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构建台海两岸学分互认体系是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在这方面,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成功经验提供了良好范例。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具有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促进两岸青年加深认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重要意义,应当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校际试点为推动、以层次渐进为路径、以大陆高校为主体的原则建构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立两岸高校学分互认框架协议、认证一批高水平大陆高校牵头参与、开设一批满足台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制定学分互认体系的实施细则,是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构建思路。
学分互认是高校在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在不同学校修习学分予以承认或换算的机制,使学分具有随学生流动而累积和延续的功能。①学分互认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升高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助于高校与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学分互认在促进校际交流方面的现实作用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它在推动台海两岸高校以及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据此,以学分互认体系建设为现实路径,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对于两岸融合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分互认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学分互认是评价地区间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经历几十年发展,理应朝着更加精细化的合作路径推进。通过考察国内外学分互认的发展现状,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两岸进行学分互认的现实基础。
(一)学分互认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学分互认体系建设方面处于领先状态,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有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美国各州的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等。②其中,因ECTS建设时间早、参与国家和高校众多、实际成效显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依据欧盟的解释文件《ECTS用户手册》(《ECTS Users’Guide》),对这一学分互认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瞭解国外学分互认的最新发展情况。
ECTS创立于1989年,作为当时欧洲学生交换项目——伊拉斯谟计划的一部分,最初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国外学校学习时所获学分可以转换到本校。其后,随着旨在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消除学生流动障碍的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继而发展出学分积累的功能,幷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已然成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内部高校学生自由流动与学习的重要制度体系。根据《ECTS用户手册》的定义,ECTS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秉持学习、教学与评估过程的透明化原则,旨在通过认可学业成就、资格证书与学习期限来促进课程规划、知识传递、学习项目评估以及学生流动。③它可以应用于所有高等教育项目,不限制授课方式、学生身份(全日制、非全日制)和学习环境(正式、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在国外学习期间所积累的学分转换为在本国机构学习的资格。④
在分析ECTS的相关文件与实践活动中,其便利性与保障性的核心特质十分突出,具体可阐释为:第一,学生学习的便利性,ECTS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帮助学生综合发展是根本目的;第二,机构认证的便利性,为了使学生在不同国家、院校之间的流动更加便利与透明,学生获取的学分在欧洲高等教育区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可得到权威认证;第三,鼓励参与的保障性,欧洲学分互认体系标签和附加文凭标签的设置对发挥高校积极性、保障ECTS的有效推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是对有效建设ECTS的高校所授予的荣誉,后者能证明高校在授予附加文凭方面的规范性与有效性。⑤
(二)学分互认的国内发展现状
大陆及台湾的许多高校都各自有学分互认制度,两岸之间的部分高校也已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学分互认,但实施范围有限,还存在较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
就大陆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高校开展了规模较小的学分互认,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沈阳北片高校跨校选课等,在跨校选课、开设辅修专业、校际学生交流等方面实现了学分互认。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大陆顶尖高校组成的“九校联盟”为例,该联盟旨在通过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⑦九所高校共同实施本科生联合培养,主要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交换学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学习,九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⑧
