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两会专访:李慧琼谈大湾区机遇

中评社记者在立法会大楼专访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中评社 金裕超摄)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 郭至君 金裕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谈论了前不久刚刚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给香港提供的发展机遇以及香港20多年来的“一国两制”的经验可以给探索台湾“两制”模式上带来的经验。同时,她也向记者详细地说明了今年两会她将提出的一些提案,主要聚焦在便利生活就业以及优化税务安排的方面,具体包括:为中国香港市民提供内地身份证明、在内地建设港人社区、豁免内地港人境外征税、容许香港银行处理港人内地业务、建议内地法院持续做好解决执行难工作等。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您怎么评价这份规划纲要?令您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它可以为香港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

  李慧琼:其实这是一份期待已久的、很重要的框架,对香港、对大湾区内的城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在等待大湾区框架出台以前,我们民建联已经成立了一个大湾区发展小组,我们过去也已经发表过了几份报告,第一份是争取完善国民待遇,其中包括今天也有提的,就是希望中央政府考虑为香港同胞们发内地身份证,因为我们发现内地身份证用途越来越广泛,享用政府的资源或者是订购车票以及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也需要用身份证,所以让港人领取内地身份证有助港人融入大湾区发展。除此以外,刚刚我们也发表了一份完善大湾区内交通基础建设有关的报告,大湾区框架为区内不同城市做了基本的分工和一些优势定位,对于香港,我们应该好好地用好这个框架,让每一个行业去探讨有什么便利措施可以为行业、为从业员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对广大香港市民来说我还是希望先推动一些最简单的便民措施,其中一个最迫切的是电子支付系统。比如说,现在我问身边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地的电子钱包,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银行、没有开内地户口,所以常常问其他人借钱,我上次去内地也是,滴滴出行也用不了,同事替我订车也要借钱。所以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开户的问题,我希望内地银行放宽港人申请内地户口的限制,尤其是有庞大网络的内地银行,可以让香港市民在香港开内地户口,然后接上相关的支付服务,这样日常的生活可以一体化。

  第二就是交通便利,包括实现“一地两检”、增加24小时通关的便利。另外,香港也有很多市民对内地的物业很有兴趣,今天我有一个提议就是允许香港银行为内地的物业做按揭。我觉得那些就比较广泛,可以便利香港市民,让他们融入到大湾区。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中评社 金裕超摄)

  中评社记者:有些声音说这个规划纲要出台以后“使香港被规划了”,特首林郑月娥也已经反驳了这种说法,您觉得香港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出现呢?

  李慧琼:主要是反对派为了反对而反对。“一国”他们反对,大湾区他们也反对,就是所谓的“妖魔化”。其实大家也明白香港能在大湾区发挥独特的优势,肯定是由于我们“一国两制”的制度和地位,所以不存在什么“被规划”。加上特区政府已经说了,在纲要出台以前他们是积极参与的。框架里面也说香港是继续成为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那些也是得来不易的,所以也不存在谁规划谁。其实你现在能否在大湾区有很好的发展还要看香港的行业、香港的朋友能否提出好的意见,能否说服其它的城市,能否在内地发挥好的功能才行,所以最后还是看你自己的表现和实力。

  中评社:其实现在香港非建制派的一些网民还有一些青年人,可能对于大湾区这个概念有一些质疑或者担忧的心态。他们可能会说“香港会被粤港澳大湾区边缘化”、“‘两制’的界限会模糊”,您觉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应该怎么向他们去宣传大湾区的优势?

  李慧琼:事实上,年轻人的确比较容易受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对于大湾区,说实在的,可能有一部分,甚至是不少的,还是不理解。所以就像我说的,必须要解决从生活便利方面的差距。如果年轻人回到大湾区,发现生活不便利,他自然就没有兴趣回到内地去生活。其实还是一点点从生活细节去解决。让他们回到大湾区会感觉很高兴,也发现他有发挥的机会,那么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不是说一句两句,要具体落实。像是资讯(上网)方面更加开放化,我觉得大湾区也是可以考虑的,另外,比如说内地现在很多好吃的东西,像是非常流行的“喜茶”,之前还没有落地香港的时候,香港的青年人去到内地都专门排队去买。我觉得还是要从这些细节方面,就好像让他们感觉回到家一样。如果问一个普通的香港年轻人,他可能对于大湾区没有抗拒,但是他也不会很主动。那么要如何打破这个界限?我觉得就要靠这些生活的细节,比如说高铁方便啊,过关方便啊,他只是多坐一个站而已,他可以去内地购物,可以去看朋友,那他自然就会去内地发展跟生活了。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出席记者会(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记者:这个和您这两年两会上提到的在内地建立港人社区是相似的概念?

  李慧琼:对,如果大湾区内有一个“香港村”,那就让那些在内地的港人感觉像回到香港一样,那他就更自然、更愿意到内地去发展。安老方面也是,香港地方毕竟狭小,如果到大湾区,他们感觉医疗解决了,管理问题他们也比较熟识,那他自然就会去了。

  中评社记者:去年两会的时候,当时您说还很难完全解决“港独”问题。那现在一年过去了,您觉得完全解决“港独”问题的百分比提升了吗?

