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困境与进路
中评社╱题:“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困境与进路” 作者:杨文军(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黄建兴(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自2016年民进党再次在岛内执政以来,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呈现下滑趋势,交流人数负增长,直至跌入低谷,给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虽然最近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呈现出反弹增长趋势,但是仍然面临着民进党当局造成的风险挑战,包括其实施的“台独”课纲、对中国大陆不实的宣导、对来自大陆学生的歧视以及制造两岸政治对立、破坏两年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氛围等。对此,中国大陆有必要在铸牢台湾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瞭解、与民进党当局歧视在台湾就读陆生的行为展开斗争以及在反“独”促统工作等方面作出努力,为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加强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使两岸同胞加深互相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①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接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我们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持续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成功创造更好条件、更多机遇。希望两岸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②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是实现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当下与未来反“独”促统的重要内容与抓手。通过梳理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可以整体把握彼此交流的趋势,以便为大陆推进双方交流提供重要方向。这对于建构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话语体系、反“独”促统、加速该群体融合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所裨益。
一、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
(一)台生赴陆求学与主要流向国家现状
两岸学生交流有近40年历史,中国大陆自1985年正式开放台湾、港澳与华侨学生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就读,1987年招收第一位台生。据台湾陆委会统计,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中国大陆求学的台生人数分别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目前约有1.2万人,该数字总体保持稳定。③近年来,大陆逐渐开放更多的高校招收台生,以满足其赴陆求学逐梦需求。2022年,大陆首次试点启用以“学测”成绩招录台生的统一平台,北大、清华等207所大学参加首批试点,实现录取台生人数较2021年增长22%。2024年开放在线申请的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26个省市的400余所高校。④大陆参与招收台生的高校数量持续大幅度增加,为台生赴陆求学提供更多的机遇。
台生除了赴陆求学之外,欧美、亚太(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成为其留学目标地。值得注意的是(如表1),在台湾当局的引导下,长期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成为台湾青年学生主要求学、研修旺地,这些国家对台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反观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的不实宣导,严重影响台湾青年学生选择赴陆求学、生活。从近年来台生赴岛外留学人数变化趋势上看,受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台生有不同程度减少,但之后呈现增长态势。如台生赴美国留学人数在疫情之前是缓慢下降的,但之后增速较明显,呈现出反弹的增长趋势。整体上而言,近年来台生赴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留学人数略显减少,留学英国大致保持稳定,但是近四年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台生逐年增加。从2016-2017年来看,中国大陆已成为台生赴陆求学第六大聚集地,但是总体上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因此,赴陆求学的台生数目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为此大陆要增强台生赴陆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宣导工作,拆穿民进党当局抹黑大陆的谎言。
[表1:2016-2023年台生赴岛外就学人数年度统计表]
(二)陆生赴台求学现状