就台湾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其实践经验较大陆更为丰富,在形式上也较多样,主要包括:第一,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支持、面向全台湾高校的学分互认,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教学资源中心计划”,该计划设计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开设暑期通识课程,台湾高校都可加入该计划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学分互认,学生可自由修习,幷在专门的课程平台“夏季学院”进行学分认证;第二,特定高校联盟内部的学分互认,比如由台湾东吴大学、铭传大学、淡江大学等12所私立高校组成的“优久大学联盟”,开设了面向联盟内部学生的校际互选通识课程,学生最多可跨校选修两门通识课程,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幷转换纳入至本校毕业学分要求之中;⑨第三,单个高校面向多元主体的学分认证,一些高校会将自身高质量的跨领域课程资源向其他高校开放,如东吴大学规定其除“创意人文”之外的所有课程均向各大学院校、各种学制的学生开放修读,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学分的转换。⑩
就两岸之间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大陆一些省份的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交换项目,其中以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福建省高校为典型,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有本科生与研究生层次的交换项目。如厦门大学与34所台湾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可以选派学生进行一学期的短期交流,双方高校会将本校相关院系课程或全校课程向交换生开放,学生修习课程经考核合格即可依据成绩单在本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此外,闽江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还开展了本科与专科层次的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是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典型成果。而诸如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大陆较为发达省市的部分高校也与台湾高校开展学生交换项目,交换生所修学分均可互认,大陆中西部省份高校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则相对较少。整体来看,两岸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仍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合作高校的地域分布不够均衡,尚不具备规模效应。
结合欧洲ECTS以及两岸高校学分互认现状的分析,可以认定,当前已经具备建设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现实基础,表现有三:第一,两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相近,幷且语言、文化相通,师生间、学生间交流没有障碍,具有ECTS所不具备的学生流动性方面的先天优势;第二,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已有40年历史,以福建为代表的大陆沿海省份高校与台湾高校具有深厚的信任基础与成熟的合作经验,将学分互认体系化、制度化也符合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三,随着台生赴大陆交流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加,建立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也是顺势而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尤其是推动更多台湾青年学生赴大陆交换学习,加深其对大陆社会文化的全面认知。在此等现实基础上,深入探讨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意义、原则与路径,将更有助于我们依循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思路来理解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现实意义
鉴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探讨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就不止于教育层面,也应在社会与政治层面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体来看,这一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1981年大陆高校开放对台招生以来,两岸高等教育的互动往来已持续40余年。但时至今日,两岸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仍然在地域覆盖范围与体系机制建设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反观欧洲地区的ECTS,建立之时欧盟尚未诞生,但仍能在当时欧洲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幷实现稳步推进发展,为之后欧洲高等教育的共同繁荣进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陆和台湾文化同源、民族同根,从现实基础来看,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将会比欧洲的国家之间建立ECTS更具优势。因此,包括学分互认在内的一系列两岸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是深化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进制度化建设的必然诉求。⑪而制度化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则是两岸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促进两岸青年加深认知的关键因素
通过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两岸高校互派青年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在直接接触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知。尤其对台湾青年而言,他们在大陆的学习不仅是学业知识层面,更是社会认知层面。他们可以在真实的大陆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两岸存在的一些客观差异幷非是阻碍两岸交流的因素,民进党当局依托岛内舆论恶意歪曲大陆形象,也会在两岸青年的现实交流中不攻自破。有调查显示,在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多数会主动改变自己过去对大陆的负面认知,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甚至于国家统一。⑫因此,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高校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能产生明显的正面效应。也就是说,虽然台生来大陆交流是在教育领域开展,但其心理认知与情感态度将会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维领域得到正向发展,这对于两岸青年基于理性、全面、平等的思想前提进行友善交流大有助益。
