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华:发挥大湾区优势 增进粤台产业交流
中评社广州2月2日电(记者袁晓麦)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久前在广东广州举行。本次青年论坛聚焦“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主题,多位粤港青年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两岸青年交融上的关键角色和作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程华认为,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下,广东坚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和共同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推动两岸企业密切对接,共同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程华表示,自己在赴台参访期间,走访了台北、台南与云林等地,尤其在台南看到高科技产业转型,在云林看到在地“精致农业”发展,都十分有感。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台湾科技与产业资源互补性强,并且具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宝贵经验,比如在口岸通关、跨境金融、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完成了诸如“跨境理财通”“穗港澳商事登记跨境通”“大湾区工程师资格互认”等规则差异弥合的先期探索。自2020年起,台湾成为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大陆。近十年来,港台之间贸易额呈持续增长趋势。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为两岸创新发展奠定交流合作基础。
展望如何进一步增进粤台两岸产业经济交流,程华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完善大湾区支持政策,扩大两岸人员交流。她认为,要进一步释放惠台政策红利,以更加开放的理念研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和更有针对性的举措,不断提升台胞来大陆投资兴业的吸引力。加密优化两岸客货运航线,便利两岸人员货物往来,吸引更多台商来大陆考察对接,让台湾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同时建好各类涉台产业园区,引进更多“扩链”“补链”“强链”的台资项目和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台企,着力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是推进两岸规则与标准对接,扩大两岸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承载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重大平台。程华表示,经过调研发现,台湾的产品研发和设计很有特色,对内地的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都有启发。因此,台农可发挥专长,专注于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用文创的包装为产品提供更多的价值,积极向大陆进行推广,休闲农业和观光农场等潜力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可以与大陆积极交流。
程华认为,在大陆双循环的模式背景下,增加消费的内部循环,对于大陆和台湾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新机遇,消费提升也会带动市场的扩增。如果云林的农产品可以借助免关税的红利销往大陆,对于两岸来说都会受益。但要注意两岸标准化差异的问题,如果台湾能够提供更高标准的产品,避免让两岸产业产生进出口阻碍,所带来的附加值也会随之提升。
三是完善两岸产业合作联盟,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化示范基地。程华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毗邻港澳,国际化程度较高,对人才和产业需求标准也较高,因此需重点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精密机械、工控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有领先优势的两岸企业,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吸引台湾高端人才来粤创业,培育更多高质量台资项目,支持台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低碳等转型升级机遇,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具体而言,她提出,东莞滨海湾新区和松山湖科学城可强化与台湾在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创新合作,携手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中山市可重点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广州市南沙区可争取台湾高校和科发机构设立分支,建立台青就业创业基地。深圳市可发挥前海优势,衔接港澳共同打造企业国际化提升竞争力。等等。
中评社广州2月2日电(记者袁晓麦)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久前在广东广州举行。本次青年论坛聚焦“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主题,多位粤港青年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两岸青年交融上的关键角色和作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员程华认为,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下,广东坚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和共同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推动两岸企业密切对接,共同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程华表示,自己在赴台参访期间,走访了台北、台南与云林等地,尤其在台南看到高科技产业转型,在云林看到在地“精致农业”发展,都十分有感。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台湾科技与产业资源互补性强,并且具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宝贵经验,比如在口岸通关、跨境金融、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完成了诸如“跨境理财通”“穗港澳商事登记跨境通”“大湾区工程师资格互认”等规则差异弥合的先期探索。自2020年起,台湾成为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大陆。近十年来,港台之间贸易额呈持续增长趋势。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为两岸创新发展奠定交流合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