台湾于2011年首度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学位。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如表2),开放第一年有928位大陆学位生,随后人数逐年增加,在2017年达到巅峰,为9462人,其后每年人数转为下降,尤其是疫情三年,受民进党阻挠两岸交流影响,陆生赴台就读学位生数量大幅下降。从学位生增长率来看,自2012年以来赴台读学位的陆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尤其疫情三年降幅更大,分别为-27.79%、-28.83%、-27.30%,即使后疫情时代,2023年就读台湾学位的陆生还是下降了31.82%。从研修生来看,2011年招收大陆籍研修生为11227人,随着人数的逐年增加,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34114人,此后每年不同程度地下降;疫情三年降至“冰点”。从陆生研修生、学位生人数变化趋势图来看(见图),研修生自2011-2015年为较大增长,此后为负增长且降速明显较快,直至2023年有所反弹;学位生数量在2011-2017年平稳正增长,但此后断崖式下降。
[表2:陆生来台研修及修读学位人数统计⑥]
值得注意的是,学位生自2011-2016年、研修生自2011-2015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此后的时间里均为不同程度降低,甚至持续较长时间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与蔡英文于2016年上台有关,主要表现在蔡英文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也就不承认两岸原有的共同政治基础,持续推动“反中抗中”和“去中国化”的路线,导致台海局势愈趋复杂严峻,⑤因此激起了大陆青年学生的强烈反感,直接影响陆生赴岛内研修学位的意愿。其二,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关闭陆生赴台研修之门,将防疫政治化,民进党当局还拒不给予陆生公平待遇和权益保障,反倒百般设限刁难。大陆为保证陆生正当权益不再受损,不得不宣布暂停新生赴台求学。
(三)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项目开展概况
在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项目开展方面,最近10年来,教育部累计开展对台交流项目1300余个,两岸1000多所高校参与,约6万余名台湾师生赴大陆参访交流,师生交流覆盖范围更广、程度更深。⑦交流项目呈现多样化、典型性、代表性与务实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彼此交流的领域逐渐拓展,除了每年定期举办的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之外,增加了高校青年社团交流,这成为近年来两岸青年教育交流的新特点、新趋势。海峡青年节自2013年举办以来,已累计吸引3.6万名两岸青年参与,包含2万名台湾青年,涵盖了百所台湾院校、百个台湾高校社团、百个台湾青年团体。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也利用“两岸学子论坛”举办之际,邀请台湾高校青年社团干部进行交流。在台湾社团交流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九学堂”,内部成员大都来自台湾高校的青年社团负责人,他们跟随马英九于2023、2024年赴大陆同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幷于2023年邀请大陆5所高校师生赴台湾,幷与其高校社团成员进行互动,形成了两岸青年教育交流重要范式。2024年11月,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7所大陆高校的40名师生赴台交流。⑨此外,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民间信俗文化、新媒体等交流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面临的困境
(一)民进党当局实施“台独”课纲
2014年,台湾教育部门发布了高中微调课纲,其中包含把“中国”改回“中国大陆”、在慰安妇前面加“被迫”、把“日本统治”改成“日本殖民统治”等内容。然而,2016年4月29日,台立法部门就民进党“立委”提出的“要求教育部门撤销微调课纲”提案进行表决,最终提案以“71票赞成、15票反对”通过。这是民进党“5·20”上台执政之前进行教育“台独”的重要行动。⑩2016年蔡英文上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一个月就立即废除马英九执政时期订定的“历史课纲微调”,让尚未实施的“2015年课纲”胎死腹中,表现出民进党对“去中国化”的迫切性。“2019年课纲”的修订可谓是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的升级版,不仅造成两岸民众的对立,也给台海局势造成紧张气氛。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学生长期深受“独教材”的侵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逐渐淡化。这成为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极大障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国族”认同上都形成较难逾越的隔阂与心理创伤。台湾专业人士或有识之士逐渐行动起来,要求修改“台独”课纲,如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语文老师区桂芝在2023年12月4日的记者会上发文痛批民进党“去中国化”的卑劣行径,引发两岸社会强烈共鸣。⑪
民进党长期对于大陆形象的错误宣导,是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受阻的重要因素。台湾陆委会声称,在中国大陆的求学与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建议谨慎评估后再作决定。其“理由”列举八点:⑫其一,从中国大陆高校转赴欧美深造较以往困难;其二,大陆网络设限封锁信息浏览不便;其三,大陆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后,校园思想审查、行为监控将更加严重;其四,民众发表之言论受到大陆高度审查管控,常因言获罪;其五,中美贸易冲突致陆方就创业情势日趋严峻,毕业后谋职不如想象中容易;其六,中国大陆疫情信息不透明,各类防疫措施可能侵害民众权益;其七,在陆就学之部分院校系所学历返台无法被采认;其八,牢记服务专线、登录动态信息、保障赴陆安全。民进党当局这样错误且带有偏见的政治宣导,严重误导了台湾青年学生,给其赴大陆求学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造成台湾青年学生在没有深入瞭解中国大陆的情况下,而选择沉默或另择他国求学与教育交流。同时,台湾当局也培植政论节目的“名嘴”,利用“绿营”媒体,长期捏造幷报道或宣传中国大陆种种负面、虚假信息,如大陆吃不起“茶叶蛋”、“高铁没靠背”等洗脑式的宣导,造成台湾学生价值观与认知观的错误或扭曲。
