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两会专访:黄友嘉谈香港发展经验与前景
中评社香港3月3日电(记者侍佳妮)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黄友嘉先生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表示会在两会上就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香港如何在国际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作用提出建议。黄友嘉认为香港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且未来可以在改革开放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在谈及“明日大屿”计划时,黄友嘉强调土地、住房是香港最核心的问题,限制了香港的经济发展,而填海造地是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施行“明日大屿”计划迫在眉睫。“明日大屿”计划将帮助香港房价回归合理水平。
作为香港积金局主席,黄友嘉介绍了强积金制度自2000年创建以来的取得的卓越成果,同时也指出仅依靠强积金远远不能满足香港人退休保障的所有需要。积金局也在积极改善体制,逐步降低收费,普惠香港民众。
最后黄友嘉也对中美贸易战发表看法,认为对香港经济影响有限,反而香港作为东亚和东南亚区域投资的重要基地,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中评社专访黄友嘉,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作为港区人大代表,您个人最关注哪些领域的问题?今年会将哪些建议带上两会?
黄友嘉:今年我的建议会围绕几个方面:一是我们都很关心中美贸易情况,关于如何应对,我会提一些建议;二是习主席会见香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代表团时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有一条是香港在国际民心相通方面可以作出更多贡献,我也会就此提出建议。另外就是香港工商界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
中评社: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香港人,您在改革开放中有什么感悟?
黄友嘉:香港在改革开放中有很突出的角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比如说,二十多年前,香港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但现在香港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第三大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固然香港本身条件优越——市场机制成熟、与国际接轨等等,但也是借助内地的市场,才取得这个地位。所以香港既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也是获益者。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当中,香港的角色不仅不会淡化,还会越来越重要。举两个例子,一是国家未来在金融层面的改革非常关键,还有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作为国家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大有可为。二是在科技方面,香港的基础科技研究还不错,但一直没有和产业结合好,这方面香港和大湾区其它地区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从这两方面来看,香港在国家发展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评社:您刚刚提到香港在未来的改革开放中可以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去年一年港珠澳大桥和广深高铁陆续开通,您认为这些变化会给香港带来怎样的影响?
黄友嘉:我觉得这些非常重要,做好整个大湾区的建设,基础设施必不可少。高铁连通整个大湾区,还能辐射内地,特别方便。港珠澳大桥打通珠江西岸,提供很多发展机遇。不止这些,今年还要开莲塘口岸,将来去香港东边的惠州等地会更方便。我觉得这些都很好,这些基础建设在促进人口流动方面有很大贡献。大湾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有很多障碍,如何将这些障碍消除或者减到最低,人口流动方面很关键。
中评社:您认为除了基础建设之外,内地政府还有没有一些软性措施可以促进香港和内地的人口流动?
黄友嘉:比如说在教育方面,我觉得内地可以出台政策鼓励香港的学校去内地办分校,促进香港人到内地定居和工作。现在香港对大专学生有资助,但如果学生去香港学校在内地的分校念书,就没有资助,这些都需要想办法改善。
中评社:作为香港积金局的主席,能请您谈一下对香港目前福利政策的看法吗?