(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陆生和台生在两岸高校青年学生流动中是最为活跃、也是最具指标性意义的群体,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在两岸和平发展中的“正能量”功效。⑬有学者研究指出,旅游、游学等短期交流行为对于提升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实质作用不大,只有能对大陆社会进行足够长期涉入即“深度登陆”才能真正提升其中国人身份认同。⑭因此,通过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方式,促使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尤其是台生赴大陆交流,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中长期生活体验中加深自身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是破解民进党当局“天然独”谬论的有效手段,更是通过青年这一关键群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要靠青年,只有在两岸青年加深对彼此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两岸发展关系才有更进一步密切的可能。在当前两岸官方交流难见成效的现实背景下,藉助具备民间基础的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将是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规范细致的制度设计离不开指导原则的引领。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设不只是教育建设工程,也是一个具有更深意义的社会建设工程。要保障两岸高校学分互认真正切实可行,首先需要明确如下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CTS的核心特征之一。⑮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也应把重视学生需求作为重要原则。学生对于高校学习存在多元需求,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结交朋友等都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正当发展性需求。尤其在两岸青年学生对彼此群体、高校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缺乏全面与深入瞭解的现实情况下,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帮助他们藉由交换学习发展多元智能,是两岸学分互认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学分互认直接涉及到相应开设课程的学分标准与获取要求。一门课程应分配多少学分?学分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应如何分配?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应如何设置以保障学分质量?这些问题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课程展开讨论幷妥善解决,以此来保证学分互认体系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可以说,课程是学分互认体系的重要载体,没有认定清晰的课程,就谈不上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学生的交流与校际的合作更是无从开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适应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扩充或削减,是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以校际试点为推动
选择教学质量较高、学术影响较大、彼此有合作基础的两岸高校开展试点工作,以此对更广地域、更多高校形成示范效应,这是推动学分互认体系扩大发展的关键。而且在202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中也提到,要深化厦门大学和金门大学的校际交流合作,这一政策机遇为厦门大学与金门大学开展学分互认、打造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典范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发展空间。因此,在体系建设初期,可以仿照现行大陆高校做法,以高校联盟的形式深化校际交流合作,保障厦门大学、金门大学等试点高校在学分互认领域的成效。幷且在体系日趋成熟完善、联盟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同时,不断吸纳更多高校以个体形式参与,逐渐扩大学分互认体系的参与高校数量,最终形成两岸统一的学分互认体系。
(四)以层次渐进为路径
这里的层次主要指两岸学分互认的形式层次,即可以从寒暑假期间的非正式学习活动交流开始,再推进至学期内的学分课程选修,最后实现两岸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下的学分自由积累与转换。这也是对制度体系建设而言,一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更为符合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实情况和客观规律。以当前阶段看,两岸高校在短期学生交流与交换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一些大陆高校依托地缘与文化优势和台湾高校互动频繁,双方在夏令营、交换生、研修等领域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为进一步开展更大范围内的课程学分互认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以大陆高校为主体
考虑到两岸关系的现实情况,学分互认体系的建设应以大陆高校为实施主体、两岸高校的对等交流为前提,大陆相关政府部门处于协调与指导地位。与此同时,虽然政府部门属于协调服务的角色,但在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初期依然需要发挥积极的引领与支持作用,在政策出台、资金支持、信息宣传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大陆高校更好实现主体性功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此外,大陆高校也应主动向具备合作基础的台湾高校表达进行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意愿,通过大学校长论坛等校际交流形式进行长期磋商,达成最终共识。
