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峰:面对逆流 中评要善于超越

中国评论通讯社2024年工作总结会议于2025年1月12日至16日在香港举行,郭伟峰社长在年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1月20日电(中评社采访组)中国评论通讯社2024年工作总结会议于2025年1月12日至16日在香港举行。郭伟峰社长在年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表示:面对逆全球化的历史逆流与传播趋势剧变,中国评论通讯社必须勇于应对、善于超越!2025年是中国评论通讯社成立20周年,中评人要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有传承,为未来的20年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要有充分的信心见证与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到来。

  郭伟峰说,经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评论通讯社在2024年取得了突出成绩,中评网文字稿全年的阅读量接近300亿次。其中通讯社全年发稿量达到了6万多篇,图片近8万张。作为通讯社,我们还向数以百计的主流媒体播发新闻稿,各种网络媒体以及社交媒体也广泛予以转载,极大扩展了影响力。作为智库媒体,必须以观点与理论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内容,文字是理论的载体,是表达观点的工具,因此中国评论通讯社就要坚持以文字来作最重要的传播形式。内容为王的定理不可动摇。在不计视频流量、也摒弃社会新闻、跟帖及其它八卦流量之下,中评网仍能够获得如此之大的纯阅读量,充分表明中评网吸引了大量的思想者、思考者,这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资本。

  郭伟峰认为,中国评论通讯社在2024年取得亮丽的传播成效,最大的因素是中国概念在国际舆论圈腾升。须知,一个抹黑污蔑中国的西方时代,正在转向不得不睁眼看中国的新时代,因此精准解读中国概念必然会受到高度的关注。中国不是制造国际危机的黑手,而是世界和平的最大支柱。面对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中国概念在不断丰富与提升中,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舆论瞩目,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新闻来源,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时机,中国概念就是我们的实力之源。

与会者合影(中评社 卢哲摄)

  郭伟峰还说,与此同时,中国评论通讯社在三“C”方面继续保持了活跃度和能见性:一“C”是“creativity”,重点在于话语体系的创造力,中国评论通讯社是智库媒体,必然是“智库之友”,大量采访报导两岸、港澳及美国、韩国的智库观点,智库观点就是思想乃至政策创造力的具体展示。中评智库基金会也主办与协办了各种研讨会,有关活动量以及声量在涉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的智库中非常活跃。同时,也不断刊发自身的评论乃至理论文章,在两岸融合发展、“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在两岸话语体系方面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的创造力;二“C”是“center”,关键是中心地位与作用。作为两岸共同媒体,中国评论通讯社在两岸交流新闻传播中要积极有为,在重要时刻有能力扮演“C位媒体”角色,积极发挥“C位媒体”的作用;三“C”是指“consultation”,也就是参考与咨询、商议。中国评论通讯社传播的观点,有利各方参考以及可以商议、共议,我们的大数据研究报告与大数据驱动调查新闻在各界咨询中具有独特参考性、重要性。一定要超越简单的政治宣传以及浅层的信息交流,这是以智库媒体概念立足的中国评论通讯社必行之道。

  郭伟峰认为,中评的软实力又集中体现在上述的传播力、影响力、创新力方面。尤其重要的是,中国评论通讯社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成功提炼了自己的“一国两制”新闻理论体系,开理论先河,特别是在两岸关系话语权与主流意识、两岸关系政治语境与共同民心、两岸公信力与构成要件要素、“两岸共同媒体”概念与新闻实践、两岸关系中的网络媒体传播、智库媒体概念与核心功能、“后真相”时代应对策略、新闻传播功能与社会公器定位等等方面,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新闻理论。现在,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运用,通过实践将不断提升理论的价值。

