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燕:两岸青年交流机遇挑战并存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广州1月27日电(记者袁晓麦)聚焦“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久前在广东广州展开深入探讨。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从疫情后首次带领智库赴台交流谈起,分析当前两岸青年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展望后续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的湾区作为。

 李仕燕表示,虽然当前两岸关系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青年作为一个敢于突破限制与束缚的群体,双方交流的机遇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也慢慢在加强。她指出,首先,两岸青年交流具有一定的内生动力。青年群体原来就是好奇心旺盛以及心理包袱较轻的群体,加上两岸同文同种,双方交流的障碍相对较小,彼此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语意和表达的想法。李仕燕表示,此次赴台交流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彼此青年都在意对方。台湾是大陆青年从小就向往的宝岛,大陆也是影响台湾青年发展的重要因素。双方青年交流是自然的,必然的,也是有内生动力的。

  此外,两岸青年交流有虚拟与现实的条件。李仕燕指出,无论是近来网络出现的各种小短视频或街访,还是先前赴台交流的感受,两岸青年在虚拟场域的交流非常顺畅,日渐成为彼此相互增进认识的工具。她回忆道,赴台交流团在去台南和云林参访时,就借助了“小红书”上的台湾网友的攻略找到了“深夜食堂”。而随行的研究生学生也因为“小红书”而与在台湾的同学有了共同的话题,实现了由“加好友”到“成朋友”的转化。

  李仕燕说,在线下,大陆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恢复了与台湾各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台湾方面也恢复审批大陆高校师生赴台的文教交流。李仕燕认为,双方都有善意,都有意愿推动恢复双方青年的文教交流是一件好事,希望双方青年能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协作当中相互认识,增进友谊,让两岸青年交流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化,常来常往。

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与会青年学者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对于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挑战,李仕燕分析,当前影响两岸青年交流的主要因素还是来自于外部,即当前两岸关系以及岛内社会舆论的氛围。一方面,两岸关系复杂严峻的总体态势影响了青年交流的数量与质量。尽管两岸部分高校的文教交流已在逐步恢复,但两岸青年交流的数量与质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近来马英九先生和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的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七所高校师生赴台交流,从两岸民众的反应来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口水”和插曲。青年交流,有火花是难免的。有火花才是真交流,才能让生长背景不同的两岸青年人重新学会理解彼此,换位思考。而这些因交流而产生的“插曲”也表明了两点:一是两岸青年交流的数量还是少了,双方面对面的机会不多,就让少数有机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被无限放大,甚至被炒作,上纲上线。二是两岸青年交流的质量还需要加强,走马观花的交流难以让两岸青年有机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李仕燕表示,所谓“高质量的青年交流”,必定是建立在物理空间的接触基础之上,逐步上升到心灵层面的碰撞。而自2023年以来,由包括马英九先生牵头推动的两岸青年交流,确实有助于打破了疫情后两岸青年在物理空间的接触障碍,给两岸青年提供了宝贵的面对面接触机会,但要上升到心灵层面,仍需要时间与耐心。要正视两岸青年认知上存在的差异,加快加大两岸青年交流,在交流交往中让青年人重新学会求同存异。

  另一方面,岛内社会舆论氛围存在对不利于两岸青年交流的污名化现象。李仕燕认为,两岸双方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但岛内社会舆论氛围却人为地筑起了一个“信息茧房”,让没有来过大陆的岛内青年对大陆,对两岸青年交流存在偏见。她表示,在岛内一些高校交流时,明显感觉到两岸青年交流经验对台湾青年建立一个立体的“大陆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疫情造成两岸物理空间的阶段性隔绝,给予岛内一些媒体营造“信息茧房”,污名化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了特殊的时空环境,影响了一批从未有过两岸青年交流经验的岛内青年。

