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议大湾区成就一带一路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新机遇”主论坛(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9月14日电(记者 张心怡)由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贸发局合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11日至12日在港举行。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新机遇”主论坛上,业界代表均认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战略,可在多方面相互促进,实现协同发展。

  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高迎欣表示,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背景下,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实现监管协同以及体制机制的联接和创新。他提到,大湾区应该聚焦民生金融,要从满足居民、企业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着手,包括贷款、理财、保险、基金等方面。例如,现在香港居民可以不用亲自去大湾区,就能在大湾区开立内地帐户。同时,大湾区也应重视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

  谈及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高迎欣提到,大湾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支撑作用,但它最为关键的特点和优势是科技创新。大湾区在医疗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智慧城市、大数据、金融科技等领域正逐步成为世界领先的区域,也正在吸引全球人才。以中银香港在东盟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前几年的实践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在推动港口、铁路等基础建设,而现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更希望吸引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如果这样的合作到了一定阶段,便能够让双边企业、民众进一步理解,也能让“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意义非常深远。

  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认为,从私营企业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协同效应非常巨大。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珠三角,即大湾区,它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到目前为止,不论是金融,还是道路、铁路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利用香港来集结金融资源及进行项目管理。

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高迎欣(中评社 张心怡摄)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之后,我认为现在应该让一些中小企业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沿线资源,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冯国经说,当下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许多企业需要考虑将最终的产品生产环节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以前在大湾区、珠三角的供应链源头,可以沿“一带一路”走到越南、孟加拉国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甚至有可能到中东地区、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亚。所以,中小企业沿“一带一路”重新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此外,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生产片区,更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通过大湾区,基本上能够进入所有“一带一路”潜力巨大的市场节点,在此过程中,香港企业一定能够扮演重要角色。
 
  中集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陈爽在发言中谈到,大湾区应该能在很多方面突破、解决过去“一带一路”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这也是大湾区先行先试功能的体现。此外,大湾区能够在政策上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一定贡献,例如资金流通方面。“一带一路”的资金从何处来?不论是丝绸之路基金,还是亚洲开发银行,其实更多的需要全球投资者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大湾区的一份子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就具备条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资金的种种问题,比如人民币结算问题、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问题、人民币产品问题等。

  香港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协调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优势?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胡章宏提出三点:第一,香港拥有在国际上非常领先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这些基础设施高度覆盖“一带一路”,领先性毋庸置疑;第二,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法律、国际仲裁等多种体系上具有一定权威性;第三,香港具有文化优势,是一个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进行融合的平台,这个平台对推进“一带一路”交流来说是天然助力。

  胡章宏强调,“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有很多战略意义上的协同性。“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计划的复制,是基于新格局下对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和发展而作出大倡议,而大湾区规划最重要的提议是发展科技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的协同效应是叠加的。此外,在推动区域内交流互动、经济发展、人口流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二者协同效应亦非常明显。

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中评社 张心怡摄)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郑建荣发言提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重点还是解决“9+2”的协同效应问题,就是怎样共同“做大蛋糕”,共同提升国际竞争力。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建的开通,实际已经为发挥协同效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举例说,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现在香港国际机场的飞机维修工作就直接可通过大桥拉到珠海保税区,两地空间都可以发挥作用,将来合作机会将越来越多。

  郑建荣特别指出,外资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重要支撑。他谈到,广东现在每年生产320万辆汽车、 10亿部手机,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外资和港资企业所作出的贡献。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怎样巩固产业链优势?实际上,充足的外资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未来的大湾区建设依然要重视外资,充分发挥出外资对产业链支撑的重要作用。

  香港律师会前会长及“一带一路”委员会主席苏绍聪表示,在大湾区规划当中,香港的定位非常清晰,即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法律服务国际终端解决的中心。在提升商业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法治及透明度、公平竞争的因素。正因如此,香港有很多地方可以作出贡献,比如给投资者提供法律服务,为银行、投资家、律师提供融资法律顾问建议,利用专业人士保护或者管理法律风险等。香港不只能提供法律服务,作为一个国际法律中心,香港有35个管辖区的律师在执业,能找到覆盖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服务。此外,香港也是一个争端解决中心,有4-5个国际仲裁中心在香港经营,运营系统非常接近其他国际投资者熟悉的模式。所以,建议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投资时,考虑香港作为仲裁地、签约地,以更好地保护法律权益,解决争端。

中集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陈爽(中评社 张心怡摄)

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胡章宏(中评社 张心怡摄)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郑建荣(中评社 张心怡摄)

香港律师会前会长及“一带一路”委员会主席苏绍聪(中评社 张心怡摄)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新机遇”主论坛(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9月14日电(记者 张心怡)由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贸发局合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11日至12日在港举行。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成就一带一路新机遇”主论坛上,业界代表均认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战略,可在多方面相互促进,实现协同发展。

  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高迎欣表示,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背景下,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实现监管协同以及体制机制的联接和创新。他提到,大湾区应该聚焦民生金融,要从满足居民、企业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着手,包括贷款、理财、保险、基金等方面。例如,现在香港居民可以不用亲自去大湾区,就能在大湾区开立内地帐户。同时,大湾区也应重视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

  谈及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高迎欣提到,大湾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支撑作用,但它最为关键的特点和优势是科技创新。大湾区在医疗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智慧城市、大数据、金融科技等领域正逐步成为世界领先的区域,也正在吸引全球人才。以中银香港在东盟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前几年的实践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在推动港口、铁路等基础建设,而现在,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更希望吸引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如果这样的合作到了一定阶段,便能够让双边企业、民众进一步理解,也能让“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意义非常深远。

  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认为,从私营企业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协同效应非常巨大。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珠三角,即大湾区,它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到目前为止,不论是金融,还是道路、铁路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利用香港来集结金融资源及进行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