四、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路径思考
两岸学分互认体系是一个精密化的制度建设过程,因而在最初的构建路径中,既要考虑大方向,也要着眼小细节。首先通过整体性的框架协议拟定两岸高校学分互认的基础工作,其次在协议之下围绕学校、课程、学分等核心要素展开讨论,是两岸学分互认体系构建的合理思路。
(一)建立两岸高校学分互认的框架协议
学分互认体系协议需要进行的制度化安排如下:
第一,该协议应是一个兼具兼容性与开放性的体系,可以对台湾以及大陆不同省份、不同等级高校、不同类别学生开放参与。学分互认体系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自由流动学习幷且认可其学习成果,大陆地域辽阔,中西部省份与台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不如东部省份全面深入,应当藉两岸高校学分互认体系的机遇鼓励中西部高校积极开展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双方通过互派交换生来加强两岸青年对彼此的认识与瞭解。不过,考虑到大陆各省份之间在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对台交流合作方面存在差异性,在两岸学分互认体系构建的第一阶段可以闽台区域合作的方式展开,为后续体系的区域性扩展积累经验。
第二,该协议是一个需要进行阶段性建设的体系,最初参与高校应当是两岸的高水平大学,参与学生以本科生为主。前者是因为在协议签订之初,需要以在两岸高等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力与实力的高校来保障体系运行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后者以本科生为主,主要是因为本科生课程更加多元丰富,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大、修习意愿更强,更有利于体系在初期的快速建设。综观国内外高校间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历史演进,多是先在校际间建立某种程度上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如欧洲的高等教育区)或高校联盟(如大陆的“九校联盟”、台湾的“优久大学联盟”),之后再在或松散或紧密的组织体系下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在内的一系列交流合作项目。因此,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建设也可以在框架协议之下遵循“规模较小的兄弟院校合作—规模较大的院校联盟—规模更大的高等教育共同体”的路径来执行,步步深入,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开展更为广泛的教育项目合作。
(二)认证一批高水平大陆高校牵头参与
大陆应当分别在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先行选定一批高水平大学作为牵头高校参与学分互认体系的建设,幷在政策支持与财政补助上给予关照,经由教育部评估合格者授予荣誉资格,以此表彰高校在体系建设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其作用相当于ECTS的欧洲学分互认体系标签。在初期,牵头高校的认证可以从已与台湾高校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关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选拔,一方面,其已具备与台湾高校学分互认的制度基础与工作经验,可以快速开展学分互认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代表了大陆高等教育的最高质量,由其牵头能够为后续更大规模与更广范围的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比如,厦门大学目前已与多所台湾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换与交流项目,不仅与台湾高校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生交流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分管理制度,将其作为大陆牵头高校之一具有现实必要性。
(三)开设一批满足台生需求的特色课程
学分互认体系的建设核心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的开设、学分的获取,都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考量,而非是高校的一厢情愿,即课程要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课程。大陆各所参与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长开办台生所愿意修读的课程,这类课程应当在创新性、实效性、发展性、多元性上满足台生需求,使其能够真正出于兴趣去选修,幷且在取得学分的同时有所收获,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台生前往大陆开展交换学习。
(四)制定学分互认体系的实施细则
ECTS的有效稳定实施离不开其详细规范的实施细则,包括每门课、每学期、每学年学生所能获取的学分数,学生获取相应学分所应达到的学习成就水平以及学习努力程度,固定学分在不同学习形式之间的分配,高校能够进行学分积累与转换的专业课程,两所高校在相同或相近课程间的学分转换标准等等。这些详细规定对于学生与高校明晰学分互认规则大有助益,既能帮助学生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又能帮助跨区域的高校在统一规范标准下对学生学分进行合理认定。目前两岸在制定学分转换细则方面还不够完善,这主要源于高校间多基于松散联盟形式进行学分互认,缺乏地域范围上的广泛适用性,标准上有所差异。因此,制定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实施细则,不仅要在内容上做到与ECTS程度相当的周密详实,而且在制定流程上也要科学规范,这是一个包括课程分类、学历与非学历成果证明、专家鉴定、课程认定、学分转换等在内的技术流程。⑯总之,详实的实施细则与规范的制定流程是进行学分互认的制度保障。
基金项目:福建省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打造福建创新科技人才高地研究”(2024R0089)。
注释:
①费坚:《学分互换:价值探寻、实践反思与改进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21期。
②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4期。
③European Commission:《ECTS Users’Guide(2015)》,https://ec.europa.eu/education/sites/education/files/document-library-docs/ects-users-guide_en.pdf.
④Cathal Ryan,Michael Bergin,Sylvia Titze,Wolfgang Ruf,Stefan Kunz,John S.G.Wells.ECVET and ECTS credit equival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A bridge too far?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53(2018):600-610.
