台胞、第19条面向台湾文艺工作者、第21条面向台湾专业技术人员、第22条面向台商子女、第23和24条面向台湾学生,第25和26条面向台湾运动员、教练员,为各行各业的台湾同胞提供便利条件涵,盖了台胞在大陆生活学习就业创业的方方面面以及海外权益,为台胞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其次,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的环境。26条聚焦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和切实保障台胞权益。如:第1条明确台资企业可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第8条明确台资企业可向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申请担保融资,可通过股权托管交易机构以增发、股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还可以利用各种融资券、融资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切实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第18条明确台胞与大陆居民享有同等的购房资格;第20条明确台胞可以申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第24条明确台湾学生可以向所在大陆高校同等申请各类资助政策。这些都为台资、台胞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第三、对台企台胞的支持不断与时俱进。26条针对台湾企业的支持性政策不断与时俱进,适应了当前国际、国内及两岸的新情势,包括第2条明确欢迎台资企业参与5G建设,共享大陆5G发展机遇;第9条明确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享有贸易救济和贸易保障措施,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以实际行动保护台资企业的利益。第25条欢迎台湾运动员来大陆参加集训和比赛,为台湾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提供直接的支持。
推进和执行31条及26条应当按照总书记“为台胞台商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指示精神,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经,破解难题,切实推进相关措施的落实。
(一)对各地政府和涉台部门的具体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贯彻实施31条及26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做好涉台工作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有系统的逐步开展31条和26条的宣导,推动相关单位进一步加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31条及26条、做好保护台商台胞权益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涉台工作部门的责任。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的研究学习,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涉台事务不推诿、服务工作敢担当,积极配合做好台胞台商的权益保护工作,真正将31条和26条贯彻落实到位。
2、进一步加快推进涉台资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一是全面推动涉台资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尽快实现涉台相关职能部门层面公开信息的相互连通与及时的资料交换。二是进一步完善涉台工作机制,除积极发挥好现有涉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台部门之间的常态化联系与深度沟通,确保涉台工作机制的顺畅运行,有效推进31条、新26条政策与各部门现有政策的衔接与落实。三是健全和完善涉台工作网路,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及时发行和处理各类涉台纠纷,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视窗前移,快速发现、快速汇整、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快速善后,从而全面贯彻落实31条与新26条。
3、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台青现状和工作规律的研究,有效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一是加大对台青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可以考量增加台青创业基金的内容,充分体现贯彻政策的影响。二是有效扶持和规范台青创业基地的建设,统筹各相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合作推进,为台青创业就业提供实质性的支援。三是加强对初期到大陆就业创业台青的心理辅导和市场资讯,引入在大陆创业就业的成功案例和专业辅导老师,完善就业创业的辅导机制。四是协调落实台青的实习问题,统筹建立和完善各类对台青开发的实习基地。五是关注台青在大陆就业创业的法律援助,在各地台协设立专门的援助视窗,引导台青重视就业创业的法律风险,完善涉台纠纷的协调解决机制,加强涉台调解工作,为在大陆就业创业的台青提供法律保障。
(二)对台资企业及台胞的建议
1、结合自身的情况,关注政策流程,积极申请各项资助
26条为台资企业和台胞提供了多项扶持和资助政策,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农业基本建设专案和财政项目、学生资助等,台资企业和台胞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关注政策流程,积极申报合适的扶持和资助专案,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2、积极完善自身条件,加大融资力度,扩大投资领域
26条为台资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途径,涉及股权和债权类融资工具,台资企业可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筹画适当的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扩大投资领域,进入重大装备、5G及相关特许经营领域,更好的共享大陆发展机遇。
(作者盛九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经济中心执行主任)
中评社上海11月11日电(作者盛九元)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理论的创新发展。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继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会同29个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11月4日,在南京举行的紫金山峰会上,政协主席汪洋宣布由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经商中组部等20个部门推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引发两岸和海外的积极回应。
当前,随着祖国大陆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两岸交流合作的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已是呈现不可逆转的态势,和平统一在既有基础上不断推进。在新的形势下,26条的出台,为两岸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一、两岸融合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1、中国大陆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台胞的吸引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启动,其中最显着的变化就是祖国大陆经济发展方式将从高速度向高品质转变,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的品质、效率和动力变革。在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祖国大陆以供给侧改革为先导,相继推出“互联网+”、“智慧城市”、“健康中国2030”等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区稳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已经释放出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商机。大陆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今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实现“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讲话提出,“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两岸要应通尽通”;“我们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只要两岸同胞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以情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可见,在祖国新一轮发展将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有效支撑。台胞和台企可以在这一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