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国评论》第255期精彩观点

第255期《中国评论》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55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总编思语”——《关于九二共识的本源表述和国民党两岸论述的思考》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深入分析了九二共识的本源表述和国民党的两岸论述。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一月二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探讨。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习近平的人民观与如何正确对待台湾同胞》一文中表示,如何对待台湾同胞?中共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台湾人民是同胞,两岸是一家人。中共所有的对台政策都是立基础于此的。也因此,和平统一是中共数十年来坚定执行而不动摇的路线方针。作为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当然也是如此坚持的。但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习近平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形成的新时代人民观乃至由此所形成的台湾人民观,其内涵之丰富,又非之前可以比拟的。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杨开煌在《习近平重要讲话的辩证思惟考察》一文中指出,“习五点”的特色之一,是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两个寄希望”,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辩证过程。“习五点”的特色之二,是对统一后的构想,是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再到积极的“一国两制”的辩证过程。“习五点”的特色之三,在论述两岸之争时,是从毛蒋的“意识形态”之争,到邓蒋(经国)的制度之争,再到今后的治理之争的辩证发展。所以“习五点”的特色之四,在“武力说”方面,也看出从毛周的“武力解放”,到邓的“武力促统”,到江、胡“武力反独”,再到习的“精准反独”的辩证发展的可能性。

第255期《中国评论》目录(中评社图片)

  在《试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统一思想》一文中, 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杨慧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统一方略,就达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达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 , 第二步是推进政治谈判 , 第三步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对台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统一思想,指导着祖国大陆的对台工作,引导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为推进新时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博士柳金财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创新性思考及其限制》一文中指出,蔡英文标签化“九二共识”视同为“一国两制”,利用国、民两党皆反对“一国两制”,从而否定“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治基础及“定海神针”作用。蔡英文两岸路线从不否定也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公然表示从未接受“九二共识”,此标志其两岸路线将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这势将激化大陆当局对台采取强硬压制路线。习近平提出“探索‘两制’
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显示“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其内涵并没有定案,尚需要民主讨论、协商程序。尽管现阶段台湾民意无法接受此方案,但如果“一国”也可以有“台湾方案”,那么“未来一国”的两岸统合想像空间就非常丰富、而非是单一选择,这并不违背台湾人民意愿及选择权。

  本期“智库论丛”栏目刊登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环的《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与未来发展》。她认为,“一国两制”方针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思考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结果,最早为解决台湾问题,最先在香港进行实践。“一国两制”既是国内外形势互动的产物,又反过来为促进国内发展和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方案。十九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港澳台形势的发展,中国的“一国两制”实践表现得更为自信,展现出新的气象。2019 年初,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引发各界关注。新时代“一国两制”发展有望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港澳台三种方案的新格局。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聚焦两岸关系,刊登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台湾民众的统独心态、发展两岸关系的目标思路和两岸之间的融合发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林劲在《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分析》一文中指出,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台湾政治转型、尤其是推动“宪政体制改革”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危机与台湾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密切相关;自 2016 年大选竞选展开以来,蔡英文的“维持现状”主张之所以有着相当的民意基础,有其现实的社会原因。本文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就当前台湾民众统独心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分析,进而由此提出相关的认识及思考。

  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兼职研究员尹宝虎在《有必要确立发展两岸关系的双重目标思路》一文中表示,考虑到台湾问题背后复杂的国际背景以及台湾问题本身的长期性、复杂性特点,大陆有必要明确发展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双重战略目标:第一重目标是长远目标和最高目标,就是反
“独”促“统”;促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阶段则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进一步贯彻两岸一家亲,落实台胞同等待遇,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时坚决遏制和打击“台独”,限缩“台独”空间。第二重目标是现实目标和最低目标,就是在维护“一中”原则的前提下化“敌”为“友”,实现两岸和解;在认识到两岸和平统一长时间内难以达成的现实条件下,促进两岸良性互动与良性合作;避免两岸过分敌对,确保台湾不对大陆构成战略威胁,不成为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的战略负资产。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严志兰在《对融合发展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惠台 31 条”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步,是大陆对台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迄今为止大陆为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而推出的最系统、最全面、最具体的政策措施。迄今为止,大陆已有近 30 个省、直辖市和县市区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贯彻中央“惠台 31 条”的实施细则,学界称中央与地方的诸多“惠台政策”构成了“涉台公共政策体系”。随着融合发展在大陆全面贯彻实施、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日渐凸显。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聚焦中美关系。在《中美贸易争端及其走势评析》一文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姜跃春表示,中美贸易争端自发生以来,经历了疾风暴雨式升级和首脑会晤之后双方按下了“暂停键”的过程。中美贸易争端不会就此结束,分歧的常态化将是未来两国关系的主要表现。即便这次贸易纠纷得以平息,也可能是暂时的修正,美国全力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不会改变。这也决定了中美争端的长期性。因此未来中美经贸领域出现“部分脱钩”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中主要包括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美国在多边和区域自贸协定排斥中国等。这些问题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将存在于中美两国经贸关系之中,因此未来如何扩大中美之间的合作面,缩小和管控好分歧面,将是摆在两国之间的重要课题。在此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仅不会被击垮,反而具有很大的战略空间。   中国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副教授、国政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刘性仁在《中美关系深深影响两岸关系发展之探讨》一文中指出,中美安全对话甚为重要,虽然目前双方关系呈现为“竞争”关系,但随着各种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其关系已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对抗”关系,这对中美关系甚至台美及两岸关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警惕。面对中美关系持续冲突下去,除了期盼双方高度自制,更重要的工作恐怕必须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或误判。对于美中台三方来说,枢纽角色往往是最关键的,而美中台三方关系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权力的不对称,二是沟通无法有效进行。这使得套用战略三角理论越来越困难,台湾处在权力不对称的小三角赛局中,未来处境恐怕越来越难,筹码亦越来越少。