(三)民进党当局对陆生的歧视政策
台当局顽固坚持对陆生的歧视。台方早在2008年11月10日报告“开放陆生来台就学及大陆学历采认”项目时就宣称,其开放陆生来台,以“三限六不”原则审慎、渐进开放。⑬“三限六不”原则就是“不加分优待”、“不会影响台湾学生就学权益”、“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或兼职”、“不会有就业问题”、“不得报考公职人员考试”、“限制采认之高等学校”、“限制来台陆生总量”、“限制医事学历采认”。⑭这些歧视陆生政策的出台,直接违反了教育公平公正原则,侵害了陆生在台求学过程中的各项权益。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在顽固坚持“三限六不”原则的基础上,在台湾陆委会官网上又推出《陆生在台就学与生活便利措施推动情形》,本质为对陆生不平等政策的说明文本。陆生与其他国际生享受的待遇而言仍有很大不公平性。再者,陆生在台湾就学缺乏保障,如2020年6月,民进党当局以新冠疫情为由,拒绝陆生赴台学习,造成了陆生在学业与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2020年,台湾中原大学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课堂上公然霸凌班上的大陆学生,充满歧视的言语侮辱大陆、陆生。⑮民进党上台以来,时常诬指陆生为“共谍”,不断升高两岸对抗,营造“恐中”“仇中”氛围,令岛内民粹日益高涨,戾气充斥社会。
(四)民进党制造两岸政治对立
民进党长期实施的敌视大陆政策给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带来较大压力,这是彼此教育交流的最大障碍。无论是蔡英文的“切香肠式台独”,还是赖清德抛出的“祖国论”,都给台湾青年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或中华民族的身份产生了歧异性认知,造成了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与误解。蔡、赖企图将台湾教育政治化,制造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矛盾,通过政治威吓、“扣红帽子”等手段,阻止台湾青年学子赴陆进行教育交流,造成台湾青年学子在与中国大陆学子交流时常保持疏离与戒备,压缩了教育交流中相互学习与藉鉴的空间。同时,民进党当局还阻止民间教育社团赴陆交流,如2023年,马英九率“大九学堂”学子赴陆交流一波三折。民进党当局为了制造两岸青年学子对立,企图将台湾学子绑上“台独战车”,竟要求台高中生签署“战时青年服勤同意书”,引起岛内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强烈不满。这是继民进党支持成立所谓“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鼓噪培训40万民兵,到暗地支持“黑熊学院”之后,妄图实现全民皆兵的又一重要举措。在岛内社会各界压力下,民进党当局停止使用“参加学校青年服勤(含个资提供)同意书”,也称将调整修正“学校青年服勤动员准备分类计划”,⑯但未来类似做法死灰复燃的风险依然很高,这种把学生绑上“台独战车”的卑劣手段,直接把两岸青年学生放在对立面。
三、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进路
(一)铸牢台湾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⑰大陆通过举办系列具有两岸历史记忆的活动,强化两岸青年国族身份认同及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首先,整合台湾反“独”促统力量,联合台湾教育界有识之士、岛内统派政党或社团组织推动对“台独”课纲的修改工作,尤其台湾教育界有识之士在日常课堂上拓展中国史部分的知识点讲解,久久为功,增加台生对大陆历史的瞭解,增进其对“根、祖、脉”的体认。其次,两岸史学界应组织台湾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把其作为系统性工程,为未来台湾历史教科书的更换做好充分准备。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加入其中,整合大陆专业学术资源,争取经费,集中编纂,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最后,整合大陆博物馆、历史陈列馆等场馆资源,精心设计两岸历史源流展览,如闽台族谱、迁台历史记忆等主题,在此基础上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幷邀请台湾历史专家学者、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或人员)参与进来;展开与对大陆友好的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组织两岸青年学子夏令营、两岸学子论坛、两岸青年节、两岸高校社团活动周等活动,广邀台湾学子赴陆历史博物馆、档案馆、历史陈列馆等进行参观交流,让其更为直观、沉浸式、具象化感受来自大陆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闽台、两岸之间的历史渊源,潜移默化形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培育两岸宣传中国大陆的力量
首先,中国大陆应建构自身对台青学子宣导的话语体系,以台湾青年学子在中国大陆求学、就业、创业、生活等成功典型案例,将“31条”惠台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教育领域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等政策集中印制成册,发放到在中国大陆求学或来大陆交流的每位台生手中,幷进行数字化之后,通过Facebook、TikTok(抖音海外版)、微信、视频号、小红书、bilibili等新媒体矩阵推介中国大陆对台生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深度瞭解中国大陆对台生的善意。其次,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大陆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湾同胞创业基地,对台宣导人员进行培训,打造对台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宣传的“网红”,依托互联网的力量,把中国真实的发展(如科技、交通、教育等)、中国大陆的惠台善意通过台湾青年学子关注度高的自媒体或交流软件,及时、高效地向岛内传递。同时,以在台陆眷(配)作为重要合作对象,利用其在岛内便利化的生活社交渠道,成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生活社团,通过自媒体有意识地传播中国大陆优秀传统文化或衣食住行、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内地知名高校的相关历史发展等。最后,组织网络力量,及时阻止、揭穿台当局制造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矛盾的实质,减少彼此的误解与心理上的隔阂。