⑤刘海涛:《欧洲和北美高校学分转换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欧洲ECTS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CAA的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⑥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11期。
⑦北京大学:《北大清华浙大等九校建立联盟,互认本科课程学分》,北京大学新闻网,2009年10月16日,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59771.htm。
⑧上海交通大学:《C9国内交流交换活动项目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网站,2010年4月13日,http://www.jwc.sjtu.edu.cn/web/sjtu/gnfxw/198421-1980000002570.htm。
⑨优久大学联盟:《校际选课说明事项》,优久大学联盟校际教务系统网站,2020年1月13日,http://www.scu.edu.tw/acad。
⑩田蕴祥、金晶:《台湾地区高校跨领域学程运行机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年第2期。
⑪张宝蓉:《海峡两岸应加强高等教育互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3期。
⑫张宝蓉、王贞威:《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与满意度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5期。
⑬张宝蓉、韩晓燕:《2008年以来两岸高校青年学生交流的发展与前瞻——兼对厦门大学两岸青年学生交流的探讨》,《台湾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
⑭霍伟东、陆嘉健、傅承哲:《交流何以促进认同?台湾民众“登陆”的身份认同效应及机制检验》,《台湾研究集刊》2019年第6期。
⑮安东尼·约翰·维克斯:《欧洲学分互认体系:一个转换与累积体系》,《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⑯王鑫:《学分银行模式下学分认定与转换细则制定初探》,《成人教育》2019年第7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2月号,总第324期,P52-58)
【摘要】构建台海两岸学分互认体系是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在这方面,欧洲学分互认体系的成功经验提供了良好范例。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具有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促进两岸青年加深认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重要意义,应当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校际试点为推动、以层次渐进为路径、以大陆高校为主体的原则建构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立两岸高校学分互认框架协议、认证一批高水平大陆高校牵头参与、开设一批满足台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制定学分互认体系的实施细则,是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构建思路。
学分互认是高校在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在不同学校修习学分予以承认或换算的机制,使学分具有随学生流动而累积和延续的功能。①学分互认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升高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助于高校与高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学分互认在促进校际交流方面的现实作用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它在推动台海两岸高校以及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据此,以学分互认体系建设为现实路径,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对于两岸融合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分互认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学分互认是评价地区间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经历几十年发展,理应朝着更加精细化的合作路径推进。通过考察国内外学分互认的发展现状,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两岸进行学分互认的现实基础。
(一)学分互认的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学分互认体系建设方面处于领先状态,比较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有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美国各州的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等。②其中,因ECTS建设时间早、参与国家和高校众多、实际成效显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依据欧盟的解释文件《ECTS用户手册》(《ECTS Users’Guide》),对这一学分互认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瞭解国外学分互认的最新发展情况。
ECTS创立于1989年,作为当时欧洲学生交换项目——伊拉斯谟计划的一部分,最初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国外学校学习时所获学分可以转换到本校。其后,随着旨在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消除学生流动障碍的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继而发展出学分积累的功能,幷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已然成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内部高校学生自由流动与学习的重要制度体系。根据《ECTS用户手册》的定义,ECTS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秉持学习、教学与评估过程的透明化原则,旨在通过认可学业成就、资格证书与学习期限来促进课程规划、知识传递、学习项目评估以及学生流动。③它可以应用于所有高等教育项目,不限制授课方式、学生身份(全日制、非全日制)和学习环境(正式、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在国外学习期间所积累的学分转换为在本国机构学习的资格。④
在分析ECTS的相关文件与实践活动中,其便利性与保障性的核心特质十分突出,具体可阐释为:第一,学生学习的便利性,ECTS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帮助学生综合发展是根本目的;第二,机构认证的便利性,为了使学生在不同国家、院校之间的流动更加便利与透明,学生获取的学分在欧洲高等教育区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可得到权威认证;第三,鼓励参与的保障性,欧洲学分互认体系标签和附加文凭标签的设置对发挥高校积极性、保障ECTS的有效推行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是对有效建设ECTS的高校所授予的荣誉,后者能证明高校在授予附加文凭方面的规范性与有效性。⑤
(二)学分互认的国内发展现状
大陆及台湾的许多高校都各自有学分互认制度,两岸之间的部分高校也已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学分互认,但实施范围有限,还存在较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
就大陆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高校开展了规模较小的学分互认,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沈阳北片高校跨校选课等,在跨校选课、开设辅修专业、校际学生交流等方面实现了学分互认。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大陆顶尖高校组成的“九校联盟”为例,该联盟旨在通过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⑦九所高校共同实施本科生联合培养,主要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交换学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一学期的学习,九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⑧
