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博、李杰:马英九三访大陆的意涵与影响

2023年3月27日-4月7日,马英九率团首次访问大陆。图为马英九与台湾青年团员合影留念。(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2月3日电(作者 秦博、李杰)在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背景下,马英九过去两年三访大陆(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2024年4月1日至11日及12月18日至26日),足迹遍及上海、江苏、广东、湖北、湖南、北京、重庆、四川、陕西、黑龙江等省市,期间除拜谒中山陵、祭奠黄帝陵、参观抗战旧址外,还以“大九学堂”为平台,每次携台湾青年学子同行,展现民间交流的活力和深远意涵。这些参访行程与马英九过去任内推动的两岸政策(如直航、签署ECFA、开放大陆游客赴台等)一脉相承,以开放、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在当前两岸官方半官方管道几近停摆的情形下,马英九以自己的能量持续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意义重大。

  马英九三访大陆背后的逻辑与路径

  第一,传承政治遗产:从官方交往到社会互动。马英九主政期间,推动了多项具突破意义的两岸互动:2008年实现“大三通”,2010年签署ECFA,2015年在新加坡与大陆领导人会面。这些举措为两岸关系奠定和平基础,也留下制度空间。卸任后,马英九虽无官方身份,却延续“和平繁荣”理念,以民间力量推动两岸交流,形成一种“交叉路径”:当政府协商遇阻时,由个人和社会团体填补部分真空。其特点是灵活度高,但也更仰赖个人声望与资源。

  第二,通过历史文化交流增强凝聚力:大九学堂与青年交往。马英九三次访陆都聚焦青年互动,带领他们参访抗战遗迹、拜谒黄帝陵、考察都江堰等。此举是一种“建设性参与”,呼应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路: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体验,淡化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在两岸共同的历史框架下(如反法西斯战争、共同先祖、传统节庆等),仍存在凝聚认同的潜力。“大九学堂”作为常设平台,能累积青年交往的人脉与成果,相比一次性论坛更易发酵。通过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网路,马英九尝试为两岸重塑文化认同奠定深远基础。

  第三,非官方身份的巧妙运用:拓宽沟通管道。在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受阻的情形下,马英九以“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访问大陆,部分避开台湾当局掣肘,为两岸社会层面争取更大回旋空间。以民间身份访陆,可以更灵活地与大陆社会和青年接触,为两岸在官方机制之外寻找更多对话契机提供了启示,也有助于在不同层面累积理解与信任,有助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并高度评价其具有民族情怀。(中评社资料图)

  马英九三访大陆的积极意义

  第一,重建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开启跨代对话。马英九强调中华文化在两岸和解中的基础作用,不仅关乎精神归属,也涉及政治学与社会学层面的“身份再生产”。若青年一代缺乏对两岸共同历史的瞭解,就易被割裂式台湾本土主义吸纳,弱化其对“一中”框架的认同。马英九带领年轻人参观中山陵、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黄帝陵、都江堰等,既追溯民族之源,又引发对近代史的反思,这与埃及学者赛义德的“文化记忆”理论相通:通过重新解读重大历史事件与象征场所,塑造群体认同与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此类跨代交流也让台湾青年直接感知大陆当代发展现实,从上海、北京到武汉、成都,都有助他们打破成见。由于岛内政治氛围偏激、两岸互信度偏低,两岸民间与青年交流有助更柔性地消弭隔阂,为未来政治和解奠定社会心理基础。

  第二,民间交流的政治社会影响。马英九三次都以民间身份访问大陆,却具一定政治与社会影响力,能释放“两岸问题应由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的意涵。马英九的做法引入“认同调和”思路:若两岸在文化与历史层面形成更多共识,外部势力插手的空间就会相对受限。马英九个人能量虽有限,但在舆论场与社会层面提供了两岸内部对话与和解的示范,对冲美国“以台制华”操作。

2024年12月22日马英九一行参观三星堆遗址(中评社资料图)

  第三,激发亚太地缘政治新思考,拓展两岸合作潜能。马英九以民间方式柔性访陆,不仅在中美竞争格局中引起话题,也为亚太各国思考自身与两岸关系提供新范例。若两岸能以和平对话替代对抗,东盟、日韩等更可能谨慎评估“一边倒”站队美国或卷入高强度冲突的得失。倘若其“民间模式”多次实践并不断累积信任,“软硬兼施”的两岸组合更具可行性:一方面,大陆保持对“台独”势力的军事实力威慑;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文化整合展现统一的弹性路径,使外界不再仅以“战争或对抗”理解台海前景,也看见两岸尚有多种和平选项可以探索。

  马英九三次访陆表明,两岸之间并非只有剑拔弩张的模式,也存在民间与青年层面的柔性往来,为两岸“从僵局到对话”提供了可供想像与试验的范式,同时也让国际社会看到“台海不一定非得兵戎相见”。

  (作者:秦博,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杰,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023年3月27日-4月7日,马英九率团首次访问大陆。图为马英九与台湾青年团员合影留念。(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2月3日电(作者 秦博、李杰)在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背景下,马英九过去两年三访大陆(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2024年4月1日至11日及12月18日至26日),足迹遍及上海、江苏、广东、湖北、湖南、北京、重庆、四川、陕西、黑龙江等省市,期间除拜谒中山陵、祭奠黄帝陵、参观抗战旧址外,还以“大九学堂”为平台,每次携台湾青年学子同行,展现民间交流的活力和深远意涵。这些参访行程与马英九过去任内推动的两岸政策(如直航、签署ECFA、开放大陆游客赴台等)一脉相承,以开放、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在当前两岸官方半官方管道几近停摆的情形下,马英九以自己的能量持续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意义重大。

  马英九三访大陆背后的逻辑与路径

  第一,传承政治遗产:从官方交往到社会互动。马英九主政期间,推动了多项具突破意义的两岸互动:2008年实现“大三通”,2010年签署ECFA,2015年在新加坡与大陆领导人会面。这些举措为两岸关系奠定和平基础,也留下制度空间。卸任后,马英九虽无官方身份,却延续“和平繁荣”理念,以民间力量推动两岸交流,形成一种“交叉路径”:当政府协商遇阻时,由个人和社会团体填补部分真空。其特点是灵活度高,但也更仰赖个人声望与资源。

  第二,通过历史文化交流增强凝聚力:大九学堂与青年交往。马英九三次访陆都聚焦青年互动,带领他们参访抗战遗迹、拜谒黄帝陵、考察都江堰等。此举是一种“建设性参与”,呼应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路: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体验,淡化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在两岸共同的历史框架下(如反法西斯战争、共同先祖、传统节庆等),仍存在凝聚认同的潜力。“大九学堂”作为常设平台,能累积青年交往的人脉与成果,相比一次性论坛更易发酵。通过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网路,马英九尝试为两岸重塑文化认同奠定深远基础。

  第三,非官方身份的巧妙运用:拓宽沟通管道。在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受阻的情形下,马英九以“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访问大陆,部分避开台湾当局掣肘,为两岸社会层面争取更大回旋空间。以民间身份访陆,可以更灵活地与大陆社会和青年接触,为两岸在官方机制之外寻找更多对话契机提供了启示,也有助于在不同层面累积理解与信任,有助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