(三)与民进党当局歧视陆生行为作斗争
首先,在台陆生应广泛团结起来,建立争取教育、就医等权益的社团,凝聚力量向台湾教育部门不断争取正当权益,在保障学业的同时,争取在台湾平等享受与国外留学生的同样待遇,尤其关系到支撑学习的“健保”“台湾奖学金”等。其次,争取在台统派政党与相关社团组织给予陆生在争取教育平等权益方面的支持与指导,必要时提供协助,如提供开会场所、参与商讨争取权益之计划、定期召集开展相关研讨会等,让陆生争取教育权益的呼声通过不同方式传递出去,以更具针对性、更高效率开展争取权益工作。再次,尝试与中国大陆友好的台湾高校进行密切交流、合作,邀请“蓝营”或支持统一的学者赴陆参会,就争取陆生在台教育权益进行交流,争取与该高校学者及其单位,就相关问题形成报告,向台湾教育界发声的同时,以教育界的名义向台当局进行施压。最后,台办、教育部以及海协会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记者招待会、接待台湾方面政界人士(“蓝营”议员和统派人士等)和社会团体等,提出争取在台陆生的教育权益,尤其要争取台湾“蓝营立法委员”形成议案,以此引起台当局的重视。亦可将此事项列入每年举行的大型会议(如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之中进行探讨,一方面,获得争取陆生在台求学各项权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对台湾当局形成舆论压力。同时,喊话台湾陆委会,争取两岸相关部门就维护陆生在台享有的各项合理权益进行磋商,形成合法、合规的长效机制,迫使其逐渐改变歧视陆生的政策,直至废除之,进一步改善陆生在台求学环境,保障其各项平等权益。
(四)做好反“独”促统工作
首先,密切关注民进党当局在教育方面新型“台独”理论建构与政策推广等动向,以便中国大陆开展相应的举措进行揭穿、抵制、化解。其次,大陆高校成立两岸青年学子交流社团,广邀台生参与进来,分享学习、生活日常,让岛内台湾青年学子及时瞭解在陆台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打消其赴陆各方面的顾虑。其三,举行两岸青年“民间信俗文化周”、“非遗”体验与研习班等活动,增设两岸青年学子参与活动之后的心得分享环节,让台湾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沿途深入瞭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及其体悟分享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鸣。其四,中国大陆在坚持原有的惠台政策基础上,继续颁布更具吸引力的措施,如拓展台生考取大陆技能职业证书范围、增加高校录用台生的名额、开辟台生毕业后在大陆参政议政的渠道以及台生考取公职部门的试点等,进一步保障台生在大陆求学、创业、生活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最后,中国大陆做好各项对台准备工作,制裁长期丑化、恶意诋毁大陆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果的台湾政界、商界以及教育界等人士,尤其针对性打击民进党当局培植的台湾“名嘴”、宣传“台独”的社团组织与网络水军,以此为典型,形成对“台独”分子的威慑之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国际多边外交,争取中国和平统一的国际话语权,及时揭露美、日等国家干涉台湾问题的霸权行径,让更多的台湾各界人士认清这一事实。揭露民进党当局推行的“全民皆兵”图谋,避免台湾青年学子被绑上“台独战车”。联合岛内统派、“蓝营”有识之士顶住民进党当局的压力,为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也为台生赴陆求学与未来在陆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民进党当局坚持“台独”路线,不顾岛内民意反对大搞教育“台独”,直接导致近年来陆生赴台研修、读学位人数减少,尤其是民进党当局在疫情期间限制陆生来台,导致陆生人数降至“冰点”,严重影响了两岸青年学子的教育交流。民进党对台生赴大陆求学、就业、创业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政治威吓与所谓的“友善”提示,给本打算赴陆求学的台生造成心理压力,破坏两岸青年学子交流的大局,是开历史的倒车。为改善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现状,台湾方面必须营造对陆生的友善环境,以切实的诚意,废除歧视陆生的政策与条款,以对陆生赴台求学、生活等更具吸引力。当然,中国大陆也应继续高度警惕民进党当局在教育方面的“台独”动向,制定应对之策,同时,努力提升内地教育水平,落实相关政策,为台生赴陆求学与教育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2022年8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页。
②⑰《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1日,第01版。
③张盼:《台生“登陆”学习深造的舞台更大了(日月谈)》,《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2月02日,第03版。
④《2024年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报名即将开始》,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2024年02月06日,https://www.gatzs.com.cn/gatzs/twzt/zygz/202402/20240206/2293256153.html.