  在本期“智库视野”栏目中,日本法政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宏伟在《以中日 FTA 博弈为杠杆建设国际经济秩序》一文中指出,中国在时间线上的底线思维,应是抓住特朗普机遇期,建成中国经济可以阻止任何国际封锁的在国际经济秩序上的安排。回顾围绕中日自经贸协定博弈的历史和现状,观察日韩的外交行动模式,再比较检证中日自经贸协定和其他自经贸项目的相互关系,从中观察其意义及可能性,得到的结论如下:应该积极推动中日自经贸协定,但是,应该是在整体上同时推动其他自经贸项目。中国须力行多个双边多边谈判同时推进,因为只有眼观全局,在时间上不失机遇,在空间上合纵连横勇于多头博弈,才能打开一头,拿下一局,进而决胜全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拓展出新时代的国际格局。

  在《中国的全球化概念形成与实践》一文中,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王昆义指出,中国全球化战略,是一种发展的过程。通过主体性的理论认知,观念与力量转变,全球化建构路线图,逐渐形成中国全球化模式的内涵。中国的全球化路线图,规避了美国 3T 战略,特别是在推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也避开跟美国进行陆权与海权之争,即使非走海权之路,也只是循着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而没有跨入美国领域的太平洋,所以中国的全球化战略还是将传统海权国家利益包含思考,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登了《关于两岸城市交流的思考》一文,在该文中,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指出,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束,蓝营县市长连连发声,纷纷要求能尽快赴大陆进行城市交流,而没想到的是,绿营县市长在自设“不谈政治”的前提下,也随声附和。一时间“两岸城市交流”成了网红的热搜词。   本期“智库评析”栏目刊登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副院长、教授张文生的《从 2014 到 2018:柯文哲与韩国瑜》。该文指出,从 2014 年参选台北市长掀起柯文哲旋风到 2018 年韩国瑜参选高雄市长掀起“韩流”,韩国瑜和柯文哲在台湾政坛都维系了相对稳定的支持率,是台湾社会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都带来直接的影响。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中,南京大学台研所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泽军发表了《选后蔡英文大陆政策调整进退维谷》一文。在文中他指出,2018 年台县市长选举民进党惨败,此一结果对蔡英文大陆政策的冲击显而易见,尤其是面对 2020 年大选,其大陆政策调整进退维谷陷两难:调整,恐将激起深绿势力的强烈反弹,导致民进党基本盘松动,赢得选举无望;不调整,两岸关系无所建树,台海局势依然高危紧张,民进党社会基础无法扩大,同样会导致蔡英文下台,民进党将重新沦为在野党。一个可能的选项是,蔡继续保持大陆政策的模糊性,在“维持现状”上下功夫。特别是面对国民党执掌15 个县市的新局面,适度放宽对地方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的管控,藉助地方加强两岸的经贸往来,带动岛内经济建设,提高民生水平,改善施政状况,缓解老百姓的不满,扩大社会基础,争取中间选民支持。

  “思想者论坛”栏目刊登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2019年第3次思想者论坛全文。是次论坛由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主持,邀请了诸位专家就习近平对台重要讲话的深刻意涵与影响进行了深刻探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19年3月号,总第255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至今20周年,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第255期《中国评论》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55期《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3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刊发了关于两岸关系、国际关系等议题的独到分析。内容精彩,值得一读。

  本期“总编思语”——《关于九二共识的本源表述和国民党两岸论述的思考》一文中,《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深入分析了九二共识的本源表述和国民党的两岸论述。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登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一月二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探讨。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习近平的人民观与如何正确对待台湾同胞》一文中表示,如何对待台湾同胞?中共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台湾人民是同胞,两岸是一家人。中共所有的对台政策都是立基础于此的。也因此,和平统一是中共数十年来坚定执行而不动摇的路线方针。作为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当然也是如此坚持的。但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习近平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形成的新时代人民观乃至由此所形成的台湾人民观,其内涵之丰富,又非之前可以比拟的。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杨开煌在《习近平重要讲话的辩证思惟考察》一文中指出,“习五点”的特色之一,是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两个寄希望”,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辩证过程。“习五点”的特色之二,是对统一后的构想,是从“一纲四目”到“一国两制”,再到积极的“一国两制”的辩证过程。“习五点”的特色之三,在论述两岸之争时,是从毛蒋的“意识形态”之争,到邓蒋(经国)的制度之争,再到今后的治理之争的辩证发展。所以“习五点”的特色之四,在“武力说”方面,也看出从毛周的“武力解放”,到邓的“武力促统”,到江、胡“武力反独”,再到习的“精准反独”的辩证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