  郭伟峰举例说,中国评论通讯社创立及长期运用的两岸新闻报导情感因素的公式是: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三合为一。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其一,以真实构筑诚信。其二,重新构造两岸关系中的公平标准。其三,以善意对待两岸的各种争端,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有利各方的方案。在两岸关系中创造善意正循环是中评社的历史功课。坚持善意原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创造两岸的善意循环。两岸的善意要两岸人民共同来创造,缺哪一边都不可,我们就需要从中寻找善意,激扬善意,以善意来抵御敌意。我们深知,“台独”的终点就是战争,和平是台湾同胞最大的民意,所以,坚持一中原则、反对“台独”是我们的原则与底线,在此基础上,要力争和平统一,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出最大的努力!   郭伟峰论述说,他在早前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认知:最近几年来,对全球化的逆反已经从理论上的质疑演变成为实践中的抵制,全球化遭遇巨大的极端民意反噬,逆全球化趋势成型,逆全球化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对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也带来极大的冲击。中国评论通讯社成长于全球化时代,是全球化时代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注定要站在逆全球化的对立面,所以,认识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危害,在这百年一遇的时代大变局中,如何在变中求变,以变求变,又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实为不易。因此,要知难,更要勇于克难。这个时候,全面总结自身的传播实践与新闻理论,去芜存菁,与时俱进,确保在逆全球化时代能够继续保持维护全球化的舆论力量与传播定力,就显得非常必要、非常重要。

  郭伟峰提出,2025年逆全球化的狂潮不仅不会止息,一定会变本加厉。面对逆全球化的大变局带来舆论场的重大变化,中评要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在舆论极端化的暗夜中寻找方向,全力避免坠入传播陷阱,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轨道上发挥舆论引导乃至话语塑造的特殊作用。中评必须继续借助六种力量,克难前行!第一是情怀的力量,第二是道德的力量,第三是哲学的力量,第四是思维的力量,第五是话语的力量,第六是传播的力量。其实,无论是全球化时代或者逆全球化时代,上述的六种力量都是我们必须练就的、必须具备的、必须发挥的力量,这是中国评论通讯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反映。

  郭伟峰说,如果我们以道来概括,中国评论通讯社必须具备三种道行:其一,具有大道之念,就是要坚定地把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作为我们的最大理念;其二,具有载道之器,就是要拥有沟通两岸及港澳舆论场、充分表达思想理念的传播平台与渠道;其三,具有论道之能,就是要具有广聚天下有识之士阐述道理、共商国策的共议能力。

  郭伟峰指出,在202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逆全球化的大变局之下,我们要与逆流角力,作为专业性的新闻媒体,我们知道当前存在三大历史逆流,一是两岸关系逆流,二是东亚安全逆流,三是中美关系逆流。希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希望东亚安然无恙、希望中美关系止跌回升,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们的对策是:其一,存在就是胜利。受形势冲击,大量媒体在解构中,不被解构,就需要坚持建构,这就是存在的本意。逆流而上,不退则进;其二,活跃就是成功。活跃有两个方面的衡量,一是内容观点是否活跃?二是受众对中评的态度是否活跃。这两个方面,中评都经受了考验;其三,独特就是大赢。不做之一,但求唯一,20年来,这个艰难但是有效的追求是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郭伟峰还表示,在202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与趋势角力,当前传播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传统媒体整体老化,不仅仅是报刊老化,网络媒体也是老化媒体之一。二是传播方式加速趋向智慧化,AI时代未来已来,AI加传播会发生什么样子的化学效应,想象空间巨大。三是传播内容加速碎片化,个人为中心导致内容边缘化,情绪主体化。如在两岸关系方面的传播趋势则出现了民粹广泛化与政治极度敏感化。我们的应对之策,概括言之就是:详准化、精准化。坚持内容详准化,坚持传播精准化。力求做到:不求大众而得到大众,不跟趋势而超越趋势!

  郭伟峰指出,中评特色是:精而强、广而厚。层次丰富,结构牢固。通讯社、新闻网、出版社、智库、大数据、学术期刊六合一。而且完全融合,环环相扣,互相加持,相当有重量,我们在追求发挥“秤砣虽小压千斤”的力量。在此基础上,中国评论通讯社有能力在2025年继续发挥提力,不断通过自我修炼而获得提升自己的力量。

  郭伟峰提出了202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与工作具体要求:第一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需要继续提升。在两岸关系与台湾问题上,中国评论通讯社要保持独特性、政策性、战略性。在新闻碎片化时代,要守正道、走大道,要反对流量性、低俗性、极端性的干扰,要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基础上提炼适应社交媒体化传播形态的影响力。

