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青年座谈 纵观时势 共论对策

中评社部分代表青年参加新年交流座谈会并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社驻京、驻韩记者与在香港工作的多位青年同事,1月15日在香港总部举办了新年交流座谈会,结合一年的工作,就当前香港政治、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台湾政治、中韩关系、科创发展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并展望2025年,提出新的期待。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副秘书长郭至君主持了交流座谈会。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副秘书长林艳(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副秘书长林艳首先表示,作为中评智库一名研究员以及从事两岸新闻报导的新闻工作者,她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一国两制”实践与理论发展。林艳认为,“一国两制”在过去十年的丰富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中,有三个阶段的重大发展变化令其印象深刻,她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有关观察与思考:

  一是“一国两制”有强大生命力。受到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香港“一国两制”事业曾在2019年修例风波中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风险挑战。林艳见证了当时香港之乱的一幕,更亲眼看到了香港是如何在中央的引领下由乱及治、重回正轨。香港“一国两制”劈波斩浪的过程,充分验证了其任何风险挑战都无法摧毁的制度韧性。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2022年7月,林艳作为全港25位记者之一参与香港回归25周年大会庆典,令其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习近平主席在现场郑重地宣示“坚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林艳说,一直以来,外界对2047年之后的“一国两制”何去何从总是存在各种猜测和担忧,也有人趁机混淆视听、搞政治操弄。中央在彼时首次提出这一重大论断无疑是一锤定音地给出了历史性答案,也极大地增强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投资者对香港“一国两制”的信心。

  三是“一国两制”具有世界意义。习近平主席前不久在澳门回归25周年庆典大会上关于“一国两制”新论述、新提法也给林艳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习主席首次提出“一国两制”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认为,这是把“一国两制”放到了人类发展、文明价值、全球治理的战略高度来理解思考的,赋予了“一国两制”全新的世界意义。港澳“一国两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如何相处提供了生动实践和中国答案。

  林艳表示,展望未来,新阶段的港澳“一国两制”实践重点在于内联外通,港澳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广泛拓展国际联系,拥抱世界、走向国际、更好地发挥双向开放桥梁作用。

中评社研究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研究部主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束沐指出,去年是台湾新一轮政治周期的开始,两岸关系也进入新一轮政治周期。回顾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斗”的8年,经历了“和”的8年,又经历了“斗”的8年,在上述过程中,我们深化了对两岸关系周期性、规律性的认知,也为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宝贵契机。

  束沐将“统、独、和、战、融、断”作为两岸关系的六大关键字。在这其中,融断之争,统独之斗、和战之辩,构成了当前两岸关系相互交织的三组矛盾,并体现为四组博弈:促统与拒统、谋独与惩独、备战与避战、促融与阻融。需强调的是,纵观人类历史,“统独”与“和战”都可以形成两两联结,但“融”只会与“和”相联结。这说明,大陆不遗余力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真正的求和平、爱和平、为和平。他认为,六大关键字、三组矛盾、四对博弈,最终交汇于“法”。法是人类文明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价值能否权威性分配的实行机制。“法”对两岸关系极端重要,并非是就法条谈法条,而是两岸政治、利益、人心之争的具体化。“统、独、融”在法的层面,可以进一步分解出“国际法、宪政法、行政法”三大领域、九条主线。

  在这其中,虽然民进党不敢也不能推动“宪政法理独立”,即通过修法、公投、制宪、宣告等方式实现台湾独立,但近年来操作联合国2758号决议不涉台问题,是谋求“国际法理独立”的行动,炮制“大陆地区人民非中华民国国民”,是谋求“行政法理独立”的行动;反过来,国际法理统一、宪政法理统一是1949年至今未变的两岸关系现状,而“两制台湾方案”是大陆追求行政法理统一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首次执政时终止适用国统会、国统纲领,是对宪政法理统一的破坏;但体现两岸关系“国家统一前”之状态、台湾与大陆同为一个国家之领土的宪法增修条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至今仍保留宪政法理统一的框架。同时,1999年国统会第14次(最后一次)会议曾提出“缩小双方发展差距,促成两岸融合”的论述,不仅说明“两岸融合”曾是台湾方面(且出现在1996年首次直选后)促进国家统一的主张,也证明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具有正当性。

  束沐表示,福建示范区是两岸“行政法理融合”的实践,这是从“文化交流”到“文明交融”的重要飞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建构中华文明共同体,这是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大价值所在。

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编委曹润来(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工程技术部主任、编委曹润来就两岸科创交流,尤其是晶片等关键领域发展态势与其他参与座谈的人展开探讨。曹润来表示,自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美国对我国晶片产业实施制裁,拜登时期进一步加码,严重阻碍中国晶片产业发展。然而,两岸晶片产业此前已取得显着成就。台湾地区晶片产业起步早,台积电开创的晶片代工模式及先进制造工艺,使其在高端晶片制造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大陆晶片产业在庞大科研人才队伍与政府支持下迅速崛起,成熟制程晶片已规模量产,新兴技术研发也多点开花,中芯国际等企业表现亮眼。

  曹润来表示,除晶片领域,大陆在无人机、电子制造等科创领域同样成就斐然。大疆作为全球无人机领军企业,凭藉完善产业链占据大部分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众多电子制造大厂凭藉完备产业配套,在全球电子制造领域拥有强大话语权。

  曹润来认为,尽管面临挑战,但两岸科创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期望两岸在晶片产业携手合作,大陆突破关键技术垄断,台湾巩固领先地位。同时曹润来认为,香港可发挥独特作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科创峰会等方式,助力两岸科创交流。曹润来展望,新的一年,两岸科创交流能取得更大突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科技动力,迈向全球科创前沿。