  李仕燕认为,虽然两岸物理交流的障碍已慢慢打消,但这种因社会舆论氛围而产生的“脑震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主动作为才能消解。因而也看到有一些岛内的高校开设的《中国大陆概论》或是“统战工作坊”等研究与教学课程,给台湾青年提供更多元,更立体,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大陆的视角。从长远来看,希望两岸的同学可以共同学习,开展课外实践,共同研讨,实现交流的有感、到有悟、再到有用的转变,才能真正消除岛内污名化的后遗症。   李仕燕最后就两岸青年交融的粤港澳大湾区角色上提出三点观察: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提升两岸交流便利性的客观条件。近期,广东省进一步放宽了深圳与珠海两地居民赴港澳的签注限制,通过“一签多行”与“一周一行”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减少粤港澳大湾区区内居民流动的限制。再加上自2023年起在大湾区全面实施的各级人才的“多年多签”政策,实际上已经朝着让三地居民自由流通,实现区内“生活圈”的目标坚定前进。她表示,港澳地区是台湾居民经常往来的地区。大湾区在国际航空枢纽上具有距离近,中转航班多的优势,大湾区应当考虑在通过湾区内部人员自由流通的时候,采取“同等待遇”的政策,进一步为台湾居民由大湾区进入大陆提供更多的政策便利,简化台湾居民过境或转机的限制,让更多从未登陆的台湾青年可以“路过”,进而愿意“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赋予两岸青年交往的互动新内涵。李仕燕表示,大湾区是大陆最早引入台湾流行文化的地区。伴随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港澳台三地的流行文化与担当大陆改革开放先锋的广东南岭文化同样具有包容多元、敢于创新与面向海外的特点。在岛内交流时,很多学者将当前青年与10年前那批“太阳花”一代相比,得出了去政治化,且并不愿背负太多的历史包袱的世代特征。而在大湾区,双方青年其实就可以找到更多具有现代化的“同”。在两岸青年交往中谈历史谈感情的传统之上,应当加入更多的“现代化”与“未来性”的元素,也应当成为两岸青年交往的互动重要内容。因为现代化是进行时。代表是正在共同奋斗、共同学习与共同学生的两岸青年的现状。只有这些积累好双方共同的现状,才能形成具有“未来性”的青年思想交集,奠定双方心灵交融的基础。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两岸青年交融的契合度具有优势。台湾的《远见》与《天下》杂志曾多次将大陆青年、台湾青年、香港青年与新加坡青年做调研分析,从结论来看,四地同样的“内卷”,四个地方的青年同样希望自己能“爱拼才会赢”,追求自己能成为“世界第一等”,最后在奋斗过后懂得什么叫“海阔天空”。而大陆当中,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青年也遗传了广东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基因,大量的新创产品与品牌都来自广东。   总而言之,心灵交融需要一个能够产生彼此同理心的环境。唯有在相近的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社会文化以及同样需要拼搏的青年发展赛道,才能让青年人相互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而无论是广东与港澳青年都与台湾青年有着相似的奋斗经历与感受,他们更容易在大湾区找到更多的“同好”,形成更大的“同温层”,为两岸青年由交流到交融的转变提供条件与可能。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在。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广州1月27日电(记者袁晓麦)聚焦“两岸青年交融的湾区角色”,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不久前在广东广州展开深入探讨。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粤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从疫情后首次带领智库赴台交流谈起,分析当前两岸青年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展望后续在两岸青年交流中的湾区作为。

 李仕燕表示,虽然当前两岸关系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青年作为一个敢于突破限制与束缚的群体,双方交流的机遇一直是存在的,而且也慢慢在加强。她指出,首先,两岸青年交流具有一定的内生动力。青年群体原来就是好奇心旺盛以及心理包袱较轻的群体,加上两岸同文同种,双方交流的障碍相对较小,彼此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语意和表达的想法。李仕燕表示,此次赴台交流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彼此青年都在意对方。台湾是大陆青年从小就向往的宝岛,大陆也是影响台湾青年发展的重要因素。双方青年交流是自然的,必然的,也是有内生动力的。

  此外,两岸青年交流有虚拟与现实的条件。李仕燕指出,无论是近来网络出现的各种小短视频或街访,还是先前赴台交流的感受,两岸青年在虚拟场域的交流非常顺畅,日渐成为彼此相互增进认识的工具。她回忆道,赴台交流团在去台南和云林参访时,就借助了“小红书”上的台湾网友的攻略找到了“深夜食堂”。而随行的研究生学生也因为“小红书”而与在台湾的同学有了共同的话题,实现了由“加好友”到“成朋友”的转化。

  李仕燕说,在线下,大陆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恢复了与台湾各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台湾方面也恢复审批大陆高校师生赴台的文教交流。李仕燕认为,双方都有善意,都有意愿推动恢复双方青年的文教交流是一件好事,希望双方青年能在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协作当中相互认识,增进友谊,让两岸青年交流恢复到疫情前的常态化,常来常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