  第二个方面,国家完全统一理论的创新力需要继续提升。中国评论通讯社要一如既往积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两岸一家亲的理论体系构建与传播,其次是开创与提升“一国两制”新闻理论体系。要重视新闻价值,发挥理论力量,广泛团结各界有识之士,凝聚智慧与能量,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第三个方面,智慧媒体的加持力需要继续提升。中国评论通讯社要积极探索AI技术在采编业务、资料运筹方面的实际应用。中国评论通讯社至今2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早期的网路媒体、网络通讯社新概念起家,其后进入了共同媒体、智库媒体的创新实践阶段。从2025年开始,中国评论通讯社必须进入智慧媒体实际构建与使用阶段。新闻传播+AI、大数据+AI,AI赋能两岸关系传播,这个概念我们不仅要率先提出,还要争先实现。

  郭伟峰还高度肯定了青年人的作用。他说,特别要肯定的是,中国评论通讯社青年团队发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承担的作用,目前,全社的采访重任已经由自己培养的青年团队完全承担起来了;二是创新的作用,在大数据方面,青年人一直承担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三是塑造的作用,中国评论通讯社正在从事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就是要把青年人打造成为专家型人才,即是媒体人,也是智库人。由郭至君、林艶、束沐主编的《我们的时代观》一书,汇聚了15届青年论坛的观点,体现了中评社塑造人才的苦心以及中评社青年人塑造自己的用心。

  郭伟峰最后说,2025年是中国评论通讯社成立20周年,中评人要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有传承,为未来的20年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见证与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到来。如何纪念20年?一要充分展现活力,二要全面总结经验,三要加强向先进媒体学习,四要向专家学者请益。要举办专门的论坛;要向参与创办与扶持的两岸一代先进致敬、致谢;要出版系列总结性的文集,如《两岸融合发展诠论》《我们的论与策—中评社青年记者社评集》《我们的问与对—中评社青年记者专访集》等等;要为在中国评论通讯社工作20年的同事颁发纪念章;同时,认真学习新时期的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管理。   在工作会议上,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作了关于中评智库与学术期刊的专题报告,副社长韦民作了关于出版工作的专题报告,副社长李为民作了关于开拓AI技术的专题报告,助理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助理总编辑兼采访主任林艳,编委兼研究部主任束沐,编委兼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北京站副站长海涵,新媒体部主任高映竹等作了部门工作汇报。副社长王平、肖瑞、常务副总编辑陈耀桂、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及驻外记者、青年代表20多人参加了工作年会。

中国评论通讯社2024年工作总结会议于2025年1月12日至16日在香港举行,郭伟峰社长在年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香港1月20日电(中评社采访组)中国评论通讯社2024年工作总结会议于2025年1月12日至16日在香港举行。郭伟峰社长在年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表示:面对逆全球化的历史逆流与传播趋势剧变,中国评论通讯社必须勇于应对、善于超越!2025年是中国评论通讯社成立20周年,中评人要有信心、有能力、有担当、有传承,为未来的20年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要有充分的信心见证与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到来。

  郭伟峰说,经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评论通讯社在2024年取得了突出成绩,中评网文字稿全年的阅读量接近300亿次。其中通讯社全年发稿量达到了6万多篇,图片近8万张。作为通讯社,我们还向数以百计的主流媒体播发新闻稿,各种网络媒体以及社交媒体也广泛予以转载,极大扩展了影响力。作为智库媒体,必须以观点与理论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内容,文字是理论的载体,是表达观点的工具,因此中国评论通讯社就要坚持以文字来作最重要的传播形式。内容为王的定理不可动摇。在不计视频流量、也摒弃社会新闻、跟帖及其它八卦流量之下,中评网仍能够获得如此之大的纯阅读量,充分表明中评网吸引了大量的思想者、思考者,这是我们最引以为傲的资本。

  郭伟峰认为,中国评论通讯社在2024年取得亮丽的传播成效,最大的因素是中国概念在国际舆论圈腾升。须知,一个抹黑污蔑中国的西方时代,正在转向不得不睁眼看中国的新时代,因此精准解读中国概念必然会受到高度的关注。中国不是制造国际危机的黑手,而是世界和平的最大支柱。面对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中国概念在不断丰富与提升中,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舆论瞩目,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新闻来源,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时机,中国概念就是我们的实力之源。