就台湾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其实践经验较大陆更为丰富,在形式上也较多样,主要包括:第一,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支持、面向全台湾高校的学分互认,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教学资源中心计划”,该计划设计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开设暑期通识课程,台湾高校都可加入该计划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学分互认,学生可自由修习,幷在专门的课程平台“夏季学院”进行学分认证;第二,特定高校联盟内部的学分互认,比如由台湾东吴大学、铭传大学、淡江大学等12所私立高校组成的“优久大学联盟”,开设了面向联盟内部学生的校际互选通识课程,学生最多可跨校选修两门通识课程,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幷转换纳入至本校毕业学分要求之中;⑨第三,单个高校面向多元主体的学分认证,一些高校会将自身高质量的跨领域课程资源向其他高校开放,如东吴大学规定其除“创意人文”之外的所有课程均向各大学院校、各种学制的学生开放修读,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学分的转换。⑩
就两岸之间高校学分互认情况来看,大陆一些省份的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交换项目,其中以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福建省高校为典型,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有本科生与研究生层次的交换项目。如厦门大学与34所台湾高校签订有合作协议,可以选派学生进行一学期的短期交流,双方高校会将本校相关院系课程或全校课程向交换生开放,学生修习课程经考核合格即可依据成绩单在本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此外,闽江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还开展了本科与专科层次的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是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典型成果。而诸如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大陆较为发达省市的部分高校也与台湾高校开展学生交换项目,交换生所修学分均可互认,大陆中西部省份高校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则相对较少。整体来看,两岸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仍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合作高校的地域分布不够均衡,尚不具备规模效应。
结合欧洲ECTS以及两岸高校学分互认现状的分析,可以认定,当前已经具备建设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现实基础,表现有三:第一,两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相近,幷且语言、文化相通,师生间、学生间交流没有障碍,具有ECTS所不具备的学生流动性方面的先天优势;第二,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已有40年历史,以福建为代表的大陆沿海省份高校与台湾高校具有深厚的信任基础与成熟的合作经验,将学分互认体系化、制度化也符合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第三,随着台生赴大陆交流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加,建立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也是顺势而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尤其是推动更多台湾青年学生赴大陆交换学习,加深其对大陆社会文化的全面认知。在此等现实基础上,深入探讨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意义、原则与路径,将更有助于我们依循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思路来理解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二、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现实意义
鉴于两岸关系发展现状,探讨两岸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就不止于教育层面,也应在社会与政治层面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体来看,这一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1981年大陆高校开放对台招生以来,两岸高等教育的互动往来已持续40余年。但时至今日,两岸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仍然在地域覆盖范围与体系机制建设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反观欧洲地区的ECTS,建立之时欧盟尚未诞生,但仍能在当时欧洲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幷实现稳步推进发展,为之后欧洲高等教育的共同繁荣进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陆和台湾文化同源、民族同根,从现实基础来看,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将会比欧洲的国家之间建立ECTS更具优势。因此,包括学分互认在内的一系列两岸高等教育制度安排,是深化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进制度化建设的必然诉求。⑪而制度化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则是两岸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促进两岸青年加深认知的关键因素
通过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两岸高校互派青年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能够帮助青年在直接接触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与认知。尤其对台湾青年而言,他们在大陆的学习不仅是学业知识层面,更是社会认知层面。他们可以在真实的大陆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两岸存在的一些客观差异幷非是阻碍两岸交流的因素,民进党当局依托岛内舆论恶意歪曲大陆形象,也会在两岸青年的现实交流中不攻自破。有调查显示,在陆发展的台湾青年,多数会主动改变自己过去对大陆的负面认知,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甚至于国家统一。⑫因此,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高校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能产生明显的正面效应。也就是说,虽然台生来大陆交流是在教育领域开展,但其心理认知与情感态度将会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维领域得到正向发展,这对于两岸青年基于理性、全面、平等的思想前提进行友善交流大有助益。
(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
陆生和台生在两岸高校青年学生流动中是最为活跃、也是最具指标性意义的群体,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在两岸和平发展中的“正能量”功效。⑬有学者研究指出,旅游、游学等短期交流行为对于提升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实质作用不大,只有能对大陆社会进行足够长期涉入即“深度登陆”才能真正提升其中国人身份认同。⑭因此,通过构建两岸学分互认体系的方式,促使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尤其是台生赴大陆交流,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中长期生活体验中加深自身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是破解民进党当局“天然独”谬论的有效手段,更是通过青年这一关键群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要靠青年,只有在两岸青年加深对彼此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两岸发展关系才有更进一步密切的可能。在当前两岸官方交流难见成效的现实背景下,藉助具备民间基础的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将是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