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海涵表示,过去一年,两岸关系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两岸僵局依旧,统独较量激烈。由于民进党继续执政,并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导致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陷入僵局,统独较量更趋激烈。大陆在2024年持续强化解决台湾问题的时与势,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通过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以及组织多次大规模军演等方式,大陆向外界清晰传递了反“独”促统的决心和实效。这些举措不仅有效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也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民间交流恢复并持续加强,两岸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果。尽管政治局势紧张,但两岸民间交流在这一年里十分热络,呈现出“旋风”迭起的态势。无论是马英九两次访陆,还是大陆师生团赴台交流,以及如约而至的海峡论坛等,都显示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活跃。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和信任,也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两岸融合发展也取得了显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经贸合作、民间交流等方面,也体现在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等方面。这些成果的取得,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未来两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涵也说,两岸关系越复杂、越严峻,交流就越重要、越要向前推进。新的一年,两岸仍应持续推动各领域、各层级、各种形式的交流交往。除了两岸有识之士推动引领的各项成规模、品牌化的交流活动外,也应重视和鼓励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平台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两岸网民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彼此的生活、文化、观点和情感,有助于增进了相互瞭解和友谊,这种对自己生活的分享和对对方生活的好奇构成了两岸交流得以持续的内生动力。相信无论两岸关系形势如何变化,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势头都将是不可阻挡的,两岸同胞也定会在交流交往基础上共同书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研究部副主任陈倩羚表示,2024年,香港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始终严峻。地缘政治紧张令香港持续成为中美大国博弈下的磨心,对香港能否维持原有的独特优势与国际形象地位形成不小挑战;而长期处于高位的美元利率则压抑香港经济复苏的步伐,楼市、股市、本地消费等多个经济指标的表现未如预期,经济逆周期之下特区政府也正面临庞大的财赤缺口。尽管存在各项风险与隐忧,但香港2024年仍在多个范畴取得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成绩。

  在国家安全层面,特区政府于去年3月正式完成23条立法,时隔二十多年终于履行了这一重要的宪制责任,填补了港区国安法所不能覆盖的国安漏洞,进一步健全了香港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在经济层面,港股重新回稳至20000点水准上下,来港上市公司较2023年大增近8成,全面撤辣后楼市也止跌回暖稳住了物业资产的价值,零售、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则在一签多行的政策利好下近期有明显起色。在国际交往层面,去年特首李家超顺利出席APEC会议,并与会议主办国秘鲁签订自贸协议;此外,特区政府也继续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积极开拓朋友圈,以对冲特朗普上台后或进一步恶化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吸引人才方面,截至去年9月底,入境处已收到超过38万宗人才签证申请,其中约24万宗申请已获批,超额完成特区政府订下的于2023至2025年三年间共引进105,000名人才的目标。

  陈倩羚说,虽然过去一年的经历并非坦途,但依托“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背靠祖国的坚强后盾,再加上特区政府积极有为的施政,香港在风雨征程中一路走来,稳住了根基,保持了固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守住了自己的席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展望未来,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面前,香港在2025年仍将遇到很多风高浪急的考验,但只要坚守“一国两制”的前提,继续实事求是、力求创新,在各个范畴中积极推动改革、完善各项机制,令香港的定位能更好地适应环球政经发展趋势,并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各项国家政策,香港定能在风浪中捕捉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中评社驻首尔特派记者崔银珍(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驻首尔特派记者崔银珍表示,去年12月,尹锡悦总统突发“戒严令”,之后他被弹劾、被逮捕使得韩国内政进入乱局,此后多久时间内会发生政权交替,随之而来的韩国对外政策会有何变化都还不甚清晰,因此2025年韩国政界的方向目前都很难预测。随着韩国的国内话题和政治圈矛盾的深化,政府的外交步伐相对来说没有受到关注。特别是,尹锡悦政府一味加强韩美同盟,相对僵硬的韩中关系在尹政府初期倒退后一直原地踏步。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智库等学术界之间交流的努力仍在持续,中评社也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她期望韩国政局能尽快稳定,因为目前韩国处于“代理总统”的形态,因此中韩关系改善的趋势不可能有大的改变,但是中国近期以来一直积极主动地改善与韩国的关系,韩国方面则需要很好地管理过渡时期,需要在如何处理整体韩中关系和如何应对朝鲜可能的挑衅之间找到交集。

  崔银珍最后说,韩国稳定,半岛才能稳定,东亚才不会成为“火药桶”,该地区的各国人民才能共用和平。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副秘书长郭至君主持本场交流座谈会(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副秘书长郭至君最后谈及对中美关系的看法。郭至君表示,特朗普“回归”白宫,并第一时间与习近平主席通了电话,两国元首的积极互动传递出了重要信号,期待中美双方的高层特别是元首之间的沟通可以在未来四年中力排障碍,就双方一系列切实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地交流,自上而下推动两国关系更好前行,也期待中美关系早日达成习主席所说的,有“好的开始,新的起点。”

  郭至君也表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不仅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也影响人类前途命运。“中美关系好,世界也会好。中美之间的积极互动向来被寄予厚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大国,中美双方都应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走出一条大国正确相处之道,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期待中美两国未来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造福两国,惠及世界。”她说。

中评社部分代表青年参加新年交流座谈会并合影(中评社 袁晓麦摄)

  中评社香港1月26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中评社驻京、驻韩记者与在香港工作的多位青年同事,1月15日在香港总部举办了新年交流座谈会,结合一年的工作,就当前香港政治、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台湾政治、中韩关系、科创发展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并展望2025年,提出新的期待。中评社助理总编辑、中评智库副秘书长郭至君主持了交流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