⑤《未来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7月号,总第320期,第115-134页。
⑥《陆生来台研修及修读学位统计》,台陆委会,2024年10月1日,https://www.mac.gov.tw/cp.aspx?n=A3C17A7A26BAB048.
⑦《教育部:去年内地高校共有港澳台在校生3.82万名人数稳步增长》,教育部官网,2022年9月20日,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57/mtbd/202209/t20220920_663330.html.
⑧《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峰会在榕举行》,《福建日报》2024年08月16日,第01版。
⑨《马英九文教基金会再邀大陆学生赴台参访交流》,《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1月05日,第04版。
⑩《汪灵犀强撤微调课纲荼毒学子心灵民进党为何急不可耐“去中国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5月06日,第03版。
⑪《知其难为而为之——访痛批“去中国化”课纲的台湾教师区桂芝》,《福建日报》2024年02月05日,第07版。
⑫《台生专区:赴陆就学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台陆委会,https://www.mac.gov.tw/Content_List.aspx?n=92153205A171744B.
⑬《大陆生赴台就学台教育部门提“三限”“六不”原则》,中国新闻网,2008年11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n/tw/lajl/news/2008/11-10/1443855.shtml.
⑭《刘揆:开放陆生来台就读、放宽大陆学历采认,政府采“三限六不”原则,审慎推动》,台“行政院全球资讯网”,2008年12月4日,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f7cbb05a-c1b0-4e6e-90e4-4ba661307418.
⑮王平:《歧视陆生 民进党当局才是主犯(日月谈)》,《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6月04日,第03版。
⑯《教育部门说明青年服勤同意书争议即日起停用》,台湾教育部门,2024年10月17日,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B717BE34B5E48B49.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1月号,总第325期,P45-52)
中评社╱题:“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困境与进路” 作者:杨文军(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黄建兴(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自2016年民进党再次在岛内执政以来,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呈现下滑趋势,交流人数负增长,直至跌入低谷,给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虽然最近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呈现出反弹增长趋势,但是仍然面临着民进党当局造成的风险挑战,包括其实施的“台独”课纲、对中国大陆不实的宣导、对来自大陆学生的歧视以及制造两岸政治对立、破坏两年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氛围等。对此,中国大陆有必要在铸牢台湾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瞭解、与民进党当局歧视在台湾就读陆生的行为展开斗争以及在反“独”促统工作等方面作出努力,为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加强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使两岸同胞加深互相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①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接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我们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持续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成功创造更好条件、更多机遇。希望两岸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②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是实现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当下与未来反“独”促统的重要内容与抓手。通过梳理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可以整体把握彼此交流的趋势,以便为大陆推进双方交流提供重要方向。这对于建构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话语体系、反“独”促统、加速该群体融合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所裨益。
一、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现状
(一)台生赴陆求学与主要流向国家现状
两岸学生交流有近40年历史,中国大陆自1985年正式开放台湾、港澳与华侨学生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就读,1987年招收第一位台生。据台湾陆委会统计,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中国大陆求学的台生人数分别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目前约有1.2万人,该数字总体保持稳定。③近年来,大陆逐渐开放更多的高校招收台生,以满足其赴陆求学逐梦需求。2022年,大陆首次试点启用以“学测”成绩招录台生的统一平台,北大、清华等207所大学参加首批试点,实现录取台生人数较2021年增长22%。2024年开放在线申请的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26个省市的400余所高校。④大陆参与招收台生的高校数量持续大幅度增加,为台生赴陆求学提供更多的机遇。