黄友嘉:强积金只是退休保障的一部分,而退休保障只是社会福利保障的一部分,我只能谈谈强积金这方面。强积金是回归之后才有的,具体是在2000年设立,到今天只有18年历史。
从几个指标可以看出强积金是比较成功的。第一,在有强积金之前,香港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在退休之后有退休保障,今天这个覆盖率已经达到85%左右,这是很大的社会进步。第二,很多人感觉他们存的强积金并不多,但目前强积金的储备总额已经达到8500亿港币。对于一个退休基金来说,18年并不是很长的积累周期,因为一般人从进入社会工作到退休,大概需要经过35-40年,18年才走了一半不到。850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常说香港有丰厚的财政储备,但是香港政府的总体财政储备也就是一万亿多一点,需要满足政府各方面的需要。对比一下,强积金的储备量相当不小,而且完全用于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强积金对香港的贡献是很大的。
但是仅仅有强积金,远远不能满足香港人退休保障的所有需要。世界银行是这方面的权威,就指出在任何一个社会,退休保障制度都需要五个不同支柱来保证。强积金一类的退休保障计划,只是其中一条支柱。其它的包括基本社会福利安全网,私人储蓄,住房、医疗等配套政策,还有社会提供的安老服务等等。
将来来说,积金局一直致力于改善管理体制,包括逐步降低收费。比如我们在2007年,整体收费是2.1%,今天降到1.53%。还有,关于强积金如何投资是雇员自己决定的,但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投资方面的教育培训。去年我们推出了Default Investment Strategy(预设投资计划),我们叫它“懒人基金”,如果你自己不会选,就直接把钱放进这个预设计划里,这样方便不懂投资的一般市民。
中评社:行政长官去年提出了“明日大屿”计划,在香港各界引发热议,有支持也有反对。您个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黄友嘉: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从宏观数字来看,香港的土地供应是不足够的。香港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差不多,但新加坡开发了53%左右的土地,而香港只开发了23%左右。在人口密度差不多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土地开发率是我们的两倍还多,所以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大约只有新加坡的一半,也只有大湾区其它城市的一半左右。不仅是生活用地,我们的工商业用地,还有教育、休闲等各类设施,都只有别人的一半。这给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局限,比如给年轻人的创业空间有限。其实香港没有其它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土地、住房是香港最核心的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其它办法。当然可以开发土地、进行市区重建,但仔细来看,只能零零碎碎地解决一小部分问题。最关键的是,一旦碰到任何有关土地的事情,都要牵涉很多既得利益者,所以过程会很长,成本也相当高。有人说填海造地是很长远的事情,要十几二十年,但我认为见效是很快的,尤其对楼价的影响会很快。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能拍板做“明日大屿”这样的项目,那么现在手上有土地的人,就会有动力在大量土地供应出现之前,尽快把手上的土地建设好发展好,这样就会增加房屋供应。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看到土地问题是能得到解决的,房价就不会无止境地上涨,将慢慢回归合理水平。我可以大胆地讲,解决了土地供应,香港没有其它大的问题,年轻人的发展空间也会大很多。
中评社: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您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您认为这个大背景会给香港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黄友嘉:我认为中美贸易战对香港的经济影响不会很大。首先香港没有太多商品出口到美国。即使算上港商在大陆投资,生产产品出口到美国,这个影响也有限。中美贸易战是洗牌,只是让一些必然发生的事情提前出现,很多原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可能会转到东盟国家生产。其实产业转移对中国不是坏事,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加工业往更低成本地区转移符合经济定律。但是如果产业链断裂,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而香港作为东亚和东南亚区域投资的重要基地,依然有很多生意可以做。在这个背景之下,香港能为国家做的贡献会更大。
中评社香港3月3日电(记者侍佳妮)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厂商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黄友嘉先生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表示会在两会上就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香港如何在国际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作用提出建议。黄友嘉认为香港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且未来可以在改革开放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在谈及“明日大屿”计划时,黄友嘉强调土地、住房是香港最核心的问题,限制了香港的经济发展,而填海造地是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施行“明日大屿”计划迫在眉睫。“明日大屿”计划将帮助香港房价回归合理水平。
作为香港积金局主席,黄友嘉介绍了强积金制度自2000年创建以来的取得的卓越成果,同时也指出仅依靠强积金远远不能满足香港人退休保障的所有需要。积金局也在积极改善体制,逐步降低收费,普惠香港民众。
最后黄友嘉也对中美贸易战发表看法,认为对香港经济影响有限,反而香港作为东亚和东南亚区域投资的重要基地,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中评社专访黄友嘉,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作为港区人大代表,您个人最关注哪些领域的问题?今年会将哪些建议带上两会?
黄友嘉:今年我的建议会围绕几个方面:一是我们都很关心中美贸易情况,关于如何应对,我会提一些建议;二是习主席会见香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代表团时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有一条是香港在国际民心相通方面可以作出更多贡献,我也会就此提出建议。另外就是香港工商界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
中评社: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作为香港人,您在改革开放中有什么感悟?
黄友嘉:香港在改革开放中有很突出的角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比如说,二十多年前,香港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但现在香港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第三大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固然香港本身条件优越——市场机制成熟、与国际接轨等等,但也是借助内地的市场,才取得这个地位。所以香港既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也是获益者。在未来的改革开放当中,香港的角色不仅不会淡化,还会越来越重要。举两个例子,一是国家未来在金融层面的改革非常关键,还有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作为国家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大有可为。二是在科技方面,香港的基础科技研究还不错,但一直没有和产业结合好,这方面香港和大湾区其它地区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从这两方面来看,香港在国家发展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