  李慧琼:有的。刚才过去一年,港独确实是基本上已经消灭了极大部分了。这个有几方面,第一当然是中央政府对港独的零容忍,包括通过法院的判决,司法也包括香港法院的判决,也包括特区政府在取缔民族党方面的工作,还有法院方面也把一些暴力抗争的年轻人或者是一些朋友判刑,我觉得这些综合起来释放一个很清楚的讯息就是港独是在香港是零容忍的,这对香港“一国两制”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我认为一些本土派或者是一些伪本土派,确实可能还有港独心态,但他们现在可能不敢公开发表,当然,我们不能轻视他们的影响,所以还是要警惕。

  另外一方面就要做好人心的工作,其实还是最重要的是普通老百姓对港独的抗拒,这个才是我们最希望达到的。

  中评社记者:那您会不会担心现在港独分子的一些激进言行还是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面盛行会给学生们带来负面影响?您觉得应该怎么样去遏制?

  李慧琼:其实一直有一批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学生比较单纯的、英雄主义的想法,煽动他们去做一些可能没有想过后果的一些事情。但我相信这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发展机会,我们要替他们增加发展机会,让他们看到希望,比如说有机会可以买房,有机会到大湾区发展,可以安居乐业。现在青年人由于房价高,“上楼”机会少,确实有一些怨气,这些还是要去关心他们。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出席记者会(中评社 郭至君摄)

  中评社记者:“一国两制”在港实践已经超过20年,习主席在今年初《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您认为香港在这部分能够为台湾提供哪些经验?

  李慧琼:我还记得参加特首林郑月娥带队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访问团的时候,习主席亲自接见,提出对我们的希望,就是希望香港人可以参与国际事务,也可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故事,讲好一国两制的故事。我认为,香港可以为台湾的“一国两制”模式提供一个参考。因为香港一国两制成功,香港故事在一国两制底下,市民生活越来越好,普遍老百姓是越来越幸福,那么台湾的朋友,自然也会去接受、支持“一国两制”。

  中评社记者:今年两会上除了您的提案,您最关注什么内容?

  李慧琼:我也很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发展好,香港也好,台湾也好,那我们也好。所以整体国家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比如我刚刚说的其中一点就是依法治国的那一部分,其中我们发现有一个现状就是法院判决了,但是执行起来其实是延误或者是没有执行,这个问题确实是影响依法治国的形象,以及对未来那个内地司法制度的信心,所以我很希望看到司法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司法体制的改良。

  附:李慧琼,SBS,JP,祖籍佛山市南海区西部丹灶镇,现为民建联主席、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立法会议员、九龙城区区议员、民建联中央及常务委员。在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曾担任香港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李慧琼毕业于五邑司徒浩中学及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是香港注册会计师。她是民建联首位女性主席。

中评社记者在立法会大楼专访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中评社 金裕超摄)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记者 郭至君 金裕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谈论了前不久刚刚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给香港提供的发展机遇以及香港20多年来的“一国两制”的经验可以给探索台湾“两制”模式上带来的经验。同时,她也向记者详细地说明了今年两会她将提出的一些提案,主要聚焦在便利生活就业以及优化税务安排的方面,具体包括:为中国香港市民提供内地身份证明、在内地建设港人社区、豁免内地港人境外征税、容许香港银行处理港人内地业务、建议内地法院持续做好解决执行难工作等。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您怎么评价这份规划纲要?令您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它可以为香港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

  李慧琼:其实这是一份期待已久的、很重要的框架,对香港、对大湾区内的城市,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在等待大湾区框架出台以前,我们民建联已经成立了一个大湾区发展小组,我们过去也已经发表过了几份报告,第一份是争取完善国民待遇,其中包括今天也有提的,就是希望中央政府考虑为香港同胞们发内地身份证,因为我们发现内地身份证用途越来越广泛,享用政府的资源或者是订购车票以及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也需要用身份证,所以让港人领取内地身份证有助港人融入大湾区发展。除此以外,刚刚我们也发表了一份完善大湾区内交通基础建设有关的报告,大湾区框架为区内不同城市做了基本的分工和一些优势定位,对于香港,我们应该好好地用好这个框架,让每一个行业去探讨有什么便利措施可以为行业、为从业员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对广大香港市民来说我还是希望先推动一些最简单的便民措施,其中一个最迫切的是电子支付系统。比如说,现在我问身边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地的电子钱包,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银行、没有开内地户口,所以常常问其他人借钱,我上次去内地也是,滴滴出行也用不了,同事替我订车也要借钱。所以我认为首要解决的是开户的问题,我希望内地银行放宽港人申请内地户口的限制,尤其是有庞大网络的内地银行,可以让香港市民在香港开内地户口,然后接上相关的支付服务,这样日常的生活可以一体化。

  第二就是交通便利,包括实现“一地两检”、增加24小时通关的便利。另外,香港也有很多市民对内地的物业很有兴趣,今天我有一个提议就是允许香港银行为内地的物业做按揭。我觉得那些就比较广泛,可以便利香港市民,让他们融入到大湾区。

手机游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