台生除了赴陆求学之外,欧美、亚太(如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成为其留学目标地。值得注意的是(如表1),在台湾当局的引导下,长期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成为台湾青年学生主要求学、研修旺地,这些国家对台生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反观台湾当局对中国大陆的不实宣导,严重影响台湾青年学生选择赴陆求学、生活。从近年来台生赴岛外留学人数变化趋势上看,受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台生有不同程度减少,但之后呈现增长态势。如台生赴美国留学人数在疫情之前是缓慢下降的,但之后增速较明显,呈现出反弹的增长趋势。整体上而言,近年来台生赴澳大利亚、日本、法国留学人数略显减少,留学英国大致保持稳定,但是近四年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台生逐年增加。从2016-2017年来看,中国大陆已成为台生赴陆求学第六大聚集地,但是总体上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因此,赴陆求学的台生数目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为此大陆要增强台生赴陆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宣导工作,拆穿民进党当局抹黑大陆的谎言。
[表1:2016-2023年台生赴岛外就学人数年度统计表]
(二)陆生赴台求学现状
台湾于2011年首度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学位。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如表2),开放第一年有928位大陆学位生,随后人数逐年增加,在2017年达到巅峰,为9462人,其后每年人数转为下降,尤其是疫情三年,受民进党阻挠两岸交流影响,陆生赴台就读学位生数量大幅下降。从学位生增长率来看,自2012年以来赴台读学位的陆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尤其疫情三年降幅更大,分别为-27.79%、-28.83%、-27.30%,即使后疫情时代,2023年就读台湾学位的陆生还是下降了31.82%。从研修生来看,2011年招收大陆籍研修生为11227人,随着人数的逐年增加,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34114人,此后每年不同程度地下降;疫情三年降至“冰点”。从陆生研修生、学位生人数变化趋势图来看(见图),研修生自2011-2015年为较大增长,此后为负增长且降速明显较快,直至2023年有所反弹;学位生数量在2011-2017年平稳正增长,但此后断崖式下降。
[表2:陆生来台研修及修读学位人数统计⑥]
值得注意的是,学位生自2011-2016年、研修生自2011-2015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此后的时间里均为不同程度降低,甚至持续较长时间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与蔡英文于2016年上台有关,主要表现在蔡英文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也就不承认两岸原有的共同政治基础,持续推动“反中抗中”和“去中国化”的路线,导致台海局势愈趋复杂严峻,⑤因此激起了大陆青年学生的强烈反感,直接影响陆生赴岛内研修学位的意愿。其二,疫情期间,民进党当局关闭陆生赴台研修之门,将防疫政治化,民进党当局还拒不给予陆生公平待遇和权益保障,反倒百般设限刁难。大陆为保证陆生正当权益不再受损,不得不宣布暂停新生赴台求学。
(三)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项目开展概况
在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项目开展方面,最近10年来,教育部累计开展对台交流项目1300余个,两岸1000多所高校参与,约6万余名台湾师生赴大陆参访交流,师生交流覆盖范围更广、程度更深。⑦交流项目呈现多样化、典型性、代表性与务实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彼此交流的领域逐渐拓展,除了每年定期举办的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之外,增加了高校青年社团交流,这成为近年来两岸青年教育交流的新特点、新趋势。海峡青年节自2013年举办以来,已累计吸引3.6万名两岸青年参与,包含2万名台湾青年,涵盖了百所台湾院校、百个台湾高校社团、百个台湾青年团体。⑧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也利用“两岸学子论坛”举办之际,邀请台湾高校青年社团干部进行交流。在台湾社团交流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九学堂”,内部成员大都来自台湾高校的青年社团负责人,他们跟随马英九于2023、2024年赴大陆同湖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幷于2023年邀请大陆5所高校师生赴台湾,幷与其高校社团成员进行互动,形成了两岸青年教育交流重要范式。2024年11月,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7所大陆高校的40名师生赴台交流。⑨此外,两岸青年学生之间的民间信俗文化、新媒体等交流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面临的困境
(一)民进党当局实施“台独”课纲
2014年,台湾教育部门发布了高中微调课纲,其中包含把“中国”改回“中国大陆”、在慰安妇前面加“被迫”、把“日本统治”改成“日本殖民统治”等内容。然而,2016年4月29日,台立法部门就民进党“立委”提出的“要求教育部门撤销微调课纲”提案进行表决,最终提案以“71票赞成、15票反对”通过。这是民进党“5·20”上台执政之前进行教育“台独”的重要行动。⑩2016年蔡英文上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一个月就立即废除马英九执政时期订定的“历史课纲微调”,让尚未实施的“2015年课纲”胎死腹中,表现出民进党对“去中国化”的迫切性。“2019年课纲”的修订可谓是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的升级版,不仅造成两岸民众的对立,也给台海局势造成紧张气氛。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学生长期深受“独教材”的侵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逐渐淡化。这成为两岸青年学生教育交流的极大障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国族”认同上都形成较难逾越的隔阂与心理创伤。台湾专业人士或有识之士逐渐行动起来,要求修改“台独”课纲,如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语文老师区桂芝在2023年12月4日的记者会上发文痛批民进党“去中国化”的卑劣行径,引发两岸社会强烈共鸣。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